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打造青藏高原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科创中心战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4
/ 2

西宁打造青藏高原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科创中心战略研究

何如喜

(西宁市科技创新促进中心 青海 西宁 810001)

摘要:本文依据西宁科创中心发展环境,通过阐述国内外建设科创中心发展经验,提出西宁打造青藏高原乃至西北地区科创中心发展目标及重点举措,明确指出在“十四五”及未来30年将科创中心建设作为西宁发展的重点任务,以科创中心建设引领青藏高原乃至西北地区经济发展。

关键词:西宁市;科创中心;战略思路;重点举措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城市科创中心建设的整体推进,各城市都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建设科创中心的经验和做法,建设符合本地区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创中心。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西北经济圈中心城市,具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具有打造青藏高原乃至西北地区科创中心的基础和条件。打造青藏高原乃至西北地区科创中心,是国家、省市对西宁市未来发展战略的新定位,对于统筹协调青藏高原乃至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加快西宁市国家创新型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科创中心发展环境

(一)战略优势。“十三五”期间,西宁正式迈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青海国家高新区建设启动,北川省级高新区获批,西宁科技大市场建成运行。累计实施576项市级科技项目,取得2343项科技成果,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由5.7件提高到6.4件,部分科技成果填补国内外空白。科技创新体系取得新成效、创新主体优势凸显、人才储备较为丰富、创新活力获得激发。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3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7家、省级科技型企业292家、院士工作站6所。培育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6家。培育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3家、省级众创空间21家。培育国家级“星创天地”5家、国家级农业园区1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0家,市级农业科技园11家。培育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认证绿色食品94个、高原绿色有机品牌305个,研发投入强度突破1%,达到1.29%。培养两院院士2人,国家“千人计划”2人,国家“万人计划”1人,青海“千人计划”136人、团队1个。培养西宁市“引才聚才555计划”171人、团队3个、自然与工程学科带头人430人、科技人才总量1.8万人,多项科技指标确保青藏高原乃至西部领先,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也是西宁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期、转型升级关键期、竞争优势重塑期和改革开放深化期。持续深入创新型城市建设,建设青藏高原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科创中心,已成为引领西宁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

(二)制约因素。科技体制改革需要持续深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需要强化,高端创新人才需要培引,对外科技合作需要深化,产业技术创新需要推进,知识产权创新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国内外科技创新中心可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21世纪的今天,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把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纵览国内外科技创新中心的成功经验,无不是人才、科技、资本和投资环境等要素在空间地理上聚集扩散和关联溢出的结果,其发展成功并不是机械地将风投资本、科创园区和科创研究机构进行组合就可以取得的,而有赖于建立一个多方协同促进的创新生态系统,将大学园区、企业、科技与市场进行紧密结合,并设立孵化培育机制,共同促进科创中心发展和建设。

四、科创中心建设战略思路

(一)战略定位:坚持“四个面向”,强化科技创新要素配置。牢牢把握“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大力实施“一优两高”,加快融入“四地两体系”,努力打造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区、建设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引领区、形成跨区域科技合作示范区、构建辐射青藏高原的科技创新高地,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乃至西北地区科技创新引领者、新经济增长极、创新人才首选地。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青藏高原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科创中心构架基本达成;到2035年,青藏高原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初具规模;到2050年,基本建成服务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重要的科创中心。

三、重点措施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培养人才和柔性引进并重,进一步畅通科技引智“绿色通道”。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深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切实给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和监督体制,落实责任制,提升科技创新治理、科技型企业孵化、科技服务业发展、县域创新、对外合作创新等能力建设。完善科技评价机制,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通过顶层设计,统筹推动科技、人才、投资、金融、财税、教育等多领域协同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加强科技诚信建设,打造科技营商环境。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激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动力;实施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两个倍增”工程和科技“小巨人”计划,积极探索“创业辅导+专业孵化+投资”的孵化及“实验室+产业孵化+风险投资”模式;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实施多学科交叉融合,发挥重点优势学科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以突破产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为靶向,组织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化协同攻关,全面提升产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建设科技创新集聚区;加快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青海国家高新区)、北川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西宁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构建从“种子企业”到“领军企业”再到“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梯队。

(三)培引高端创新人才。落实《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实施方案》,注重团体式、项目化引进。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推动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无缝对接。鼓励支持企业与省内高职院校采取产教结合等方式,培养“工匠型”、产业专门人才,加快形成本土人才和外地人才相互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用心培养、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鼓励创新人才面向农村基层、面向生产一线、面向创业实体。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参与和开展青藏高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国内外合作活动,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四)深化对外科技合作。深化跨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在扩大开放中实现互利共赢。依托“科创中国”平台,加强海内外专家团队与我市企业科技合作。充分发挥厅市会商、科技援青、东西部协作机制,加大科技交流力度,促进新技术、新成果在西宁转化转移,以面向我市产业发展为重点,联合省内外科技力量开展攻关等,不断开拓科技创新合作新局面。搭建国际交流合作通道,积极借助国内外科技展会平台,促进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科技人才对接与交流,引导企业走出去开拓视野,达成合作。支持企业开展跨国技术研发合作,组建产业创新国际合作联盟。

(五)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坚持四个面向,瞄准科技发展前沿,紧盯产业链关键环节,围绕生态环保、光伏制造、锂电储能、有色合金新材料、特色化工、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现代农业、生命健康、民生保障等十大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攻克关键技术,构建青藏高原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引领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

(六)完善知识产权创新机制。落实《西宁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奖励措施》和《西宁市加强产学研合作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措施》,修订《西宁市科技成果转化办法》,制定《西宁市技术市场条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运用机制。加快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打造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的窗口,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开辟科技成果转化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 常经伟.长春市打造东北地区科创中心的建议[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9(03):55—60.

  2. 杜德斌.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路径[J].科学发展,2015,(01):93—9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