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写在前面】
如果说,教师是园丁,孩子是树苗。那么,让孩子成长的“土壤”,首先就应该是“家庭”。土壤合适、优秀,植物才有可能长得茁壮,再加上园丁的适时养护,才有可能开花结果。因此,良好的家校沟通,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基本素养,才能孕育出优秀的树苗。
【家访再现】
由于疫情紧缩,寒假里我选择了视频家访。在接通了小A爸爸的视频通话时,我在镜头中看到了和谐温馨的一幕:妈妈挽着爸爸的手,小A靠在妈妈的怀里,一家人笑脸盈盈,仿佛有一箩筐的话要对我述说。而镜头这方的我,却刻意地挂断视频,微微平复激动的心情之后,再次拨打小A爸爸的视频......
【案例背景】
这个孩子叫小A,父母曾离异又复婚。虽然经此一遭,但父亲常年奔波于国际贸易业务,母亲也是一个女强人,不肯在追逐事业中停歇脚步。于是,他俩在教育小A的问题上,相互推诿没时间,只在家中书房安装监控,以求方便了事。他们忙到曾经连家长会都不能按时参加,每天放学更是让孩子独自乘十来站公共汽车摸黑回家,还振振有词地对我说:这是真正的放养教育法。这样的家庭环境导致孩子性格怪异、孤僻、偏执、鲁莽,对待师长同伴没有诚信,对待学习更是消极、敷衍。小A成了大家眼中的“毛孩子”。
我多次与小A父母沟通,可是除了父亲的无奈厌烦和母亲的哭诉指责之外,再无其他转变。我知道,只有自己更走近这个孩子,才可能让他有所改变。我开始给予他特殊“照顾”:当他难得主动提笔写作业时,我会悄悄走到他身边,表扬两句;当他吃饭时,我会叮嘱他吃饱吃好,别挑食;当他课间一个人坐在位子上发呆时,我便走到他身边,摸摸他的脸,关切地问上几句,传递我的温暖,让他体会一点“教师妈妈”的爱。还记得,有一天突然变天,他却只穿一件薄薄的毛衣,我赶紧把女儿的羽绒服给他换上。在穿、脱衣服的瞬间,我的鼻尖涌上一股强烈的酸意,更是看到小A眼中既感动又羡慕的眼神。我知道,是时候联系家长,让家校搭建桥梁,形成教育合力。
【案例过程】
为了使家校沟通更有效,根据我对小A父母情况的调查分析,并针对小A父母的特点,我提出了“家校同频,适情育人”的想法,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什么是适情呢?我认为,可以分为适生情、适职情。
适生情
家长是家长学校的“学生”,“适‘生'情”即是要适合家长的认知水平和特点。针对小A父母都是事业心墙,追求效率的特点,我平常多多发现小A的闪光点和家长的积极面,以教师对学生及其家长的赏识激励来引导“教师一学生一家长”三方和谐教育关系的形成,变为稳定的“拇指三角”关系,让家长欣赏孩子,欣赏学校,也欣赏自己。从而乐于参加家长学校的活动,乐于与学校沟通协作,共同教育孩子。
同时在课程安排上,我们注重对家长教育信心的培养,教学语言反对“高、大、上”,强调浅显易懂,符合家长的平行教育。更是结合我校六年六行的四会德育(会爱、会学、会玩、会创造)育人目标,
在班会上召开《学习能量“加油站”》、《谢谢您,我的家人》等主题班会,多次与小A父母视频交流会。如此一次又一次,有方法地对小A父母地家庭教育本领进行“点拨”和指导,让家长不断吸收先进地教育理念、丰富的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给家庭创设良好家风的基础。我也积极地促使家长多元地认识孩子,更好地形成教育合力。让家,真正地成为一座孩子心灵的港湾,而不再是冷冰冰的白墙。
适“职”情
既要适合学校的育人理念,又要善于利用家长的职业特长,可谓双管齐下。
①开展契合孩子特点的展示活动
很多教育家认为,给孩子创设一个舞台,他能还你一方天地。因此,如何整合小A的兴趣,让他感受到同学间的情谊,集体的温暖,激发他的学习信心等成了我的首要突破口。我敏锐地发现,小A非常喜欢阅读,不仅涉猎广泛,对艰涩难懂的科学读物更是爱不释手,甚至爱屋及乌。于是,我在“导读课”上,特意推出《三体》这部国际大奖小说,让小A成为导读推荐人。
小A兴奋极了,他把书前后读了3遍,足足花了两周时间来精心准备导读内容,稿子一易再易。小A的父母见儿子如此上心,也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小A爸爸利用职业之便,到国外斥巨资购买“三体”建模,由于疫情关系,他人肉背回,还在家中和小A一起搭建了整整三个晚上。小A的妈妈是一名中职教师,她用相机及时捕捉了父子俩悉心排练的场景,并在同事群中寻求指点。就这样,一次精心“策划”的《三体》阅读推荐会,在班级里成功上演。当小A在滔滔不绝地推荐自己的心爱读物时,我竟看到了他眼中的熠熠生辉。推荐会后,同学们津津乐道,纷纷请求到小A家中参观建模。
②适合家长职业特色,推广线上“HOME+家长学堂”。
基于智能时代,我们的教育肯定也要与时俱进。我校大力推广“HOME+家长课堂”,并要求各班成立家长宣讲团,策划推出家长学校的课程内容,利用班会课时间,让家长进课堂。
小A的爸爸曾是汽修爱好者,他在家长课堂中,展示了自己汽修的本领,还翻出了当年自己参加汽修技能比赛获奖的辉煌时刻。台上爸爸的展示,让小A的心里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在底下热情地为爸爸鼓掌叫好,重拾了校园里的自信。
而我校的“HOME+家长学堂”,邀请家长到校或线上与班主任、心理老师共同讨论家庭教育问题,一期针对“厌学孩子的教育”,一期针对“如何变情绪化表达为表达”,一期针对“为儿童友好”发声,如此一期一期,对症下药,卓有成效。同时,也慢慢地让家长触摸到教育本真地实质——静待花开。
【案例反思】
“适情”的家校共育,使得我们的孩子更加亮丽了,家长更加开心了。学生不再害怕家长来学校,家长也更乐见孩子的蜕变。
通过此案例,我在教育实践中,引导“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和谐教育关系的形成,敏锐地把握住了家校联动的方向。通过前期细致的调查了解,由此提出“适情家校”的教育构想,切中要害。然后,注重“适情”的家长学堂,向家长推荐“立竿见影”的教育课程,可谓精准。
综上发现,如何让家长重视、关心学生的成长,并愿意在家长教育方法上得到提升,如何让家长愿意打破家校“壁垒”,主动走进家长学校,形成良好家风,是我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话题。
总是,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家校共育苗,“适情”方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