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722199102283653, 江苏省苏州市 ,215000
摘要:目的 探究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纳入研究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取常规治疗和推拿治疗。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腰椎JO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传统中医经络学说和整体辩证为理论基础,作用机制明确,治疗效果显著,临床推广价值确切。
关键词:腰间盘突出;推拿;治疗机制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的常见病症,患者多为老年人或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该病是由于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导致髓核脱出,对其周围组织形成压迫,进而导致患者出现腰部疼痛的一种疾病。随着疾病的迁延发展,疼痛感可累及下肢,并由于脱出的髓核可能对椎间神经系统造成压迫,会诱发患者肢体麻木、发冷等症状,进而导致患者肢体行动受阻,运动能力降低,对其正常生活造成极大干扰。该病在中医中属“腰痛”、“麻痹”范畴,主要因邪寒入体使机理紊乱、血运不畅、筋骨失调所致。现代临床针对该病多采取保守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缓解病症,减轻疾病带来的疼痛和不适感,但有关研究表明,疾病早期采取的合理的物理疗法能够起到较好的延缓疾病发展甚至是痊愈的功能,其中有关中医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报道较多,基于此,我院骨科临床医护人员对以往研究报道进行深入分析,并于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开展课题研究,得出结果与文献报道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为了使骨科临床更加明确中医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和操作方法,笔者将研究内容整理成文,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我院骨科门诊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接受中医推拿治疗的患者纳入实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45-76岁,平均(58.26±3.15)岁,病程1-5个月,平均(3.24±1.25)个月;实验组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48-75岁,平均(57.18±2.97)岁,病程1-7个月,平均(3.18±1.25)个月。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治疗和护理,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给予患者镇痛消炎治疗,伴肌肉痉挛者给予氯挫沙宗、伴神经水肿者给予甘露醇,服用剂量和频次严格遵照医嘱,连续治疗1个月。同时指导患者治疗期间尽量卧床休息,减少劳动强度,严谨久坐久站。
观察组患者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推拿疗法。(1)根据医学影像技术确定病灶位置,观察病变髓核周围组织情况,然后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功能受损情况确定实施推拿的具体方法。(2)指导患者俯卧在病床上,沿中脊线对患者进行由背到臀的推、擦,来松弛肌肉,反复推擦50组,嘱患者转换为仰卧位,实施腰椎牵引,然后令患者呈坐位,嘱其将下肢合并,躯体向前倾斜45°后左右转动躯干10-15次;(3)上述动作结束后协助患者仰卧于病床上,对骶椎部、腰椎两端肌肉采取揉、推法按摩,然后依次对委中穴、膀胱俞、关元俞、昆仑穴、肾俞穴、大肠穴等进行点按,期间询问患者的感受,以患者口述有酸胀痛感为准,每个穴位约持续按摩3min左右。推拿治疗1次/d,治疗周期同对照组。
1.3观察指标
采用腰椎JOA评分量表评估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腰椎功能。该量表的评估维度包括主观症状(9分)、临床体征(6分)、日常活动受限(14分)、膀胱功能(-6-0分),分数越低证明功能障碍越明显。
1.4疗效评价标准
术后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感受以及体征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显效:腰痛、下肢酸痛、麻木、冷感等症状消失,患侧下肢可抬高60°以上,肢体活动基本不受限;有效:腰部及下肢症状明显改善,患侧下肢可抬高45-60°,肢体功能逐渐好转,但还存在一定的活动障碍;无效:腰部及下肢症状未见任何好转迹象,患侧下肢抬高幅度45°以下,肢体活动功能较治疗前基本无改善。总治疗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生数据统一导入到SPSS 22.0软件包中进行分析处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分别采用( ±s)和(n/%)表示,t、X2检验,P<0.05作为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腰椎功能
两组患者JOA评分在治疗前差异甚微,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JOA评分情况对比( ±s)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对照组(n=60) | 8.27±3.18 | 12.18±2.58 |
实验组(n=60) | 8.31±3.17 | 18.46±2.73 |
t | 0.841 | 10.243 |
P | >0.05 | <0.05 |
2.2治疗效果
实验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3%,组间数据差异较大,统计学意义凸显(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组别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 |
对照组(n=60) | 25/41.67 | 22/36.67 | 13/21.67 | 47/78.33 |
实验组(n=60) | 35/58.33 | 21/35.00 | 4/6.67 | 56/93.33 |
X2 | | | | 5.147 |
P | | | | <0.05 |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致病因素较为广泛,腰外伤、不良坐姿、腰部长期超负荷负重、环境寒冷潮湿等均会诱发该病。疾病出现后由于腰部疼痛可累及至下肢,导致行动受限,因此给患者的生活及心理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近年来,有大量医学文献报道中医推拿对该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为了验证这一说法,我院特开展了此次课题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推拿治疗的实验组患者腰椎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总体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证明采取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较高,为了能够使其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笔者就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麻痹”范畴,通常是由于血运不通、经脉失和、寒邪入体所致,因此通常以活血通瘀、疏通经络作为治疗的切入点。而传统中医推拿疗法作为中医中的一种体外物理治疗法,借助推、擦、按等手法可促进局部皮肤松弛,配合穴位按摩,可起到刺激神经、通瘀疏痹、改善局部循环的作用。本项研究中,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首先在确定病灶位置及腰椎突出的类型对腰骶和腰椎两侧皮肤采取推、擦等按摩手法有效的减轻了椎间盘的负压,从而有利于促进突出的髓核复位,通过躯体前倾、左右转动躯干可帮助患者强化腰部和臀部的肌肉力量,对改善腰椎功能,促进力学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对主管腰椎间盘功能的膀胱经等穴位进行点位按摩起到了很好的疏经通络、化瘀通痹的作用,由此改善腰椎间盘的血运循环,减少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阻断了疾病的进一步迁延和恶化。
综上所述,中医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作用机制明确、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强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廖金生.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灸推拿治疗发展近况[J]. 中国保健营养 2020年30卷19期, 333页, 2020.
王飞, 王伟, 吴翔.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推拿治疗的效果评价[J]. 当代医药论丛, 2020, 18(1):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