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玉米产量的农艺技术措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7
/ 2

提高玉米产量的农艺技术措施研究

赵艳莹

23262219720618**** 黑龙江 嫩江 161499


摘要: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广的农作物之一,玉米的产量对农业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玉米种植人员要想保障玉米的产量与质量,就应当在种植过程中积极应用起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保证玉米生长土壤良好性,在田间管理方面,需要种植人员在玉米病虫害防治方面多下功夫,保证玉米时刻处于良好生长环境中。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玉米作物最终的产量以及质量得到坚实保障。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提高玉米产量的农艺技术措施。

关键词:玉米;种植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现阶段,我国对玉米的需求量较大。为了全面提升玉米产量,应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应用在玉米种植中,在保证玉米品质的前提下,提升玉米产量,保障粮食的稳定供应。应用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及科学的病虫害防控技术是提升玉米品质和产量的关键,种植户应依据玉米的品种、当地的气候及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控技术的现代化升级,为实现玉米的有效供给和种植户增收提供有效保障。

1影响玉米产量影响因素

1.1难以引入新技术、新设备

目前,玉米种植中比较主流的种植方式有利用新型种植技术与新型种植器械来进行玉米作物播种管理、玉米后期虫药喷洒,以及玉米作物成熟后的果实收割。通过各种新兴高产技术与新型机械设备的合理应用,使种植玉米的农民能够减少自身需要耗费的时间、精力。但一些年龄稍大的玉米种植人员认为新兴技术并不适合自身种植,或者认为机械设备种植而出的玉米质量与产量不如手工种植[1]。

1.2玉米作物种植问题

当前,玉米种植过程中采取的方式依然为土壤栽培方式。各个玉米作物种植人员应当了解,种植土壤种类、种植方式、田间管理措施的选择,是能够对玉米作物质量、产量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在土壤栽培过程中,如果土壤质量方面存在问题,将无法确保玉米作物所需要的营养供给,而当玉米作物种植过程中出现各种病虫害时,也难以及时进行预防与整治。

2提高玉米产量的农艺技术措施

2.1加大推广技术资金投入

虽然有新型的玉米种植技术已经研究成功,但是在推广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为使农户更好地接受新的种植技术,就要对推广工作投入足够的资金,推动新型的科学种植技术得到更好的宣传和推广。如有的农户不愿意参与种植技术推广活动,技术人员可适当买一些小礼物送给农户,调动其参与积极性,促进玉米种植技术的有效推广。政府可以给那些使用新型的玉米种植技术的农户发放种植补贴,吸引更多的农户接受、实施新的种植技术。在新技术推广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与村庄里面的种植大户进行合作,让其他的农民看到运用新型种植技术的增产效果,到第二年的时候,就会吸引更多农户跟风进行新型种植,这也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推广方式[2]。

2.2合理选地和整地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应用过程中,首要前提是要做好选地和整地,要保证所选择的种植地可以满足玉米的生长发育要求,要符合玉米种子的发育特点。玉米本身属于一种耐干旱性较强的农作产物,与其他农作物相同,在生长过程中都需要充足的阳光来完成光合作用,并且由于玉米的根系十分粗壮发达,所以对养分的需求量也较大,在生长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养分供给能够充足,当地日照充足,并且土壤中富含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因此,玉米种植户在选地过程中,要对种植地开展有效分析,对土壤的水分、营养元素等数据展开细致的研究,要选择综合能力强的地块进行玉米栽培,从而实现对土地的有效利用,并提升玉米品质及产量。

2.3间苗、定苗

玉米播种一个星期后,检查玉米种子出苗情况,如果发现坑穴内出现缺苗、断垄的情况,需要及时补苗。通过带土移苗补栽的方式,减少植株之间的差异,一般补苗在阴雨天或晴天下午进行,可以提高幼苗成活率。缺苗三穴以下,在缺苗一侧或两侧,留双株,幼苗长到2片~3片真叶时,需要开始间苗,避免幼苗之间过分拥挤,影响到光照、养分的吸收,培育壮苗。间苗按照“去小留大、去弱留强、去病留壮”等原则,在间苗的时候,尽量拔掉弱苗、杂苗,以免造成玉米植株大小差异。玉米长出5片~8片真叶时,开始定苗,以免影响到苗木根系生长发育,不利于幼苗的生长。间苗、定苗一般在晴天午后进行,经过上午光照后,病苗、虫苗、弱苗等生长不良的幼苗,达到齐苗、壮苗的目的[3]。

2.4生长管理

(1)肥水管理

肥水管理措施:第一,依据土壤检测仪对土壤中可利用有效成分的测定,在苗期可以进行适量的施肥,以提高玉米秸秆、叶片的生长速度。第二,在玉米的拔节期向孕穗期转变时,应采取深沟施肥的方式进行缓释肥料的施用,以提高肥料的有效利用率。第三,引进现代化灌溉设施,应依据实际情况,在玉米的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地,合理引进滴灌、微喷等现代化灌溉管道及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化灌溉设备。一是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及玉米对肥料的吸收利用率,保证玉米品质和产量;二是可以有效避免病原菌的随水传播,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

(2)及时除草

玉米种植过程中,杂草会与玉米争夺营养和生存空间,严重制约玉米(尤其是苗期阶段)的生长,因此,在玉米的栽培、管理过程中,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对杂草进行去除。第一,在玉米播种以前,喷施乙草胺、异丙甲草胺等酰胺类封地除草剂,对土地杂草进行去除,切忌喷施百草枯、草甘膦等对玉米损伤性极大的除草剂,以免影响玉米的正常出苗。第二,在玉米的苗期(10叶期以前),对玉米地的杂草进行及时的拔除[4]。

2.5虫害防治措施

虫害防治需要大力推广“一防双减”。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从玉米虫害类型分析来看,威胁最大的虫害就是玉米螟。玉米螟是一种钻蛀性害虫,在7月至8月中旬,玉米螟第二代和第三代成虫盛发期,发生虫害的玉米表面会留下一排小孔,当玉米抽穗之后,雄穗就会被玉米螟钻出孔洞,进而导致基部被完全破坏,同时玉米螟还会将玉米的籽粒全部吃掉,种植户会因此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当玉米遭受玉米螟危害之后,轻则就会导致玉米籽粒不饱满,严重时会大幅减少玉米的产量。对此,对玉米螟要在越冬之前进行消灭,在玉米抽穗期间可以喷洒药物进行防治,还可以在田间投放玉米螟的天敌—赤眼蜂,每亩玉米种植地可以设置3个蜂点,将蜂卡卷安置在玉米叶上,然后随着次数的增加不断提高投放量,这样不仅能够减少病害控制成本,同时也能起到明显效果。

2.6合理设置试验田

玉米种植之前,要在种植地里设置一部分田地作为试验田,让专业的技术人员实时观察,监控种子的各项指标。在对试验田进行监控时,要及时对各种数据进行整理、收集、汇总、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找出影响种子发芽率和成活率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根据方案创造出最合适的玉米种植技术。种植产业管理部门一定要对玉米种植技术进行规范化,要求技术人员帮助纠正种植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重视每一个种植环节,将每个环节出现的错误行为进行及时纠正,以此来保证科学的种植技术能够顺利实施。

结束语

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屯粮最多的粮食作物之一,年用量不断增加。只有提高种植技术才能提高玉米的品质和产量,进而满足市场需求。新技术的实施离不开推广的作用,宣传推广工作实施到位,才能真正提高玉米的产量,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力超,祝清光,张斌,等.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分析[J].农家参谋,2021(27):59-60.

[2] 商延燕.浅析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J].农村科学实验,2021(13):62-63.

[3] 张小燕.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6):47-48.

[4] 姜河.北方地区甜玉米优质高产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21,41(8):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