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128层CT双期增强扫描病灶CT值的倾向性变化在腮腺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0
/ 4


探讨 128层 CT双期增强扫描病灶 CT值的倾向性变化在腮腺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连鹏 张宝金

宁夏吴忠市人民医院,宁夏 吴忠 751100

摘要:目的:探究128层CT双期增强扫描病灶CT值的倾向性变化在腮腺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择取我院2019年3月-2022年2月收治的65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腮腺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128层CT检查,且予以平扫、双期增强扫描,观察不同类型腮腺肿瘤的CT平扫特征、双期增强扫描病灶CT值的倾向性变化情况,并对观测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腮腺淋巴瘤男性发病率、发病年龄、吸烟室比例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扫中发现,腮腺淋巴瘤和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病灶最大径、浅叶和深叶分布比例、边缘清晰比例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淋巴瘤跨叶分布比例、肿瘤不均匀比例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双期增强扫描中发现,腮腺淋巴瘤平扫、动脉期、静脉期CT值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淋巴瘤动脉期CT值高于平扫、静脉期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多形性腺瘤平扫CT值低于动脉期、静脉期CT值,动脉期CT值低于静脉期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8层CT双期增强扫描在腮腺肿瘤的诊断中具有显著的效果,不但可以通过平扫发现不同类型肿瘤的特征,还可根据不同期CT值的倾向性变化进一步明确,诊断价值比较高,建议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128层CT;双期增强扫描;病灶CT值;倾向性变化;腮腺肿瘤


前言

腮腺肿瘤是临床常见的头颈部肿瘤中的一种,以良性肿瘤多见,且所有腮腺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类型为腮腺淋巴瘤和腮腺多形性腺瘤,其他类型临床均比较少见[1-2]。不同类型的腮腺肿瘤在存在着相似表象的同时,仍然有其自身的特征,因此临床采取有效的方式对不同类型的腮腺肿瘤进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为医生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3-4]。基于此,本文选取2019年3月-2022年2月收治的65例腮腺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其使用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平扫、双期增强扫描,对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不同期时CT值的倾向性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现将研究的过程、结果报道如下。


正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择取我院2019年3月-2022年2月收治的65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腮腺肿瘤患者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包括18例女性、47例男性,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77岁,腮腺淋巴瘤37例、腮腺多形性腺瘤24例、钙化上皮瘤1例、乳头状透明汗腺瘤1例、腮腺未分化癌1例、腮腺导管癌1例。

1.2 方法

1.2.1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 通过病历系统和问诊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进行调查。

1.2.2 128层CT扫描设备 扫描仪器为GE医疗集团生产的Light Speed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仪,实施平扫、双期增强扫描,参数设置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300mA、层厚5.0mm、层距5.0mm,扫描范围为颅底平面至下颌角水平。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首先进行平扫,平扫结束后,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按照1-2mg/kg的剂量从肘前静脉进行静脉团注行双期扫描,注射流率为3.5ml/s,对比剂注射后25-30s行动脉期扫描,60-70s行静脉期扫描。安排放射科副主任医师2名独立阅片,结果一致则直接进作为最终结果,如果结果不一致则经协商取得一致的意见作为最终结果。腮腺深叶、浅叶的分界线为胸锁乳突肌的内侧和下颌后静脉的连线;最大径为横断面测量所得的最大值;动脉期和静脉期强化幅度值分别为增强扫描得到的动脉期和静脉期CT值与平扫CT值的差。病灶强化程度的分级标准:①轻度强化:10-20 HU;②中度强化:21-40 HU;③高度强化:>40 HU。

1.3 观察指标

1.3.1 比较不同类型腮腺肿瘤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 主要项目有性别、年龄、吸烟史。

1.3.2 比较不同类型腮腺肿瘤CT平扫特征 主要项目有病灶部位、边缘情况、内部密度均匀情况。

1.3.3 比较腮腺淋巴瘤和腮腺多形性腺瘤各期CT值 平扫、动脉期增强扫描、静脉期增强扫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1.0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结果使用“均值±标准差”表达,运用t值检验;计数结果使用“百分比”表达,运用卡方值检验;结果显示为P<0.05时,说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不同类型腮腺肿瘤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

腮腺淋巴瘤男性发病率、发病年龄、吸烟史比例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上皮瘤、乳头状透明汗腺瘤、腮腺未分化癌、腮腺导管癌因病例数量过少,不进行分析。

表1:比较不同类型腮腺肿瘤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

肿瘤类型

n

性别[n(%)]

年龄[岁]

吸烟史[n(%)]

腮腺淋巴瘤

37

35(94.59)

2(5.41)

59.76±3.41

29(78.38)

腮腺多形性腺瘤

24

10(41.67)

14(58.33)

45.22±2.87

13(54.17)

钙化上皮瘤

1

1(100.00)

0(0.00)

33

1(100.00)

乳头状透明汗腺瘤

1

0(0.00)

1(100.00)

26

1(100.00)

腮腺未分化癌

1

1(100.00)

0(0.00)

67

1(100.00)

腮腺导管癌

1

0(0.00)

1(100.00)

75

1(100.00)


2.2比较不同类型腮腺肿瘤CT平扫特征

腮腺淋巴瘤和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病灶最大径、浅叶和深叶分布比例、边缘清晰比例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淋巴瘤跨叶分布比例、肿瘤不均匀比例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上皮瘤、乳头状透明汗腺瘤、腮腺未分化癌、腮腺导管癌因病例数量过少,不进行分析。

表2:比较不同类型腮腺肿瘤CT平扫特征

肿瘤类型

n

病灶最大径[cm]

部位[n(%)]

边缘情况[n(%)]

均匀情况[n(%)]

浅叶

深叶

跨叶

清晰

不清晰

均匀

不均匀

腮腺淋巴瘤

37

3.49±0.33

27(72.97)

1(2.70)

9(24.32)

36(97.30)

1(2.70)

2(5.41)

35(94.59)

腮腺多形性腺瘤

24

3.57±0.34

20(83.33)

3(12.50)

1(4.17)

23(95.83)

1(4.17)

13(54.17)

11(45.83)

钙化上皮瘤

1

2.84

1(100.00)

0(0.00)

0(0.00)

1(100.00)

0(0.00)

0(0.00)

1(100.00)

乳头状透明汗腺瘤

1

2.96

1(100.00)

0(0.00)

0(0.00)

1(100.00)

0(0.00)

0(0.00)

1(100.00)

腮腺未分化癌

1

2.13

0(0.00)

1(100.00)

0(0.00)

0(0.00)

1(100.00)

0(0.00)

1(100.00)

腮腺导管癌

1

2.05

0(0.00)

0(0.00)

1(100.00)

0(0.00)

1(100.00)

0(0.00)

1(100.00)


2.3比较腮腺淋巴瘤和腮腺多形性腺瘤各期CT值

腮腺淋巴瘤平扫、动脉期、静脉期CT值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淋巴瘤动脉期CT值高于平扫、静脉期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多形性腺瘤平扫CT值低于动脉期、静脉期CT值,动脉期CT值低于静脉期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比较腮腺淋巴瘤和腮腺多形性腺瘤各期CT值[HU]

组别

n

平扫

动脉期

静脉期

腮腺淋巴瘤

37

47.39±4.62

102.51±9.14

85.76±8.44

腮腺多形性腺瘤

24

36.83±3.57

50.75±4.96

61.95±6.08

t

-

9.499

25.376

11.941

P

-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腮腺肿瘤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肿瘤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为病理检查,但由于该检查具有创伤性,应用范围有限,故临床常采取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5]。其中超声检查由于受到下颌骨的遮挡,在显示腮腺深叶部位的病灶中效果有限,漏诊的几率比较高;MRI检查虽然具有比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可对腮腺肿瘤的病灶部位、大小、内部情况进行诊断,但由于检查时间较长、价格昂贵,临床不能大规模推广[6-7]。CT检查对组织密度的分辨率比较高,而且成像速度快、操作便捷,而且受下颌骨的影响比较小,是目前诊断腮腺肿瘤最常用的影像学手段,随着CT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层螺旋CT具有容积扫描等功能,可对图像进行多方位的重建,能更加准确、清晰地显示腮腺肿瘤的病灶部位、大小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8],而且多层螺旋CT检查中的双期增强扫描功能有利于获取更多病灶相关的数据,在临床诊断腮腺肿瘤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得知,腮腺淋巴瘤男性发病率、发病年龄、吸烟史比例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腮腺淋巴瘤患者中以男性、大龄、吸烟者为主,临床应注意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对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9]。本文对不同类型肿瘤平扫特征分析发现,腮腺淋巴瘤和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病灶最大径、浅叶和深叶分布比例、边缘清晰比例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淋巴瘤跨叶分布比例、肿瘤不均匀比例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腮腺淋巴瘤和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病灶最大径相似,且多位于浅叶,而且绝大多数边缘清晰;但腮腺淋巴瘤也存在着自身的特点,如跨叶分布的比例较高、肿瘤内部不均匀,腮腺多形性腺瘤基本没有出现跨叶的现象,且肿瘤内部均匀[10]。在分析腮腺淋巴瘤和腮腺多形性腺瘤平扫、双期增强扫描CT值中显示,腮腺淋巴瘤平扫、动脉期、静脉期CT值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淋巴瘤动脉期CT值高于平扫、静脉期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多形性腺瘤平扫CT值低于动脉期、静脉期CT值,动脉期CT值低于静脉期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腮腺淋巴瘤的密度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两种肿瘤的动脉期均出现明显地强化;但进入动脉期后,两种肿瘤呈现不同的倾向性变化,其中腮腺淋巴瘤静脉期倾向于强化减退,而腮腺多形性腺瘤则倾向于持续强化,提示不同类型的腮腺肿的影像学特征不同,临床可根据双期增强扫描病灶CT值的倾向性变化判断肿瘤的类型[11-12]

总而言之,128层CT双期增强扫描在腮腺肿瘤的诊断中具有显著的效果,不但可以通过平扫发现不同类型肿瘤的特征,还可根据不同期CT值的倾向性变化进一步明确,诊断价值比较高,建议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廖建勇,杜静波,刘迎新,勾振恒,陈天金.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和多形性腺瘤的双期增强CT的诊断价值[J].武警医学,2020,31(05):382-385.

[2]韩新生,谭小尧,张兴安,明华伟,王华东,袁宗毅.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联合术中快速病理对腮腺肿瘤辅助诊断的价值[J].现代医药卫生,2019,35(01):52-54.

[3]卢杰源,温健雄,黎家荣,王任国,何志伟,廖雅婷.128层CT双期增强扫描病灶CT值的倾向性变化在腮腺肿瘤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23):162-165.

[4]汪兰,王士维,周国平.双期增强CT对常见腮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20,43(06):531-535.

[5]申娜,常俊琦,田晓娟,岳华杰,乔英.增强双期相CT在腮腺常见良性肿瘤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20,17(10):45-49.

[6]张训平,邹子仪,曾桂华,翟锦添,陈康平.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影像特征比较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22):19-21.

[7]梁俊福,孙颖,王红梅,曲冰杰,吴静,刘英峰,赵瑞华.256层CT双期增强扫描与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8,16(01):39-41.

[8]王夏,陈惠,涂燕玲,潘巍,东强.64排双源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腮腺肿瘤的影像病理评价[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0):188-189.

[9]朱华,高建梅.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10):109-111.

[10]刘志鹏,卢杉,张竞睿,李南南.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联合B超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14):49-52.

[11]梁久平,胡钰,陈惠枚,原志娜,宋建勋.MSCT双期增强及动态增强鉴别腮腺多形腺瘤与腺淋巴瘤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1,31(11):1855-1858.

[12]赵茹,赵红.CT增强于腮腺潜在恶性肿瘤鉴别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22,20(04):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