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理工大学
摘要:灵活就业作为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繁荣下催生的新的就业形式,当前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就业新选择。本文分析了灵活就业新形势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投身灵活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并从三个方面为高校大学生灵活就业提供指导策略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灵活就业,就业指导
近年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出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兴业态,进而创造了大量以灵活就业为主的新就业岗位,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全新选择。关注灵活就业大学生群体,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前提,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体系化的重要内容,更是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1] 因此,各高校有必要积极研究新业态发展趋势,探索有利于大学生职业选择和发展规划且针对灵活就业的全新指导策略。
一、当前大学生灵活就业新形势
(一)新业态为大学生创造大量灵活就业新机遇
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出大量新兴业态,其催生的新岗位为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者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从业者在诸如网络营销、文案写作、图形图像处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头脑灵活,在信息技术方面拥有较大竞争优势,是灵活就业环境下重要的人力资源。这种注重发挥创造力且在管理上相对宽松自由的新的就业模式对大学生有较强吸引力,他们可以将自身兴趣爱好、专业能力与灵活就业有机融合,既能够带动产业进一步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又能够为新业态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二)大学生对参与灵活就业有较强主观意愿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大学生对自身职业发展有了更高的规划和追求,在就业时不仅仅满足于找到一份工作,这份工作更应该与个人发展路径、兴趣爱好、自身能力相统一。与传统企业需要员工去适应企业发展理念和价值观相比,灵活就业在此方面拥有较为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能够让大学生输出自身价值观,从而带来较大吸引力。此外,部分大学生将灵活就业作为本职工作之外的兼职副业,利用自身专业知识来拓展业务范围,打造个人品牌,更加全面地规划自身发展方向。
(三)大学生对灵活就业满意度较高
新时代大学生拥有较强的自我意识,重视工作对于自我价值和个性的尊重,希望能够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选择新业态灵活就业的大学生一般具有较高的自我实现需求,其将平台化的灵活就业形态作为组织内部职业生涯发展的跨界拓展,他们在工作满意度方面更高,更加强调无边界的职业生涯发展,认可平台经济的渠道价值和生态化资源整合能力,重视客户评价和个人口碑,以及垂直化同业社群中的人脉关系。
二、大学生在灵活就业中面对的问题
(一)对灵活就业工作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
由于灵活就业人员与企业合作时往往只有劳务协议或者口头协定,缺乏劳动合同的约束,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组织架构以及人际关系,协议结束后很大可能会面临不续约,需要再就业的情况,这使灵活就业大学生缺乏工作归属感。再加上疫情、双减政策等不确定因素影响,灵活就业大学生抵御经济和社会风险能力相对较差,在工作中很容易缺乏安全感。
(二)灵活就业权益保障不足且认知缺乏
在社会保障方面,尽管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即大学生可以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缴纳养老、医疗保险,并享受一定期限、一定比例的社保补贴,但当前大多数企业并不会主动为灵活就业人员缴纳社保,且大学生对于相关政策了解明显不充分,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4亿人,其中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的仅有4751万,[2]整体而言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较低。另外,在大学生面对与单位的劳务纠纷时,常会因灵活就业身份导致法律关系认定难、维权难等情况,使大学生自身权益受到侵害。
三、高校大学生灵活就业指导策略分析
(一)有针对性地开展灵活就业指导服务
教育部在《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促进毕业生多渠道就业,深入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就业机会,充分利用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平台,支持毕业生以新就业形态、灵活多样方式实现多元化就业。落实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加强创业平台建设,举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和支持更多毕业生自主创业。” [4] 因此,各大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相关教育与服务时,应有意识地做好灵活就业知识的普及与宣传,让学生能够对灵活就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升就业兴趣和动力,鼓励大学生以灵活就业方式投身社会。
(二)开展相关培训,提升大学生技能水平
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培训的方式加强对灵活就业形式和渠道的宣传和推广,将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方面的国家及地方扶持政策对学生进行普及。当代大学生虽然在信息获取能力及渠道方面远强于历代大学生,但不排除仍有不少学生由于对就业信息缺乏关注、对新兴事物敏感度不够等原因,对灵活就业这种新的就业形势了解不足,造成因信息不对等而产生的无法参加灵活就业。其次,灵活就业作为新的职业,自然会要求从业者具备相关能力,硬实力包括诸如图形图片处理,视频剪辑,各种在线直播软件的应用等等,软实力包括良好的交际、沟通表达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组织能力等。高校可以针对大多数灵活就业岗位所普遍需要的职业能力提前对大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在毕业后就业时更具职业胜任力和社会竞争力。第三,后疫情时代,线上招聘、云端招聘已经逐渐成为常态,甚至越过传统招聘模式成为更加主流的招聘方式。高校应帮助大学生了解适应在线面试及签约流程,提示相关注意事项,帮助学生解决一切技术性问题。
(三)建立健全服务机制,加强各部门间合作
由于灵活就业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部分大学生在从事一段时间灵活就业后可能会选择退出而从事普通全日制工作,那么哪些灵活就业的职业相对稳定性较高,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更值得作为大学生在就业时重点考虑的对象,需要高校做出总结。高校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人物访谈等方式对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状态进行跟踪服务,通过大数据得出相关结论,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机制。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针对学生需求提供灵活就业方面的指导服务,包括办理签约手续和各类相关就业业务等。此外,高校还应积极与教育主管和人社部门与灵活用工平台搭建合作机制,用大数据匹配、大数据协同管理和治理,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跟踪、统计、监测和研究体系,使新技术、新业态创造的大量就业机会得到肯定并纳入统计。同时,加强学术研究,吸引更多的学者和专家进行分析和研究,助力新业态灵活就业的成长和优化。[4]
参考文献:
[1]方伟.关注灵活就业大学生群体[N].中国青年报,2021-10-26(5).
[2]2020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6-08]http://www.nhsa.gov.cn/art/2021/6/8/art_7_5232.html.
[3]教育部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
[4]冯喜良.灵活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