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凤凰县教育和体育局
摘要:近年来,教育教学的发展迅速,我国的幼儿教育也越来越完善。民间游戏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教育中进行收集、整理、改编、创新,能够进一步充实幼儿园课程体系,有效增强幼儿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幼儿从小得到民间文化的熏陶,促进幼儿各方面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活动;开展;民间游戏
引言
民俗游戏也称为民间游戏、传统游戏,是指流传于民间,以嬉戏、消遣为主的娱乐活动。它具有广泛性、自由性、趣味性的特点,内容具体生动,形式活泼、轻松,易于为儿童所接受。将民俗游戏与区域游戏相结合,创建一个具有情景化的区域游戏场所,使幼儿对民俗游戏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幼儿主动游戏、全面发展。
1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中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民间游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娱乐活动,俗语称“玩耍”。它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蕴涵着丰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当习得的行为模式得到传承,环境和文化的意义就被改变,适应的程度不仅变得更为复杂,而且质量更好。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幼儿园中开发利用民间游戏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来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民间游戏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能够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它符合幼儿好动、好学、好模仿、好游戏的特征,而且易懂、易学会,能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幼儿玩民间游戏的场所逐渐缩小,家成为了幼儿放学后的主要活动场所,幼儿玩民间游戏的自然场所从幼儿的生活中逐渐消失。同时,对幼儿游戏价值认识的偏差使家长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时间和机会,在现实中,游戏已经逐渐被各种各样的兴趣特长培训所代替。民间游戏的发展亟待重视,教育者有义务和责任传承和发展民间游戏,将其融入幼儿园的课程中,使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在幼儿的心里生根。
2浅谈如何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开展民间游戏
2.1游戏区域中环境的创设与更新
一是创设环境。各年龄段的孩子的兴趣点是不同的,这与他们的经验、年龄等方面是有关联的。因此,在创设游戏情景时,应从幼儿的兴趣点入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要,准备充分的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活动方式,从而创设出幼儿真正感兴趣的游戏环境。例如,教师把动画片《熊出没》里的民俗场景搬到现实中来,幼儿会激动万分、兴趣盎然。二是更新场景。区域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一个丰富、有序、探索、变化的游戏场景。根据游戏的开展情况、幼儿的需求和兴趣及时调整,不断刺激幼儿继续游戏。同时,尊重幼儿意愿,体现幼儿是游戏的主体,让幼儿自己尝试讨论各种场景的更新与设置。例如,通过不断变换游戏场景,“踢毽子”游戏可以是“孔融让梨”,也可以是“北极探险”等,不断开发幼儿的想象力。
2.2创新实践,丰富民间游戏的形式
创新幼儿教学活动是幼师有效开展民间游戏帮助幼儿学习与成长的关键,幼师要在敢于创新的同时,丰富民间游戏的形式。例如,幼师可基于融入性与针对性兼顾的原则在区域活动中开展民间游戏。在益智区为幼儿提供玩华容道、数独、五子棋等游戏的机会,在美工区为幼儿提供玩折纸类、编织类游戏及画风筝、做泥塑等游戏的机会,在角色扮演区可组织幼儿玩过家家等民间游戏,使幼儿能在自己感兴趣的区域活动中玩民间游戏,继而增强民间游戏的针对性。再如,幼师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采用“信息化+小组合作”的模式开展民间游戏。先利用电子白板引导幼儿观看掷骰子游戏的视频,而后鼓励幼儿合作制成骰子,在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写1—6这六个数字。制作完毕后,轮流投掷,并读一读、加一加、算一算,达到引导幼儿认识正方体、认识数字、熟悉运算符号的目的,还可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
2.3自省反思,促进幼儿教学活动的良性发展
为使民间游戏能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出育人的作用,幼师要懂得自省与反思,发现开展民间游戏的阻力之所在,为进一步加大民间游戏的影响力度给予支持。例如,幼师在反观民间游戏活动的育人成果时,发现存在民间游戏单一、幼儿兴趣不高的问题,这与幼师对民间游戏活动了解得不够深入有关。基于此,幼师需积极研究民间游戏,能将更多竞赛类游戏、智能游戏、杂艺游戏、季节类游戏、庭院活动类游戏纳入教学活动中,并与美术、数学、体育等关联在一起,为幼儿的全面成长助力,把民间游戏视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值得一提的是,民间游戏除具有相似性、统一性外,还具有区域性,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游戏较为特别,如跳竹竿、盲人敲锣等,承载着民族文化,利于幼儿了解游戏。因此,幼师需要深入研究,丰富民间游戏活动的形式,不断增强自身组织开展民间游戏活动进行育人的能力。
2.4民间游戏融入到幼儿园一日活动中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当将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应当因地制宜创设游戏条件”。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将民间游戏作为教育的重要形式,让幼儿尽情地玩耍、嬉戏,让他们充分体验民间游戏带来的快乐。第一,合理创设游戏环境。陈鹤琴先生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为了更好地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首先,教师在平整的操场上画上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的圆圈、格子、鹅卵石的小路等,以方便幼儿在离园时自由自主地玩“跳圈”“跳格子”“走平衡木”等。其次,教师把宽敞的走廊场地布置成“民间游戏廊”。最后,在幼儿的视线范围内、楼梯墙面上,教师张贴了幼儿游戏时的照片,展示了不同年龄、不同班级的经典游戏,让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让民间游戏走进幼儿园区域游戏。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支持幼儿开展民间游戏。搜集一些适合几个人进行的小型民间游戏,根据游戏的特点分成益智游戏、美工游戏、语言游戏等,然后在各区角投放相应的民间游戏材料,开展相应的民间游戏活动。例如在益智区投放“找东南西北”“刮刮片”“玩火柴棒”等,使幼儿在轻松的状态下积极开动脑筋;在探索区投放“拉纽扣”“捻捻转”等游戏的材料;在美工区增加剪纸、编织等游戏使用到的材料;在体育活动区,投放高跷、毽子、风车、皮筋等;在生活区,投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如蚕豆、豌豆、瓜子等。第三,将民间游戏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中。《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指出,“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民间游戏种类丰富,取材方便,而且一般不受时间、场地、人数等条件的限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结语
(1)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在玩游戏时,通常要运用到身体的各器官、关节、骨骼、肌肉等。例如,“踩高跷”的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平衡力;“竹马”游戏锻炼了幼儿的跳跃能力。在游戏中,幼儿获得了愉悦的身心感受、成功的快感、同伴的鼓励,从而变得更加自信、大胆,长此以往获得了健全的人格。总之,不同的民俗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不同的促进作用。(2)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在游戏时大多是集体游戏,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形成友好交往、协商的游戏态度。例如,在“跳皮筋”游戏中,需要两人把皮筋撑开,其他幼儿才能跳,这就需要合作和协商,游戏才能顺利进行。有的游戏需要分组进行,有着严格的游戏规则,这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人交往、谦让、解决问题、遵守规则等社会性行为。(3)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民俗游戏作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每一代人有意识地保护和传承。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使民俗游戏在幼儿园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李婉蓉.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47):165—166.
[2]胡丽娜.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