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诸暨市海亮外语中学高考部 311800
【摘要】新课改的逐步推行,现在对于高中日语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更新标准,为此老师也应该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摒弃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弊端,转变不良学习状态,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打造高效的日语学习课程,带来全新体验。
【关键词】高中教学 高效教学 日语教学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日语打基础的时期,往常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应试而忽略了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现在老师应该在备课过程中就真正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放到教学目标之中,随后在进行整体课程设计时,老师也需要多向学生提问,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另外老师可以采用多种创新型的课堂模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打造高效课堂,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为顺利教学奠定基础
新课改、双减政策都要求老师打造高效课堂,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之中将知识吸收理解更加深入,减轻学生课后负担,在背课之时就要安排好整节课的教学计划。首先老师需要根据其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实践,将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把控在一定时间之内。其次老师需要制定更加完善合理的教育教学目标,以此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学习知识,最后老师还需要根据自己班级学生日语实际能力和学习情况,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深度。
二、设置多项提问环节,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学生在课堂之中的注意力集中与否,直接关系到了整节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如果想要真正打造高效的日语课堂,老师必须想办法使学生兴趣得以提高积极性、主动性得以提升。为此笔者就采用提问的方式来给学生进行整体课程的设计。首先在导入环节先给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这节课的活动思考,在课程结束后再针对课前这一问题进行解答。其次,老师在进行语法讲解时,也可以做学生思考,多给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育教学饺子这一节课程时,首先老师给大家提出问题,如果你有一位日本朋友希望你用日语来给他解释一下中国的饺子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吃饺子?饺子对于中国人有何特殊含义?你要怎么说,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课程学习。临下课15分钟时,再让每一位学生依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回答这些问题,整体课堂学生都会带问题去思考,课堂注意力集中度以及学习效率更会有所提升。
三、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实现日语自主学习
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专注度,为此笔者在进行课程教学时,会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来给学生进行整体课堂设计,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不仅对于日语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还能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日语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一举多得,真正有利于从全方面帮助学生进行日语学习。
例如在教学分组介绍一部自己喜欢的动画作品,这一节课程时,笔者提前一个星期就给全班同学划分为各个小组(依据学生的日常表现情况、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然后给每一个小组下发了一部有关日语的动画片,让学生进行观看,并以小组形式对这部动画片所说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之上给学生进行讲解复述,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日语的学习兴趣,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还能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意识。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中国学习日语知识,没有语言环境,为此老师认为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日本的国家风俗、国家文化,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以此来帮助学生搭建更为丰富多彩的教学课堂。除了给学生下发动画让学生进行复述之外,老师还曾在活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日本的相关美食,让学生对日语感兴趣。
三、有效利用翻转课堂,高效利用课堂时间
翻转课堂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可以有效让学生对课程提前进行预习,老师在课堂上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此来提升整体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育教学中日两国高中生友好访问交流活动的报道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上报。在进行这一节课程教学时,老师就给学生打造了翻转课堂,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寻找中日两国高中生友好访问互动的相关报道,并让学生针对这些报道的内容进行提炼分析,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日语运用能力提高,对于自己未来发展方向有认知。在课堂之上,老师在针对每一个学生实际表述过程中出现的语法问题、词汇问题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剖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升学生日语学习综合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现在老师在给学生进行高中日语教学过程中需要提前备课,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手段打造高效课堂,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刘玲. 论教师主导下的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以高中日语课堂为例[J]. 智库时代, 2018(6):2.
[2]吴俊锡. 高中日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与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3, 000(016):182-183.
[3]吴俊锡. 高中日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与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3, 000(016):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