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家长焦虑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0
/ 2

双减背景下的家长焦虑问题研究

唐恬恬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扬州 225100

摘要:为了研究双减政策出台后,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焦虑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从家长在孩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课外辅导三个方面中归纳家长焦虑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双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双减”政策的出台与落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舆论。双减的目的是一方面为了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减少学生的作业量。另一方面,是为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与学生的学习压力。“双减”政策后,家庭作业量的减少,课外辅导机构的整顿,家长的压力从课外辅导逐渐转移到家庭教育当中去,焦虑程度尚未消减。因此,通过问卷调查分别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课外辅导三个方面发现问题。

  1. 家庭教育

双减政策落实之后,全面减少作业量,低年级学生更是无书面作业。突如其来的政策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手足无措。孩子回家之后,减量的书面作业,消失的培训机构,压力瞬间落回在了家庭教育当中,这让家长十分头疼。一部分家长选择去书店购买课后习题,继续给孩子练习,并自己进行辅导。而另一部分家长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陪伴孩子玩耍或忙于工作放任不管。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焦虑程度的增加,一方面原因是书面作业的减少,另一方面原因是教培行业的消减。在双减政策之前,家长可以将孩子送入晚托班解决学校作业问题,周末在补习班上课查漏补缺,家长省时省力,课外辅导机构能够帮助家长“轻松”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一旦教培机构被取缔,孩子学习的“重担”又回到家长的肩上。孩子学习成绩落后怎么办?“内卷”问题在课外辅导中尤其突出。家长盲目跟风报课,生怕孩子落在起跑线上,为抢占优质的教育资源,费心费力。然而,家长却逐渐失去了教育孩子的能力。学科知识的遗忘,孩子有问题只能借助移动设备或线上教育资源。最头疼的是与孩子的沟通问题,家长忙于工作与生活,不太关注孩子的情绪问题,不会疏通与排解。一味地以家长的身份打压孩子,渐渐地与孩子失去沟通。这些都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焦虑问题。

  1. 学校教育

双减政策中,规定学校为家长提供课后延时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

根据问卷采集显示,家长对于学校平时不安排考试这一方面较为焦虑。取消考试,意味着没有竞争与排名,也意味着减轻学生的考试焦虑。但家长并不认同这样的做法。双减减掉的是学生的压力,但对于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家长,开始产生焦虑。学校不安排考试,教培机构取消周末课程,学生学习成果无法考量。然而,中考和高考并没有取消,不少家长调侃中高考与开“盲盒”相似,并担心双减政策的出台,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内卷”依然存在,培训行业更是“高端私人定制”“一对一家教”层出不穷。因此,在双减政策后,对学校教育及教师教学质量提出新的要求,来逐步缓解家长焦虑的现状。

  1. 课外辅导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教培行业的大力整顿,周末再也看不到学生补课的身影。家长对此也是喜忧参半。

一方面,周末的课外辅导班取消,家中无人督促孩子的学习,孩子周末在家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吗?家庭作业有难度,家长不会辅导,无奈只能给孩子手机和电脑寻找答案。孩子能自觉控制手机的使用时间吗?另一方面,双减之后,课外辅导机构不能正常开课,孩子补课成为难题,孩子落下的功课怎么办?学习成绩落后怎么办?不少家长为此感到担忧。

此外,双减政策的出台,培训机构纷纷退还昂贵的课程费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长的经济压力。虽然周末不能进行文化课的补习,但家长为了丰富孩子的空余时间,开始转向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这既能消磨孩子的周末时光,又能让孩子学习一门感兴趣的艺术或体育活动。兴趣班对于家长来说又是一笔开销。

  1. 建议及措施

  1. 密切家校联系,更新育儿观念

首先,作为学生家长应积极参与家长会,并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身心健康状况。家长与教师通力合作,制定有针对性的家校联动教育方案,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其次,家长应学习和了解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提升自身的育人素质和能力,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不盲目送孩子参加课外辅导。

其次,父母在家庭教育的观念上要丢掉旧思想,摒弃唯分数论,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于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孩子优秀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这不是教育的全部,更不是孩子成长的所有。孩子的身心发展和学习成长有其特定的规律,家长要有合理的教育预期,不可盲目的将学习成绩作为孩子教育的唯一标准。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人格,培养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帮助他们找寻和发现自我,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启迪心智、提高素养。同时,家长更需要明白,孩子是他们爱情的结晶,是一个拥有独立生命,自由发展的个体,不是他们的“附属品”,切不可将个人意愿强加于孩子,这样只会揠苗助长,与初心背道而驰。

  1. 融洽家庭氛围,学会调节情绪

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学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倾听孩子心声,做孩子的朋友和倾听者,与孩子形成良好沟通互动模式,帮助孩子排忧解难。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更为敏感,情绪起伏较大,许多家长无计可施。在孩子青春期,家长们既需要唤醒孩子自身的成长动力,也需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家长们传统的“硬碰硬”交流方式与青春期的逆反、情绪波动、易怒、焦躁、激动、敏感等诸多心理特征相碰撞,这使得青春期家庭教育陷入困境。家长应学会尊重孩子,不要拿家长的身份去压制与抑制孩子的想法,学习与运用和善的语言沟通更多去引导他们朝着正义阳光的思想方向发展,学会疏导与排解孩子的情绪问题。

  1. 合理安排时间,注重培养习惯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指导学生合理用好在家时间。督促孩子按时就寝,确保充足睡眠。适度安排家务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开展亲子阅读,合理安排学习与休息的时间,参观博物馆等。加强孩子网络行为的监管,及时发现、制止,合理运用网络与安排使用时间。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日积月累的。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个过程离不开外力的推动,必然经历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阅读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思维的拓展;运动的习惯能有效增强意志力与体能的提高;劳动的习惯能帮助孩子确立正确价值观,培养责任感和独立能力;参与家庭生活的习惯有助于孩子公民与家庭意识的培养;兴趣爱好的习惯有助于塑造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发展,建立自信,积极健康。好习惯成就好未来,孩子就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内驱力也会更强。

参考文献:

【1】周序.家庭资本与学业焦虑——试论“双减”政策引发的家长焦虑问题.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马陆亭,郑雪文.“双减”:旨在重塑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3】饶佩.教育时间视角下减负的困境及破解之道.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4】马开剑,王光明,方芳,张冉,艾巧珍,李廷洲.“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生态变革(笔谈)【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1-14

【5】刘复兴,董昕怡.实施“双减”政策的关键问题与需要处理好的矛盾关系.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作者简介:唐恬恬(1998.12);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在读;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教学(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