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358
摘要: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将二者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提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但伴随着工业革命以来实践活动的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呈现异化特征。为此,必须确立正确的生态实践观,坚持系统实践观、绿色实践观和适度实践观。
关键词:人;自然;辩证统一;异化;生态实践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大工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为此必须确立正确的实践观。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认清二者关系,确立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十分重要。
(一)人与自然是统一的
自然具有先在性,人归属于自然,像其它任何动植物一样,人是在自然界中进化而来的。马克思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①据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的绝大多数化学元素都可以在人体中找到,人体的血液与海水的矿物质离子组成十分相似。在人身上,社会的东西以自然的东西为基础,就像物质决定意识一样,人脑是人的意识的源泉,也就是说,人的精神活动是以人脑的结构为基础的,人是在自然界中发展而来的,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
(二)人与自然是辩证的
自然先于人存在,人的出现伴随着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之间搭起桥梁,在自然界中打上了人的烙印。随着自然的人化特征越来越明显,自然对人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人的自然化。这里的自然化并不是说要回归原始文明时期人与动物一样对自然完全依赖的那种状态,而是说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和自然法则。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②人类如何对待自然,自然便会如何回报人类。人类既不应该完全依赖自然,也不应该恣肆地改造自然,要在符合自然法则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活动。
二、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生产活动完全为资本家的逐利目的服务,劳动这一实践活动,变成了有产者压榨劳动者的工具。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将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者的劳动定义为“异化劳动”。这一概念既包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学思想,也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开辟了实践路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除了劳动力再没有其它东西可卖。劳动变成为资本服务的机械劳动,生产活动完全服从于资本家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此时劳动作为异己力量而存在。资本家消耗自然资源同压榨劳动者一样,盲目扩大生产规模来获取高额利润,一系列生态问题相继出现。异化劳动导致人与自然的异化。由是观之,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就是人与人的关系的反映。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两个和解”的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和解”及“人类本身的和解”。③“两个和解”相互联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的前提是实现人与人的和解。
三、确立正确的生态实践观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过去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的绿色发展思想。为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确立正确的生态实践观。
(一)树立系统实践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立足于社会实践,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方面建设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习近平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充分印证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体现了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的思想。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形成关于生态保护的理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落实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因此,要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自然环境系统来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它们之间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因此应该树立系统观,着眼于大局。
(二)推进绿色实践观
绿色实践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发了合理规划的绿色发展思想,强调“只有当全部产品是按必要的比例生产时,它们才能卖出去。”④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使产品的生产和产品的卖出不成比例,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背离了可持续发展。究其根本,是因为缺少了统筹把握和宏观调控,没有做到合理规划和合理生产。为此,必须树立合理布局的绿色发展思想。 绿色实践可以被推及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传统的工业模式存在效率低下、废旧物排放量多、资源利用率不高等特点,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新兴工业模式能够有效规避上述缺点,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等。倡导绿色生活也是十分有效的资源节约方式。推进节能减排、反对铺张浪费、实行垃圾分类等都是节约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坚持适度实践观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自然还没有充分的认识,这时人类与动物一样,完全受制、依赖于自然,突出表现为自然中心主义。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有了初步的认识,对自然的依附性减弱,这一时期突出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有限开发和初步利用。工业文明时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使经济发展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自然界进行无休止地索取,出现一系列生态破坏。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掌握一定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开展了许多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实践活动,突出表现为人试图对自然界进行超越规律的改造与征服。后工业文明时期,高新技术产业的出现与发展使经济结构更加多元,环境问题得到了部分缓解。同时,由于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二元对立向和谐转变。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体现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变化,人对自然的实践活动应该坚持适度原则,既不能完全否定实践活动,也不能过度实践,要使实践活动既能满足人类发展需求,又不损害自然可持续发展。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9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3页。
④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