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香格里拉市海巴洛铜银、钨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0
/ 3

云南省香格里拉市海巴洛铜银、钨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李俊飞

云南地矿工程勘察集团有限公司资源开发事业部

摘要:云南省香格里拉市海巴洛铜银钨矿位于雪鸡坪-阿热铜多金属矿亚带南端。矿区内的主干构造为近南北向断裂、褶皱,控制了区内地层、岩体的空间展布,层间断裂往往与铜银矿化关系密切,而在大理岩化灰岩及片理化玄武岩中的石英脉与白钨矿矿化关系密切。各种地质体中的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方铅矿化、黄铜矿化、绢云母化碎裂岩蚀变带,伴有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化体存在,所以碎裂岩蚀变带是矿区一个显著地找矿标志。

关键词:热液型;找矿标志;云南香格里拉 海巴洛


海巴洛铜银钨矿矿区地处义敦-中甸岛弧南段,隶属于松潘-甘孜褶皱带南段,金沙江结合带中部。区域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区域经历了长期地质演化历程,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区域经历了多期的构造旋回作用,岩浆活动相对强烈,构造较复杂,为铜、钨、钼、金等多金属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

1矿区地质特征

1.1地层

矿区出露二叠系上统玄武岩组(P2β)、三叠系下统虎跳涧区(T1?)、三叠系虎跳涧区(Tβ)、三叠系虎跳涧区(T2)地层。

(1)二叠系上统虎跳涧区玄武岩组(P2β

主要由灰岩、大理岩化灰岩夹绢云片岩、片理化玄武岩夹绿泥片岩组成。其中麻布迪矿段与成矿密切地段分为两段:

第二段(P2β2): 主要为碎裂状大理岩化灰岩、绢云片岩组成,一般为粒状、显微粒状鳞片变晶结构,块状、片状构造,具铜银矿化。

第一段(P2β1):主要为黄铁矿化绢云片岩、片理化玄武岩组成,与第二段接触部分见碎裂状铜矿化白云岩。

(2)三叠系下统虎跳涧区(T1?)

由深灰色(碳质)千枚岩和砂质板岩组成。局部石英细脉发育,褐铁矿化较强。

(3)三叠系虎跳涧区(Tβ

由绿泥千枚岩,少量玄武岩夹薄层状灰岩和灰岩透镜体组成。局部石英细脉发育,并具大理岩化。二者整合接触。

(4)三叠系虎跳涧区(T2

由大理岩化灰岩和灰岩组成。局部具大理岩化。与下伏二叠系地层呈断层接触。

1.2构造

矿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主要发育近南北向、近东西向和北西向、北东四组断层。

(1)近南北向断裂:F4断裂由南向北贯穿整个矿区,在矿区北部被北东向的F3错断,在矿区南部被近东西向的F7、F8错断,断裂总体走向近南北向,倾向东,倾角65°~77°。断裂带有断层角砾岩,并有大量石英岩脉。是区内重要的导矿构造。

(2)北东向断裂:F1断裂位于矿区北西边部,主要由碎裂石英脉组成,具褐铁矿化,两侧围岩为千枚岩,宽度8~10m,150°∠76°。F3断裂位于坝子山沟口至尖岩包包一带,在坝子山沟口沿沟发育,构造迹象清楚。主要由构造角砾岩组成,宽度5~8m,走向由近南北向北东方向变化,总体倾向北西,倾角76°~87°,局部充填由方解石脉。

(3)北西向断裂:F2断裂位于矿区大垭口附近,产于千枚岩中,宽度2m,主要由黄褐色角砾岩组成,内有石英脉充填,产状63°∠68°。

(4)近东西向断裂:F6断裂位于W-3矿化点北侧,仅河沟可见,主要由构造角砾岩组成,宽度1m,产状20°∠67°。断层北为千枚岩,南为含白钨矿化石英脉的千枚岩。

1.3岩浆岩及脉岩

岩浆岩:矿区岩浆岩主要岩类有蚀变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辉长岩等。玄武岩经后期区域变质,玄武岩露头零星。辉长岩宽度约200m,呈小岩体状,岩石呈灰绿色,细粒结构,辉长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辉石、斜长石组成。

脉岩:矿区脉岩主要为花岗岩脉及石英脉。花岗岩脉(γ)宽1.5m左右,岩石呈灰白色,略带红色,中细粒结构,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组成。石英脉(q)在千枚岩、绿泥片岩、绿片岩化玄武岩中普遍发育,产状一般与片理一致。呈灰白色,油脂光泽,晶质,多具黄铁矿化,与白钨矿化关系密切。其中较大的一组石英脉矿化带在矿区以东,长度断续延伸1600m,北西方向延伸至矿区以外,宽度在20~40m之间。

62afc7ac01a29_html_e51cbbd8343b233b.jpg

图1麻布迪矿段-二台矿段地质图

2矿床地质特征

2.1矿体地质特征

海巴洛矿区内矿产以铜银、钨为主,主要受层间构造及脉岩控制。

1KT1铜银矿矿体地质特征:为麻布迪矿段的主矿体,产于绢云片岩、绿泥片岩与大理岩化灰岩接触带附近,矿体由一北北西向层间构造控制,呈似层-层状展布,矿体为含银铜矿,铜和银的含量有一定的正相关规律。矿石类型主要为绢云母化褐(黄)铁矿化碎裂白云岩,矿体走向为165°~345°,向北东方向倾斜,倾角为36°~53°。目前已经控制矿体走向长约300m,向北西方向未圈闭,深部也未圈闭。Cu品位0.20%~1.62%,平均品位0.55%,属于有用组分均匀型;铜矿体厚度1.38~10.86m,平均厚度为6.42m,属于厚度较稳定型。工业矿含银单样最高品位达192g/t,Ag品位26.15g/t~57.68g/t,平均品位38.51g/t,属于有用组分均匀型;部分钻孔见低品位矿,铜平均品位0.21%,平均含银18.99g/t,厚0.51~3.60m,平均厚2.70m。矿石不均匀发育孔雀石化、黄铜矿化,少量辉铜矿化,零星可见方铅矿化。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辉铜矿,主要脉石矿物为方解石、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矿体顶板一般为黄铁矿化绢云片岩或者绿泥片岩,底板一般为灰黑色灰岩局部夹板岩.

2KT2钨矿脉群:为二台矿段主矿体,由多条平行的石英细脉组成,矿体产状与石英脉产状一致,走向长大于350m,倾向北西,倾角50°~60°。已控制的KT2-1矿体厚8.1m,平均品位0.29%,KT2-2矿体真厚1.0m,平均品位0.39%。WO3单样最高品位达3.78%,平均品位0.67%,品位变化系数188.87%,属于有用组分不均匀型;矿体厚度0.18~9.61m,平均厚度为1.68m,厚度变化系数195.43%,属于厚度不稳定型。

3KT4钨矿脉群:位于矿区中南部银厂坪河沟两侧,产于绿片岩及绿片岩化玄武岩中,走向近东西,北部界线清楚,界面呈断层接触,倾向北东20°,倾角67°。矿带分布于河沟两侧,表层覆盖冲洪积物厚度达20m,沿走向延伸长度不明。呈似层状-脉状产于含石英脉白钨矿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硅化二叠系绿泥片岩石英脉中,矿体顶底板均为绿泥石片岩。矿化带由一条宽度达156m的石英脉密集带组成,单条石英脉宽2~30cm,间隔0.30~1.50m不等,产状基本与北部断层面一致,白钨矿呈星点状、斑点状分布于石英脉之中。目前共控制4条含钨石英脉,控制长度分别为95m、40m,厚度0.50~3.60m,品位0.15%~2.16%,向东部和深部矿带总体呈宽度变厚,品位变富的趋势。

4KT3钨矿脉群:矿体位于阴坡矿段,主要赋存在薄层状大理岩化灰岩中的石英脉中,其顶底板均为薄层状大理岩化灰岩。矿体长度大于200m,厚度在0.6~1.0m之间,矿脉总体分布广,厚度不大,一般0.12~0.30m,含WO30.17%~2.02%。

2.2矿石结构构造

1)铜银矿石结构构造:结构主要为自形-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充填交代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斑点状、细脉状、块状构造。

2)钨矿石结构构造:结构主要为自形粒状结构、碎裂状结构、包含结构,交代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斑点状、细脉浸染状构造。

3矿区地球物理、化学特征

1)地球物理特征:根据激电剖面与测深成果,与矿体对应的极化率从大变小,视电阻率具有从小变大的特征,因此矿区铜银矿体具有向北延伸的趋势有向下进一步延伸的趋势,推测矿(化)体的产状为70°∠45º左右,延伸大于300m。

2)地球化学特征:根据1:2.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成果,矿区圈出浓度高低不一、规模大小不等的各类异常8个,其中有Au异常3个、Cu异常2个、W异常3个。其中具三级浓度分带的主要有W异常2个(W-2、W-3),Cu异常也具有一定的分带特征,各异常延伸规模、分布面积及异常强度等特征区地球化学特征。

4找矿标志

(1)矿化转石和矿体露头标志:矿区位于高原雪山地区、剥蚀程度高,以往地质工作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发现矿(化)转石及矿体露头的机率比较大,矿(化)转石及矿体露头信息的存在成了最直接的找矿标志。

(2)构造标志:矿区内的主干构造为南北向断裂、褶皱,控制了区内地层、岩体的空间展布,层间断裂往往与铜银矿化关系密切。而在大理岩化灰岩、片理化玄武岩及绿泥片岩裂隙石英脉及脉带,与白钨矿矿化关系密切性。

(3)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遥感标志:水系沉积物、土壤、原生晕等地球化学场中铜多金属分布区及物探激电、磁异常区,往往预示有矿化体存在。大片负磁异常区中的正磁异常地段是矿床、矿点产出的位置。通过遥感解译可以判断出断裂、岩浆岩体和热事件等存在。是间接的找矿标志。

(4)蚀变标志:各种地质体中的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化、绢云母化碎裂岩蚀变带,伴有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化体存在,所以碎裂岩蚀变带是矿区一个显著地找矿标志。

(5)层间构造标志:矿体顶板一般为黄铁矿化绢云片岩或者绿泥片岩,底板一般为灰黑色灰岩局部夹板岩,矿体由一北东向层间构造控制。

(6)前人采矿探矿遗迹标志:矿区多个地段存在前人采矿探矿遗迹,可以作为找矿的一个最明显标志。

5矿床成因分析

5.1区域成矿条件

矿区地处德格-中甸陆块南缘,金沙江结合带中部。成矿带划分上,矿区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I级),松潘-甘孜铅锌银金铜成矿区(II级),德格-中甸沟-弧-盆系铜铅锌银成矿带(III级)的格咱岛弧铜钼铅锌金银成矿带(IV级)南端。区内地质构造演化周期较长,在整个晚三叠世沉积总的表现为一个海退旋回。印支末期运动使地槽全面褶皱回返。伴随该期强烈构造运动,区内发生了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侵人活动。燕山期该区长期处于隆起剥蚀状态。伴随燕山末期的构造运动,该区再次发生强烈的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同时形成了广泛发育的钨锡等矿化。到早第三纪始新世中、晚期间,该区再次经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区内长期的地质构造及岩浆活动,尤其是中酸性岩浆岩的侵入,为铜银、钨等多金属矿提供了丰富的热力和物源,这些矿产与岩浆活动及构造关系密切相关

5.2矿床控制因素

(1)构造控矿:矿区内的主干构造为南北向断裂、褶皱,控制了区内地层、岩体的空间展布,层间断裂往往与铜银矿化关系密切。而在大理岩化灰岩及片理化玄武岩(绿泥片岩)裂隙石英脉及脉带,与白钨矿矿化关系密切性,并伴有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化、绢云母化等矿化现象。

(2)地层岩性控矿:KT1铜银矿产于绢云母片岩、绿泥片岩与大理岩化灰岩接触带及附近,该处岩层较薄弱,含矿热液便于充填交代,特别是化学活动性较强的碳酸盐岩类更有利于与成矿热液进行持续、彻底的交代作用,形成碳酸盐岩类铜银矿石。含钨石英脉对钨矿成矿也起到了控制作用。

(3)侵入岩控矿:矿区内分布的花岗岩脉、石英脉,沿构造薄弱部位侵入,岩浆上侵、就位活动过程中所携带的大量成矿元素在岩体内部或就近有利部位得以沉淀、富集成矿。既有岩浆成矿作用,又具有多期复合叠加成矿特征。

5.3矿床成因

根据区域成矿特征,结合矿区成矿、控矿特征等分析,海巴洛铜银、钨矿主要受层间构造、岩体等控制,初步认为矿床成因类型为构造、岩浆热液型铜银、钨矿床,具有多成因成矿特征。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地质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1:20万丽江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 1977.

[2] 云南省地质调查局.云南省成矿地质背景研究报告[R]. 2013.

[3] 云南地矿总公司(集团)地质矿产勘查二院. 云南省香格里拉县核桃园铜钨多金属矿区麻布迪铜银矿段物探勘查报告[R]. 2014.

[4]云南南方地勘工程总公司. 云南省香格里拉县核桃园铜钨多金属矿勘查报告[R]. 201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