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198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6
/ 3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 198 例 》

岳田义

甘肃省临夏州康乐县 流川乡 卫生院 中医 科 (731500)

摘 要:目的:进一步观察复方中药制剂“盆腔消炎散”与西药抗生等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散瘀、解毒通络、健脾行气、消肿止痛(自拟方:土茯苓20g、白术10g、茯苓10g、桂枝10g、黄芪15g、丹参10g、红滕15g、金银花15g、败酱草15g、白芍30g、益母草10g、艾叶10g、延胡素10g、当归10g、木香10g、香附10g、公英15g、棉贯众10g、桃仁10g、莪术10g、苦参10g、炙甘草10g、)上药为沫,20g/袋,热水煎服,3次每日,口服及药渣热敷小腹部归来15、关元153次/日、针刺和艾灸气海15、带脉15、足三里15、三阴交15,月经不调加血海穴,同时根据不同病史结合病原体检查加用抗生素,静脉注射或口服;对19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疗后,结果示:经综合治疗后,有效率100%,治愈率81.8%。结论:“盆腔消炎散”系传统经方《桂枝茯苓丸》4.5.13.14.15、《银花红滕败酱汤》3基础上加减而成。经临床运用提示本方在加用抗生素及西医治疗手段后明显提高了治愈率,缩短治疗周期同时在改善症状、体征方面较前突出,增强疗效、拓宽适应症,且中药在改善患者精神面貌及调节内分泌作用及明显,长期服用无明显副作用。

主题词:慢性盆腔炎--中医药疗法 复方(中药)中草药 盆腔消炎散 活血祛瘀剂 抗生素 治疗应用 

医案:病列以1、《实用妇产科学》第四版;2、《妇产科学》第10版人卫版;2、《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第十版;3、《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书籍为准;4、 B超和数码电子阴道镜、宫腔镜、盆腔造影、分泌物病原体、性状检查、妇查、病史症状相结合。198例患者全部符合标准,排除其它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结核)等。基本标准:小腹压痛,附件周围区痛或宫颈触痛。附加标准:查体宫颈或阴道有异常分泌物,实验室检查:可见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阳性及阴道滴虫等,特异标准:子宫内膜活检证实子宫内膜炎,超声阴道镜显示:充满液体的增粗输卵管,或伴有或不伴有盆腔积液,输卵管肿块。中医诊断:1、带下量多绵绵而下,或呈黄色,青绿,黄白,赤黄相兼,质地清稀或粘稠,气味腥臭秽浊。2、多伴有腰膝酸软,小腹坠痛,阴部瘙痒等症。辩证有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胞宫寒凝,痰湿阻胞。病机主要是寒和湿内阻胞宫气滞血瘀及素体脾肾两亏为诱因。

临床资料:从1998年开始统计本病治疗资料,患者均为门诊接诊病人,年龄最大者47岁,最小者16岁,病程短者三个月、长者达九年;症见下腹部坠胀酸困疼痛、腰骶部酸痛、多在劳累、性交、月经前后等加剧;查体:盆腔瘀血、月经增多、月经失调及白带过多、外阴瘙痒等;B超提示:子宫一侧或两侧有充满液体的增粗输卵管,或输卵管不同程度增粗成条索状、伴有囊肿或积液;宫腔镜检查发现输卵管炎;查体小腹部有压痛,子宫后倾、后位活动受限、宫颈或阴道有异常粘液脓性分泌物、或伴宫颈糜烂等;患者中面色不佳、面部色素沉着、小腹冷感,皮温不高,舌质淡,苔白薄,边有齿痕,脉弱细或滑数等典型症状和体征者136例。仅有白带过多,有异味,小腹压痛,腰骶酸困者62例,其中166例,有慢性宫颈炎、阴道炎,34例合并泌尿系感染;年龄较小36例系歌舞厅、美容院、桑拿保健中心女服务员,均有人流史及性病西医治疗史;结合实验室检查全体患者中96例衣原体培养阳性,22例淋病奈瑟菌阳性,其中45例属混合感染,可见滴虫大肠杆菌及霉菌等感染者63例。

治疗方法:以中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除湿、理气止痛消肿为原则,自拟中药方:盆腔消炎散(黄芪30g、白术土炒25g、茯苓25g、桂枝30g、红滕30g、金银花25g、败酱草25g、椿百皮25g、公英25g、贯众炭25g、土茯苓30g、苦参20g、白芍洒炒30g、益母草30g、全当归30g、桃仁25g去皮尖、莪术醋炒25g、元胡醋炒15g、木香25g、香附四制30g、炙甘草15g、艾叶15g)以上共研细末、干燥,20g/袋,每日三次。病情较重者2袋/次,水煎后服用,用法:先用冷水浸泡20min后煎至20min,过滤服用,布包药渣热敷小腹部归来15、关元153次/日,同时针刺和艾灸气海15、带脉15、足三里15、三阴交151次/日,月经不调加血海,14天一疗程,平均2个疗程,同时根据患者相关症状加用如波姆光治疗宫颈炎,及应用相应抗生素,以上根据实验室病源微生物培养为检查为依据,选一、两种连用7—14天(如有衣原体感染选阿奇霉素和洛美沙星联用,厌氧菌首选亚胺培南或替硝唑联用,真菌选用氟康唑,杂菌选用先锋必等)。治疗一个月后,观察6个月统计资料。

治疗标准:

有效:患者小腹坠胀疼痛,腰骶部酸痛消失,白带异味消除,数量颜色正常及外阴瘙痒,腹部冷疼消失,面色红润,精神好转,心情愉悦,月经正常或改善,B超提示妇查正常;治愈:治疗后一年内无复发。无效:或疗效不显,或改用他法治疗。

治疗结果:198例患者经以上方案中西医结合治疗10—30天,全部有效,最快者10天,慢性者3疗程,有效率99.8%,其中163例随访一年未复发,25例因生活不洁二次发作,治愈率82.3%。

典型病例:患者张某,女、37岁,康乐县附城镇居民,于2007年9月24日前来我处诊治,主诉:小腹部坠胀不适白带异常3年余。患者近年来自觉小腹部坠胀不适、性交疼痛、月经量少并伴经间期出血淋漓不尽、白带量多色黄有臭味,曾在兰州市妇幼保健医院妇科门诊做B超示:双侧输卵管炎性增粗成条索状、慢性盆腔炎,电子阴道镜检查,宫颈增大、旧裂、糜烂、上唇粘膜略外翻、糜烂面涂3%醋酸后呈“葡萄串”改变、涂复方碘液不着色。诊断:慢性盆腔炎、宫颈糜烂(中度)、宫颈肥大、宫颈陈旧性裂伤、阴道分泌物衣原体阳性,淋菌酶试验阴性,阴道清洁度Ⅱ0 ,患者未婚前有多次不洁性行为,曾做人流三次,1998年结婚至今未孕,小腹经常坠胀、腰骶酸痛、白带多有异味、劳累同房后加重、外阴瘙痒、月经,孕史G3P0,诊见患者形体较胖,面色晦暗,面部色斑、舌质淡苔白薄有边齿痕,脉弦数、口臭,大便秘结,小便频多色黄时有烧灼感。小腹部双侧压痛明显,外阴发育良好,白带稀黄量多、味臭,数码电子阴道镜检,宫颈充血、水肿、增大,炎性细胞浸润,结缔组织增厚,宫体增大变硬,转化区可见潴留囊肿、宫口见一约0.4×0.5息肉样增生、醋白阴性、涂复方碘液糜烂面不着色、病检诊断为慢性宫经炎、分泌物培养衣原体阳性、患者由于恣欲房劳、不洁性行为、人流手术史,复感外邪湿热下注,久则气滞血瘀、寒湿内注、肝脾肾三亏、治亦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健脾化湿,疏肝理气,消肿止痛,用自拟盆腔炎散20g/次、3次/日水煎服,布包药渣热敷小腹部归来、关元3次/日,同时针刺气海、归来、带脉、足三里、三阴交、次髎、太溪和艾灸神阙。疗效不佳者行宫颈电切术治疗,术后给予:9%生理盐水250ml克林霉素1.2g/静脉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阿奇霉素0.6g/静脉滴注,10天为宜,口服金刚藤、宫血宁胶囊每日3次;于2007年10月20日前来复查,患者面色转佳、面部色素消失、小腹坠胀、压痛、腰骶酸困消失,白带正常,宫颈糜烂愈合,B超提示子宫及双侧附件无异常,后经随访,无异常至今未发。

讨论:中医古籍无盆腔炎病名记载,根据慢性期以腹痛包块、带下多、月经失调、痛经、不孕为临床表现,故又属“癓瘕”、“带下”、“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病证范畴,多因湿热邪毒侵及盆腔,气滞血瘀所致。本病的病原体来源:一是内源性的病原体,主要来自阴道内的细菌感染,包括需氧菌、厌氧菌,或需氧菌或厌氧菌、或二者同时感染;二是外源性的病原体,主要由性疾病传播,如淋病、沙眼衣原体感染等炎性病变及结构杆菌等,据西方国家报道,盆腔炎的主要病原体是衣原体及淋病奈瑟病,在美国40%—50%盆腔炎是由淋病奈瑟菌引起, 10%—40%盆腔炎可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在我国淋病奈瑟菌,衣原体引起盆腔炎在明显增加,随着现代化病原体检测技术的提高,本组198例患者中,检出衣原体94例,占47.4%,淋菌23例,占11%,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淋病、奈瑟病引起的盆腔炎在我国不是占主位。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以及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慢性炎症。可伴有输卵管炎症、增粗、粘连、形成斑块,肿大,输卵管伞端的闭锁,浆液性渗出,输卵管积液。由于以上病变导致,盆腔结缔组织炎,骶韧带增生、变厚、可使子宫固定,引起运动性小腹痛,西医治疗以抗炎、居部热敷、红外线理疗、宫腔镜手术治疗为主,但往往治疗易反复发作治疗不彻底,而本组患者在内服、外用中药治疗后,轻度炎症病变1疗程治愈,中重度一般2-3疗程治愈与单纯使用中药比明显缩短了治疗周期,同时也比单用西医治疗相比,有彻底、安全、降低复发率、疗程短等特点。慢性盆腔炎是已婚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由于月经期、产后及性生活卫生不洁或房室所伤或术后感染等,湿热之邪乘虚侵入外阴、阴道致病,或阴道内本身存在的病原体,沿宫颈黏膜、内膜 、输卵管黏膜,蔓延至卵巢及腹腔致病。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慢性盆腔炎患者普遍免疫功能低下,盆腔瘀血,血液循环不畅,组织在细菌毒素作用下疤痕修复,致使组织结构功能改变,临床治疗仅消炎达不到预期目的,而运用中药,清热祛湿,活血散瘀,理气健脾,消肿除湿方法较为显效,本方在传统治疗盆腔炎经验方基础上《桂枝茯苓丸》、《银花红滕败酱汤》加减而来,方中金银花、红滕、败酱草、公英、椿白皮、贯众炭、土茯苓、苦参,清热解毒、消肿除湿;桂枝、益母草、当归、桃仁、莪术、艾叶、元胡,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除湿,消出小腹冰冷,改善盆腔血运,有利炎症消退及毒素代谢、排泄、药物运行;生黄芪、炒白术、生甘草,健脾化湿和胃,用时改善清热药苦寒伤胃作用;元胡、当归、艾叶、白芍、甘草、活血、养血理气止痛;木香、香附舒肝理气、解郁排滞,同时应用中医针灸刺激改善肌体免疫功能和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本病治愈,全方共助为:清热解毒、消肿除湿(消炎)、活血化瘀(改善血循环),健脾理气(增强免疫功能)、止痛,促进组织修复,恢复调节内分泌、卵巢功能,使月经平稳、炎症消退。

参考文献:

1、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第1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572

2、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第1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75-282

3、尤昭玲《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第1版,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8: 394。

4、贺志光《中医学》  第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77

5、范永升《金匮要略》第1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53

6、李青《临床病理学》第1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 456、467、483

7、董昆山《现代临床中药学》第1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59.63.72.74.80.86.506.510.518.551.542.537.547.426.301.208

8、甘肃省卫生厅《甘肃省中草药手册》第一册第一版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1970:422.

9、牛彩东、岳田义 复方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36例 陕西中医.2004.11: 979-980.

10、姚乃礼《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第2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726.728.730

11、朱文锋《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第1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84.

12、李克光《金匮要略》第1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77.

13、白玉章、杜烨 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 陕西中医. 2002.23(5):438

14、耿金凤、王秀英 桂板茯苓丸加味治疗盆腔炎性包块46例 江苏中医1997.18(6):13

15、石学敏 《针灸学》 第二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4.110.266

岳田义 男 51 岁 中医科主任,主治医师,中医本科,从事常见病、疑难病、妇科病、针灸理疗、中草药研究等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