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音乐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56
摘要:军旅歌曲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并且节奏铿锵有力、曲调高亢激昂,本文将通过红军时期军旅歌对提高战斗力的作用、抗日战争军旅歌对提升战斗力的作用、和平时期军旅歌对提升战斗力的作用、信息时代军旅歌对战斗力的作用四方面,逐一分析军旅歌曲对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影响,仅供参考。
关键词:军旅歌曲;音乐;部队;战斗力
前言:世界上有三种艺术形式是共通的,分别是音乐、美术、美食,而音乐作为人类最原始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人们表达意志抒发情感的有力工具。因此,在部队经常会在日常训练和生活中听到战士们歌唱军旅歌曲,其表达的不仅是军人当下的思想感情,更承载着民族的意志和国家的期许。
红军时期军旅歌对提升战斗力的作用
1927年工农革命第一军在井冈山建立了根据地,自此有了我国中国共产党革命武装部队雏形,在建立初期党和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部队军人和群众的文娱工作,并要求各级政治部门负责收集和创作能够体现当下群众情感,抒发群众意志的歌谣,我国军旅歌曲便从这一时期发展而来。由此可以看出军旅歌曲不仅代表着部队,更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民族精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映山红》、《十送红军》、《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等脍炙人口的军旅歌曲便在那一时期诞生,在歌曲歌词中可以看出当时群众对于革命红军的赞扬与爱护,这种关切鼓舞着当时的部队军人们。这些歌曲从革命战争中走来,在人们对自由的向往中诞生,又传颂于战争之中,当时的人们依靠仅有的军旅歌曲,在生活不富足的状况下,依靠精神支撑,继续生活、继续战斗。中国人的思想非常含蓄,只能将对国家和战士们的期许,浸没于歌声之中,战士们依靠这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向前,并凝聚成一种精神,在战火中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自由而战。这些歌曲不仅符合时代气息,更具有地方特色,像民歌小调、学堂乐歌以及外国歌曲,反映出了当时军民的战斗情形,表现出了军民之间的关系,歌颂出了工农革命的新生活。
抗日战争军旅歌对提升战斗力的作用
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本就动荡的局势又增添上了一层阴影,那时的人们是彷徨的,是恐惧的,是踌躇的。中国共产党为动员和团结人民勇于抵抗日寇,推动了战歌的创作,组织了歌咏活动,为鼓舞战士和人民抗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战士们的战斗力起到了重要的影响。1935年由聂耳和田汉共同创作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吹响了时代革命的号角,激起了无数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人们纷纷加入到抗战队伍之中,这一时期的人民与部队战士们并肩作战,依靠《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在危难中获得胜利,在艰险中顽强抵抗。在这抗日的14年中,人们不知道哪一天会获得解放,但依靠军旅歌曲这一精神食粮,即使是吃树根、炸碉堡、万里长征,也会奋勇向前,只要往前一步,便是希望的光。在国难之际,北平以及重庆等地流传出了《团结就是力量》,学生们纷纷参与到保家卫国的队伍之中。在军队里战士们用激昂的声音唱响了《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新四军军歌》,即使深知自己会战死他乡,但也会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人民去奋力战斗。1943年人们创作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抗战即将结束之际,歌曲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也证实了历史的这一正确选择[1]。
和平时期军旅歌对提升战斗力的作用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人们进入了和平年代,走进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们从肉体到思想都得以解放,此时更要用歌声表达自身的愉悦之情。《社会主义好》、《我们走在大路上》、《当兵为什么光荣》等歌曲在部队中广为流传,一是提高了部队士气,并继续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二是歌颂了祖国,赞扬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三是歌颂先驱“吃水不忘挖井人”只有先驱们战斗的胜利,才有了如今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机会。在社会氛围的感染之下,军旅歌曲与军队战斗力形成了一种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关系,士兵们在部队中通过歌曲学习红色文化以及提升自身涵养,这一时期的军旅歌曲在解放思想之下,变得更具风格化,更加富有艺术气息[2]。并诞生了《红军不怕远征难》这样的长征组歌,战士们在歌声中感知先辈们长征中的艰难历程和豪迈战争精神,激励着部队军人们奋勇向前。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关键节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军旅歌曲与荧幕画面紧紧相扣,《当兵的历史》、《血染的风采》、《军营男子汉》等作品,唱响了部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形成了一条星汉灿烂的历史长廊,激励着部队军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信息时代军旅歌对提升战斗力的作用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军旅歌曲作为人们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被带入到各个主流媒体传播平台以及文化市场之中,《唱支山歌给党听》、《浏阳河》、《过雪山草地》等歌曲的诞生不仅提高了部队文化氛围,更使得军人们的文娱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这一时期没有了硝烟的战争,更多的是通过展现部队风采,来体现党和国家的伟大与繁荣。在2020年俄罗斯红场阅兵式之中中国作为10个受邀国家之一,我国派三军仪仗队参与阅兵式,在入场和撤离时分别唱了两首由外国歌曲改编的军旅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在歌唱时士兵歌声嘹亮,士气大涨,围观的群众都在用手机拍摄,被中国军人所震撼,并被大量拍摄传送至网络平台之中,被各国网友津津乐道。一是体现出了我国军人的精神面貌和民族士气,二是体现出了我国军人的组织纪律性,这一行为反映出了,军人日常的行为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行为的增多,自然气候则出现了极端化,在此过程中全球都在经历着自然灾害的席卷,而中国军人则冲锋在前线,为保障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奋斗。民众在救灾过程中自发地唱响了军旅歌曲,体现出了人民群众与人民子弟兵始终紧紧相连,军人民也因此备受鼓舞,实现了抵抗自然的强大战斗力。
结语:综上所述,基于军旅歌曲的文化特质与创作背景,在不同的时代赋予了它不同的价值,其影响着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更体现出了对于群众的呵护与关爱。这种艺术形式是共通的,是原始的,是人性不可磨灭的,生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更要对军旅歌曲怀着一种敬畏之心,唱好属于这一时代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冀少华. 当代军旅歌曲艺术特征及演唱探究[D].内蒙古大学,2021.
[2]金子涵. 当代军旅歌曲的艺术特征与价值初探[J]. 黄河之声,202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