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助力农村女性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4
/ 4

高职教育助力农村女性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吕虹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为农村培养大量实用性人才的关注程度日益提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力度积极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是十九大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聚焦的重点工作。新时期农村建设中女性的作用不可忽视,而高职教育服务“三农”,提升农村女性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水平既是基本职能,也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职教育 农村女性 乡村振兴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资助:“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教育助力农村女性发展的研究”(课题编号21ZJB30)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农村妇女实际现状、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状况等综合分析实施需求

1、从人口数量的占比及农村建设活动的参与度分析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比较大,而妇女的数量占了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这其中80%的妇女是农村妇女。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注“三农”问题,解决农民问题,就必须关注农村妇女以及重视农村妇女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当前党的“十九大”以及“中央工作会议”关于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精神,高质量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时期,党的改革开放和富民政策都进一步落实实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也日益加快,现今农村妇女已广泛成为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绝大部分农村妇女已普遍承担起农村土地经营、粮食果蔬种植、家畜鱼虾养殖的重担,即便虽然有些农村家庭其它家庭成员未外出的打工,很大程度上她们也参与了大部分的生产经营活动。

通过从农村女性的文化素质现状、家庭经济地位、参与社会活动意识、社会保障等方面对农村妇女的生活现状、经济状况等的调研分析,内因上要充分调动农村女性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女性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外因上要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保证女性受教育的权利,进而建立一整套适合农村妇女发展完善的、长效的技术培训机制,提高女性的综合素质。

2、从城镇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加快,城市劳动力需求量加大角度分析

随着全国各城市工业化程度提升的现实,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劳动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也随着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产生了过剩劳动力的余量。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发展和提高农村家庭的经济生活水平,于是就出现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的现象。然而由于男女自身身体状况的现实,男性在体力上明显占优势,以及受我国长期传统观念的影响,“男主外、女主内”已成为普遍的家庭模式,农村家庭尤其如此。因此就出现了在人口迁移的大潮中,男性农民进城务工占了绝大多数。同时我国又具有特殊的城乡二元制度,一个家庭丈夫进城打工挣钱,妻子就只能成为留下来照顾家庭和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留守妇女,于是在广大农村各地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留守妇女群体。当然很多农村家庭选择丈夫进城务工、而妻子留守农村目的是为了实现农村家庭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做出的无奈选择。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早就提出我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李克强总理也指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根本出路。而新型城镇化发展关键在与人,人的发展才是核心,才是目标。于是在这个进城中留守妇女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农村各地区家庭和其他公共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这些年的实践证明,大部分留守妇女也是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成为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如果没有留守妇女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谈不上新农村建设、城镇化进城中的核心要素“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很难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也将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3、农村妇女自身实现发展的内外因、政策导向的侧重等多方探究

农村妇女文化素质现状与城市女性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无论在农村大家庭中的地位以及所起的作用,还是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以及获得社会保障的现状、在家庭中自身的经济主动权问题等,进一步通过调查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这可从内外因两个方面的分析,一方面从内因来分析,需进一步充分调动农村妇女自身发展需求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妇女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从而提高自我发展的要求;而另一方面从外因研究发展,在农村妇女的发展过程中,教育的实现必不可少,也应是主要渠道。通过高职教育的融入,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使农村女性有了受教育的基础和条件,同时还需创造条件保障农村女性有受教育的权利,建立一套适合农村妇女发展完善而长效的专业技术培训机制,提升农村女性的整体综合素质,高职教育助力农村女性发展可谓任重而道远。

运用大数据使政策导向更有利于农村女性的发展,相关政府部门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的考虑因素,如建立农村性别统计体系数据库。深入开展以农村妇女发展、性别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等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研究,以崭新的研究视域分析研究农村女性发展的必要性及可实现性以及如何拓宽帮助农村女性创富增收的渠道,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妇女组织的积极作用,正确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群体,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形式下,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金融、科技等社会化服务,也有意识提高农村妇女对信息利用和运用的意识和水平,使其发展缩小和跟上发展信息时代的节奏。

4、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村女性已显现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现今我国正步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农村女性既是乡村物质文明的创造者更是精神文明的推动者。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农村淳朴女性,绝大多数在农村大家庭中担任多重身份,扮演多种角色,因此也自然而然是传承、培育优良家风,塑造淳朴民风的主要实践者。所以通过农村家庭的美德建设,营造整个乡村的文明和谐、尊老爱幼的纯良家风氛围,从而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重新构建、传承和发扬及现代文明的建设,逐步实现乡村振兴中的良好风尚建设的目标,农村女性的作用也在日益显现。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的进一步深入,也很需要有素质、有知识、懂管理的女性人才。处在历史新时期的农村女性,其自我的发展意识和受教育程度都更需通过国家政策、社会资源等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培养和加强自觉参与乡村民主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村女性的聪明才智,有效激发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实现从客体向主体的地位转变的意识及主人翁精神,从而通过这些积极的变化使乡村的各级组织在性别比例、意愿表达等方面更趋科学合理,乡村组织民主作用的发挥更有意义,作用更大。农村女性义不容辞,也是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帮助其综合协调发展不仅必须和可行且意义重大。

5、农村年轻女性寻求自我发展的需求迫切,高职院校有义务有责任也有能力助力其发展

我国农村人口占比较大,因此很大程度上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意义尤为显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传统教育观念的进一步改变,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意识和愿望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更为迫切;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收入的提高,也为女性的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参加培训机会的增加成为可能,而作为高职院校,自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实施以来,来自农村的生源占比增大。据 2016 年高等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统计,农民工家庭的高职学生占比逐年上升,从 2011年的48%上升到2015年的54%,而在2016年则上升到了 55%。近几年还继续保持持续增加的态势。 除一些有限定招男生要求和机械、信息等专业偏好以外,像财经、经济及综合类院校和专业,女性生源的人数比例更是增长迅速,适龄女性知识学习,寻求自我发展的需求迫切。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已开始尝试将农村女性初次就业岗位实际所需的知识融入三年高职学历教育中的最后一年的培养目标,在大学阶段与农村金融机构、相关行业的企业联合建立订单培养体系,形成订单培养模式,已有一定效应;利用高职院校的专业科研师资资源开设各类职业培训,包括毕业后就职于农村相关企业岗位业务所需的各类考证,使这部分高职学生毕业后,就能“零接轨”服务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有效缩短培养周期,精准助力其发展,实现高效服务农村建设的赋能。


二、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发展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持续发展之需

1、服务乡村振兴是高职院校基本职能有效发挥的具体体现

高职院校具有人才培养、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四项既相互联系又存在着差异和区别的基本职能。这体现在一方面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高职院校的支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发展又有赖于乡村振兴的实现,因此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农村人才发展也是新的历史时期赋予高职院校的重要时代使命。

而作为高职院校其最基本的职能应是人才的培育。高职院校无论是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适应农村区域性发展需求等方面都应更灵活,考虑和兼顾到学生来源于农村的所占比例,依仗地缘、人缘等实际优势,只有培养出更多更符合实施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才,从而让更多的新型人才服务乡村,降低通往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门槛,以既有效又多样的方式服务“三农”,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注重为农村培养实用性人才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主要职责就是为新农村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所以,以高职院校自身资源、办学定位、教学方式等为出发点,明确各个院校的发展依据,根据农村女性发展的实际所需,确定培养目标,对其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升级,以高职院校对农村女性发展的服务如何做到“广泛性”、“应用性”、 “特殊性”相结合又各有侧重的服务方式和将提升农村女性的“知识、水平、综合素养”等同步协调发展作为服务的准则,从而为农村的发展培养出各式各样的人才,确保农村发展有效开展起到辐射和指导作用。

2、高职院校是乡村振兴中科技力量的供给者和技术人才的培养者

现代化程度日趋提高的新时期,乡村振兴的技术含量也在增强,实施过程中更需科学技术的支撑,而高职院校则不仅是理想的可依靠者和具体的提供者,更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不断发展的今天,高职教育也面临的新的挑战。高职的扩招100万也是促进稳定和扩大就业,努力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规模发展的重大举措,而高职院校在迎来发展利好的形式同时,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资源“摊薄”的挑战;因此职业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与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为紧密,高职院校面临提升服务能力的挑战。

《2020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报告显示,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在总量和生均层面均得到很大改善,资源投入、经费保障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发展势头良好,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实施乡村振兴策略过程中,高职院校需将自身所拥有的各种科技创新及技术服务的经验和优势充分展现出来,进一步丰富完善产学研的成果,在高质量发展新时期的共同富裕路上,建立和完善各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助力新农村建设的体系,促进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教学改革多元化、科研成果有形化等更符合社会和乡村振兴发展的方向进行改革与发展,同时也是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与自身科学技术的创新,因此在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同时寻求新的科研和教育增长点、加大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赢得更多的经费、人财力的支持和配合,进而保障高职院校朝着健康的方向持续稳定地有序发展。

3、社会服务也是高职院校自我发展和基本功能之一

高职院校无论从师资还是教学设备等方面都有着较为突出的人才、资源以及技术的前沿性和竞争优势,通过高职教育可充分凸显农村文化建设服务和人才培养优势。目前我国正处高质量发展新时期,迫切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大对乡村振兴实施的关注,切实利用自身的教学资源和师资优势,融入农村女性人才综合发展的针对性、精准助力的方式方法,全面推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小康社会的顺利建成,也为我国高职院校双高计划的实现,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8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报告》中就提到,高职院校在助力欠发达地区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正发挥日益重要作用,为社会扩大就业,为我国西部、东北部地区培养、输送人才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2019》报告提到,不仅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持续稳定在92%,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也接近60%,而到中小微企业、等基层服务的毕业生比例也一直保持在60%以上;其中四分之一的毕业生来到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就业,而目前高职学生中女生的占比较高,尤其是财经文秘类更是高达百分之七、八十,操作动手能力方面也显示出女性的特长,而前面也提到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你的占比具有绝对的优势,所以高职教育对于扩大农村女性,优势是年轻女性的就业和促进农村生源女性学生的发展作用也日益显现。

4、高职院校类型化职业教育特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各地高职院校充分依托优势专业和特色资源,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献力献策。

职业院校立足本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为社会输送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如高职院校在2019年共扩招116万人,百万扩招如期顺利完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源。

同时高职院校充分依托创新平台大力研发科技成果,积极开展技术转化服务,2020年各项成果和技术服务都较2018年均有新的突破,且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1000万元。

尤其是2020《报告》显示高职院校充分发挥类型教育的特色,依托各专业优势大力开展行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退伍军人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培训,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军民融合、“一带一路”倡议、“东西协作”等重大战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的总规模超过300万人日,开展退役军人培训服务的规模超过170万人日。

强化类型特色、优化类型定位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根本。充分彰显高职教育类型特色,从质量评价视角为新时代尤其是“十四五”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现实参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定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能支撑。



主要参考文献:

[1] 任晓.乡村振兴视角下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路径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12)

[2] 周建松.提升服务发展水平“: 双高”计划建设的关键着力点[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20(04)

[3]张振华 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20(05)

[4]张鑫.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2)

[5]余景波,高娜娜,曲巧鹏.刍议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必要性和可行性[J].山东纺织经济 2019(06)

[6]林小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妇女发展问题研究[J] .广西师范学院, 2014(06)

[7] 江雪铮,农村妇女参与农村经济建设的作用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06)


作者简介:姓名:吕虹、出生年月:1965.06—;性别:女,工作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