基于拼贴城市理论的正定古城空间形态发展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7
/ 2

基于拼贴城市理论的正定古城空间形态发展的研究

刘一凡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

摘要:正定古城的历史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经多个历史时期,故而随着不同时期规划意图的不同,古城空间形态也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这些不同形态的城市物质空间拼贴在一起就组成了今天的城市形态。本文以拼贴城市理论作为切入点,运用拼贴城市理论分析了正定古城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

关键字:正定古城,空间形态,拼贴城市

1、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1.1拼贴城市理论的研究

“拼贴城市”理论由柯林·罗在《拼贴城市》一书中提出。作者希望寻求的就是一条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道路——“拼贴城市”,作者还提出了将“拼贴”作为一种观念来对待城市的发展。期刊文章中赵志荣的《“拼贴”与“有机更新”浅论历史风貌地段的保护与更新》一文认为历史性城市往往表现为各个历史时期的“拼贴”,在对该类城市的规划中应着重选取典型历史风貌地段进行保护。

1.2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一书中强调了城市空间形态可读性的重要意义。黄亚平编著的《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一书中全面分析了现代城市空间研究的各种理论,详细阐述了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形态的各种概念和内涵。赵志荣的《“拼贴”与“有机更新”浅论历史风貌地段的保护与更新》一文认为历史性城市往往表现为各个历史时期的“拼贴”。

2、正定古城空间形态发展总体分析

2.1古城空间形态发展历程

2.1.1古代城市形态发展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真定的军事地位得到提高,随着真定战略地位不断提高,真定城开始大兴土木,扩建城池,增建建筑,并开始创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园林建筑。唐朝后期藩镇割据,遇滹沱河水泛滥,冲毁城池,重修城墙时规模扩建为二十里,平面为“四”字形。北宋时期,真定府被确立为河北西路的首府,城池进一步扩建。元代的正定不仅是京南的一座军事重镇、宗教重镇,更是商贸中心以及交通枢纽。明代虽然后世不断修葺城墙及建筑,但城池的基本形式和规模基本上没有发生改变。清代真定,己经凸显出其在河北中南部的重要的地位,是京师卫星城中的首当其冲的位置,除作为军事重镇外,已经成为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

2.1.2现代城市形态发展

现代正定古城承袭清代的古城风貌,基本保留了街巷肌理。保留了南北段的部分城墙,并恢复建设了南城门与城门角楼。街巷保留了古城原有的双十字大街格局,道路肌理保留了方格网的形制,历史街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南部,有南门城垣片区、隆兴寺片区、赵云庙片区、荣国府片区、天宁寺片区等,片区内保留完好的四大佛塔与五座寺庙。但是近几年,正定中心城区以向东侧发展为主,在现状京珠高速公路以东建设新区,承载科技研发、区域服务等职能。

2.2影响古城空间形态发展的动因

2.2.1地理位置因素

百余年来,正定城区的范围除了老城区有所扩大之外,其余大部分并没有明显的变化。正定古城的选址是以十分广阔的山水空间作为参考的,周围没有高山,南临滹沱河,北面为大茂山山脉,西面为太行山群,东面地形辽阔,适合种植,这就构成了正定古城的完整的山水格局。且因为东侧地形辽阔,所以近几年古城空间形态逐渐向东侧发展。

2.2.2礼制文化因素

从古代城市形态发展来看,正定古城空间形态受到“礼制”的影响,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其实体现的是城市的一种功能分区, 正定古城是根据周围山川环境决定城市的选址后,按照 “礼制”统一规划的模式完成了统一的布局,古城的中心位置是府衙,并形成了以府衙为中心的封闭空间,所以阳和楼周边没有开放的空间,而是由线性街巷空间和牌坊组成。古城空间的中轴对称同样是“礼制”文化的反映,重要的建筑位于轴线上,相对次要的建筑位于轴线两侧。

2.2.3产业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正定古城产业结构逐渐发生改变,目前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这就直接导致了城区内工业区的逐渐外移,随之而来的是配套居住和基础设施的外延,正定城区的空间形态逐渐向老城区东侧的新区发展,造成了城市边缘的扩张。

3、正定古城空间形态的拼贴性分析

3.1多种肌理在城市中的拼贴

3.1.1围合封闭的空间肌理

主要指以里院建筑为主的街区,建筑一般沿道路周边布置,形成沿街坊围合的不同形态的内院空间。肌理之间相互联接,大小不等且空间较为封闭。(如图3-1、3-2)

629f03c93484f_html_65d342937b58c8e1.png629f03c93484f_html_2f4023aad49cf1d2.png

图3-1围合封闭的空间肌理(来源:论文) 图3-2贾大山故居(来源:作者拍摄)

3.1.2疏朗开敞的空间肌理

主要指以庭院建筑为主的街区,建筑一般为较为规整的排列,肌理之间不联接,空间疏朗;肌理颗粒较小,在形状与高度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与均质性,更趋均匀细致[2]。(如图3-3、3-4)

629f03c93484f_html_ea3eec7634d9b9c0.png629f03c93484f_html_d4fa292d0296e73a.png 图3-3疏朗开敞的空间肌理 图3-4民居建筑(来源:网络)

(来源:论文)

3.2城市道路网形态的拼贴

宋代以前,正定实行的里坊制,形成一种围合的封闭单元,城市中出现“大十字”与“小十字”等井格化的单元。清代古城内部街巷布置在遵从中国传统街坊格局的基础上,从四个城门的方向各建设主干道,其中东西门相对,被中山路连接,南北门不是正对,形成两条南北方向的主干道。现代以来,明清时期的路网结构基本得到保留,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道路网结构,提高路网密度,双十字大街的格局明显。路网体系功能明确、主次分明、层次清晰。这3种路网的叠加构成古城整个路网体系和基本脉络。

3.3古城空间的叠加与拼贴

柯林·罗在《拼贴城市》中所谈到的:城市是拼贴形成的。城市的发展

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历史的进程中,城市由不同时代的东西一层一层叠加

而形成的,类似一幅拼贴画。正定古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的空间形态都发生着变化,本文分别从标志物、街巷、城墙体系和整体空间格局等方面对清代和现代古城空间要素叠加,可以发现古城空间的叠加过程和拼贴轨迹[3]。(如图3-5)

629f03c93484f_html_7ed817c70b2bcf3e.jpg

图3-5古城空间叠加与拼贴(来源:作者自绘)

4、小结

正定古城空间形态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本篇论文在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对正定古城空间形态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首先以拼贴城市理论作为论文的理论依据,分析了古城的空间形态,并以拼贴城市理论为指导提出了以下建议:(1)保持持续动态的发展。城市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拼贴过程,在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形态、不同功能的城市用地都在城市的底图上留下了印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叠加式的拼贴还将不断地进行。(2)珍视古城历史遗存,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注重不同时期城市空间形态的拼贴。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正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正定县志[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4.

[2] 李绍龙.基于拼贴城市理论的大同市古城保护工作中城市空间更新发展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

[3] 潘阳,崔宇航,张晓丽.城市意象五要素与古城文脉传承的关系——以正定古城为例[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4(06):135-139.



作者简介:刘一凡(1998-),女,汉族,河北石家庄学历:硕士在读,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075000研究方向:城市设计及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