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山东 淄博 255300
摘要: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必然会增加对供应链物流人才的需求。论文基于此背景,简单梳理了当前供应链物流人才存在的数据缺口,结合当前人才培养的现实情况,从企业、学校与专业等层面对供应链物流人才的培养路径进行了简要的探讨,以期为各大院校和企业培养高端供应链物流人才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两业融合;供应链物流岗位;人才培养
一、引言
当前,我国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趋势不断增强,随着全球供应链体系的构建与形成,物流业已从附属服务转变为提高制造企业市场竞争力、降低成本挖掘利润空间的重要着力点,物流业与制造业两业融合时代已经到来。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全社会物流总需求的主要来源。2020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13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了《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发改经贸[2020]1315号,简称《实施方案》),确定了“两业”融合发展的主基调。随着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必然增加对供应链物流人才的需求。
二、供应链物流人才市场供需现状
据来自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调查显示,物流人才成为了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据悉,2021年我国物流业人才缺口高达600余万,未来几年用工总量会持续增长,人才缺口会居高不下。在人才供给方面,我国本科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万~40万人,而目前各类大专院校物流专业年培养规模只在5000人左右。同时,我国物流教育的滞后,造成了现代物流综合性人才,企业尤其是流通企业改造传统物流与加强物流管理、城市规划物流系统运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技术操作等现代物流人才严重匮乏。其中又以物流规划咨询、物流外向型国际、物流科研这三种人才在业内最为缺乏。从事物流行业取得物流师资格证的从业者,不超过10%。而人才市场中,我国供应链管理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十分凸显,人才需求缺口高达430万,紧缺岗位主要有供应商的开发与管理、生产物资的采购管理、非生产类物资采购管理等;而供应链技能型人才更是存在更大的缺口。
由此可见,随着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对供应链物流人才的需求会持续增加,人口缺口会持续加大。人才供给的缺乏会严重制约着“两业”融合发展,影响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论文基于此,从供应链物流人才供给与培养角度,结合当前人才市场供应链物流人才缺口,分别从企业、学校与专业三个层面对供应链人才培养路径提出观点建议。
三、人才培养路径
(一)企业层面
供应链物流管理是物流管理发展的高级阶段,涉及供应、生产、销售及物流全过程,是跨行业、跨部门、跨职能的综合性与复合型兼具的行业属性,对人才质量要求较高。据悉,当前企业的供应链物流人才的来源渠道主要是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培养,经过多年工作磨炼与经验积累,形成兼具跨学科类型的供应链物流管理人才。由此可见,企业在供应链人才培养方面侧重于内部人才的塑造,培养途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拓宽。
1.企业应加强与学校的合作与沟通,多渠道宣传企业人才需求
人才的培养既需要时间也需要校企沟通。在我国,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与市场、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很多大学生毕业时面临着所学与企业所需脱节现象,这对于企业用人和供应链物流人才而言均是不利因素。因此,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增加宣传渠道,“线上+线下”、广告销售招聘、员工引荐、名校推荐等多种模式并存,注重宣传企业供应链物流岗位的性质、工作内容以及岗位职责,引导和加强求职者对专业的认知与学习方向。
2.企业应重视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员工晋升渠道
企业应不断完善自身组织框架,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加强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与完善。首先,企业管理者要对企业发展定位有着清楚的认知,同时对企业员工有着充分的了解,积极的发现和引导企业员工的岗位才能,为在职员工提供成长的平台,引导员工从供应链物流管理初级岗位逐渐成长为供应链物流高级岗位。
(二)学校层面
1.加强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制定“步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教育的典型优势是知识理论体系健全,教师具备健全丰厚的理论学时,但同样,高等教育缺少较为先进的技能培训体系,造成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容易与实际社会需求脱节。供应链物流行业出入门槛较低,初级技能人才没有较大的缺口,但在高级技能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层面人才的供给存在较大的缺口。这就需要当前高校在育人育才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对接,依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关课程,形成较为完备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此外,创新性的开展“工学交替”双向人才培养模式。众所周知,供应链物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具备跨学科的专业复杂性,这需要学生在学习课堂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具备将知识转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学交替”育人机制的核心要点是通过设置企业与学校的“双师型”的教学方式,即通过实验、实训、实习等多种“理论+实践”教学模式下,使学生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拥有强应用实操能力以及高综合素质的高端供应链物流人才。
2.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吸纳企业业务资源到课程体系中,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育人体系
供应链物流行业具有显著的动态发展特性,随着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两业的融合深入发展,供应链物流行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愈加的紧迫性,迫切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业务经验,同时具备一定的学识涵养、源源不断的发展潜力的人才,不断满足“两业”融合下行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培养人才目标的实现最终落脚于学科课程体系,课程在某种意义上将就是“育人媒介”,课程资源在课程设计、实施、评价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企业作为一个生产实体,存在多种课程资源,尤其在供应链物流领域中存在大量的企业实际案例与管理里案例,应该积极纳入课程体系中,丰富拓展学生学识,增强学生企业实践经验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专业层面
1.以“产业链”为核心,构建供应链管理或物流管理专业群框架
供应链物流是一个跨学科的复杂性的行业,需要从业者同时具备采购、供应、生产、销售及法律、财务等众多学科知识。因此,在培养供应链物流人才的过程中,不应仅局限于学科专业知识和通识知识,同时应具备由若干个专业或专业方向组成的专业集群。在组建专业群的过程中,必须依据市场需求并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思路确定专业群组成体系。
2.加强物流管理专业与供应链管理等级证书的认定,完善人才证书制度
当前供应链物流人才市场中尤为缺乏高技能劳动者,高端人才存在相当大的缺口。因此,在校企合作育人的同时,也需要积极提倡专业申报职业等级证书认定,对于符合报考初级、中级与高级职业等级证书的人员,可以减少年龄、地域、身份、学历、论文等外在因素条件的限制。同时,对于当前教育界实施的双证制度以及试点“1+X”证书制度,一方面政府要提高技能证书的认可度,另一方面学科专业要不断的提升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等证书的匹配度,使物流专业或供应链管理专业的相关证书具有行业的认可度,使学生毕业在人才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从而再次电动证书的考取,壮大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项寅,杨传明.数字化人才需求导向下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物流技术.2020(02).
[1]周晓晔,马小云,杨秋霞.物流管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