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1
【摘要】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生物标志物对患者术前淋巴结转移诊断提供参考价值,筛选具有高死亡风险的患者,为患者提供科学的治疗措施。基于此,本文主要综述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身无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前提供有利的参考价值,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关键词】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生物标志物
前言
宫颈癌是妇科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据相关数据显示该疾病的原位癌发病几率多见于30~35岁的女性,而浸润癌的发病年龄多见于45~55岁之间[1]。宫颈癌早期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占据宫颈癌患者15%,而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5年总生存率约为50%,而未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生存率超过80%[2]。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是指癌细胞已侵袭到宫颈以及盆腔周围的淋巴器官中,进而导致淋巴管遭受损坏,出现淋巴结肿大等情况。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是指癌细胞已经侵入宫颈和盆腔器官周围的淋巴器官,导致淋巴管受到破坏,癌细胞就会乘虚而入,进入到淋巴管,然后在淋巴管内,随着淋巴液在患者身体内,并逐步侵入机体内其他器官中的淋巴管,导致器官形成局部病灶,严重还会出现淋巴结情况出现。
手术治疗虽未最佳的治疗措施,但术后会出现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产生,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1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生物标志物
1.1宫颈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相关生物标志物
前哨淋巴结作为原发性能肿瘤引流区域淋巴结中的特殊淋巴结,SLN是指收纳某器官某区域组织淋巴液的第一站淋巴结;从临床角度讲,SLN是某器官的某一具体部位原发肿瘤转移的第一站区域淋巴结。在20世纪90年代,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就成为乳腺外科领域里程碑式的进展。这一技术的应用使腋窝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病人避免腋窝淋巴结清扫。在正常机体中淋巴结未发生转移可起到防御和阻止癌细胞扩散的功能,而常规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可清除肿瘤远处的第一道屏障,进而影响患者的防御功能。淋巴结转移是积宫颈癌的主要转移的过程,通过多因素共同调节的过程,而在治疗过程中存在淋巴结清扫面积过大的情况,术后会出现及并发症发生,根据相关生物标志物做活检病理检查,可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手术的创伤。在检查过程中检测的准确性以及阴性率对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清扫提供参考意见,当活检病理前哨淋巴结为阴性积,无须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七日检查过程中前哨淋巴结的阳性,阴性率于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中的淋巴结中的阳性阴性率符合,通过监测反映出盆腔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前哨淋巴结的已不限于乳腺癌,对其他早期恶性肿瘤施行扩大切除范围的根治性手术也正受到挑战。进一步缩小手术范围,减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癌症治疗发展方向正受到人们的关注。
1.2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关系
宫颈癌肿瘤血管肿瘤的生产和转移是形态的基础,肿瘤血管向肿瘤提供营养以及机体输出肿瘤细胞,导致宫颈癌盆腔淋巴结细胞的转移和生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也是血管生成相关的特异性生长因子,而宫颈癌中癌细胞繁殖生长过程中可激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进而降低肿瘤细胞的抵抗力,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同时VEGF-C因子是一种具有高效多功能的多肽类细胞因子,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繁殖、基底膜水解过程以及血管建构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当VEGF-C阳性表达率升高时,宫颈癌的准转移速随之身高,表示VEGF-C促进了宫颈癌的血管形成,更易出现盆腔淋巴结转移[3]。其中VEGF-C中Foxp3是转录因子,是前列腺素合成的重要限速酶,该转录因子可激活VEGF-C表达,促进淋巴管的生成和淋巴结的转移,发挥转录激活及抑制的积基因作用,调节T淋巴细胞的功能。由此说明,VEGF-C对宫颈癌血管的调控,从原发性宫颈癌到浸润性宫颈癌,对宫颈癌盆腔淋巴转移起到协同作用,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生成,成为实体肿瘤淋巴的发展、肿瘤的生长的密切联系。
1.3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上皮间质转化关系
上皮间质转化是指上皮到间质细胞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起到细胞的转移和侵袭能力,可促使宫颈癌肿瘤细胞发生转移性肿瘤,提升宫颈癌细胞的入侵能力。上皮细胞中的蛋白复合物也是EMT诱导当宫颈癌细胞出现EMT时,间质细胞中的Vimentin表达标志物出现升高,肿瘤结构重组,细胞间的连接出现疏松。EMT同时也是诱导肿瘤细胞发生炎症刺激、组织损伤、化疗药物等多种因素。宫颈癌细胞存在于各种形态,细胞保持上皮形状以及间质状态,促使肿瘤加快增值。而EMT是一种生物流程,同时与癌细胞相关具有加快细胞增殖和转移的能力,各种表型状态的细胞因子都可诱导EMT发生。而Vimentin表达标志物是EMT中间纤维蛋白的一种,Vimentin表达对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侵袭性,也是EMT生物过程中重要的标志。Vimentin表达的升高根据是根据肿瘤细胞积分化级别降低而进行的,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中发挥主要的作用。EMT是由多个调控网络分子、细胞等层次进行调节,通过多种因子和多种信号通路诱导宫颈癌细胞发生EMT,提升宫颈癌细胞的侵袭,最终导致宫颈癌盆腔淋巴结的转移。
1.4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微小核糖核酸关系
微小核糖核酸是非编码的RNA,该物质广泛存在于从病毒到人类各种生物中,由25个核苷酸组成,通过积抑制或断裂靶标调节微小核糖核酸的基因表达,同时,微小核糖核酸也是控制基因的重要进程,包括细胞的增值和分化等,进而影响宫颈癌盆腔淋巴结的转移。微小核糖核酸是一种新型的非编码RNA,随着临床相关研究证实,该物质具有内源性的调节作用,针对个体发育、细胞增殖凋亡分化、病毒的复制表达、繁殖、肿瘤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调控作用。通过对微小核糖核酸中的25各核苷酸进行筛选,其中17个微小核糖核酸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相关研究证实,癌细胞分泌出的微小核糖核酸可在转移淋巴细胞并向其作用于VASH1,进而促进了淋巴管的生成和淋巴结的转移,因此微小核糖核酸可作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指标。由此表示,当微小核糖核酸表达增加时,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提升,微小核糖核酸可作为早期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标志物。随着基因组计划的相关实施,基因组时代已成为当前医学研究重要的部分,对揭示基因功能及疾病提供捷径,通过独特的微小核糖核酸为宫颈癌等疾病提供防治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靶点。
2讨论
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中最常见的转移方式,淋巴结的转移状态已被纳入最新宫颈癌分期系统中。而盆腔淋巴转移是宫颈癌患者的主要因素之一,盆腔淋巴的聚转移情况决定了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方式。宫颈癌妇科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进程逐年上升趋势,该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为肿瘤转移,且是一种多因素复杂的调节过程,据相关研究证实部分相关分子的表达,SLN、VEGF-C、EMT、微小核糖核酸途径通过调节通路,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生物标志物提供临床思路,并为宫颈癌患者术前、术后提供精准的治疗方案,提高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果,针对影像学及转移情况不程度不同的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生物标志物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方圆,魏向群.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早期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0):118-119.
[2]朱亚,张伟,柯丽娜,等.miRNA-41调控c-myc在宫颈癌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J].河北医药,2020,42(1):113-119.
[3]叶梦茜,千金妮,张敏鸽.高分辨率MRI联合微小RNA-135a-5p、微小RNA-373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研究[J].浙江医学,2021,43(19):2084-2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