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教学中探索音乐的“美”——音乐普及教学中培养和训练非专业古筝学生的演奏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9
/ 2

古筝教学中探索音乐的 “美”——音乐普及教学中 培养和训练非专业 古筝学生的演奏能力

彭以同

珠海 市金湾区 景山实验学校 广东珠海 519000

摘 要:古筝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古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古筝教学事业发展蒸蒸日上,除了对古筝演奏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有对大众爱好者的培养,针对不同人群,古筝培养的方向、教学内容等有较大差异。非专业学生学习古筝,为的是提高音乐修养,提高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为追求音乐的美,教师教导古筝便要以美为教学出发点,探究针对非专业学生展开的古筝教学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以及探究围绕美开展古筝教学的策略,培养和训练非专业古筝学生的演奏能力,提升教学成效。

关键词:古筝;演奏能力;学生素质;音乐普及教学

据史料记载,古筝最早出现于秦朝,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至唐朝时期古筝艺术发展至顶峰,之后古筝艺术便长盛不衰,以其独有的古典韵味与人文之美,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与普通民众。在古筝艺术发展过程中,诞生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如娄树华《渔舟唱晚》、浙江名曲《高山流水》等,人们从古筝音律中感受美,受到美的熏陶,深受人们喜爱。时至今日,有越来越多的爱好者选择参加古筝培训,学习古筝演奏技巧,不断磨炼自身技艺。基于以上,笔者就前人教学理论及个人教学实践,立足音乐美学方向探究如何在音乐普及教学中培养和训练非专业古筝学生的演奏能力。

  1. 古筝教学需要关注的学生素质

  1. 乐感

乐感包括基础乐感与综合乐感两个层次。乐感的形成既与先天条件相关,也与后天培养有关。即便是针对非专业古筝学生展开古筝培训,也需要将乐感的培养作为音乐普及教学的重点。

乐感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欣赏名家名篇,通过多聆听、多鉴赏,提升审美意识和基础乐感。特别是针对古筝初学者,要以兴趣爱好作为出发点,我在实际教学中,选择了带有浓厚民族音乐风格又耳熟能详的曲目,如《茉莉花》、《梁祝》等;其次,兼容并蓄的实践欣赏,学生也要用教师指导的方法自行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除了古筝曲目,还可欣赏声乐曲、其他中国民族传统乐器曲、西洋乐曲等;再次,有了一定的音乐审美基础后,教师要训练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秉承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学会读谱、唱谱、提高耳朵对音准的敏感度,培养绝对音感和相对音感,并学习节奏节拍,注重各种节奏的强弱,打击节拍的同时加上身体律动。较为难掌握的节奏型,应该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引导学生,如切分节奏可以形容成玩溜溜球、附点节奏可以用顺口溜“向·前看齐!”来形容,学生能学得更有趣味,更容易理解节拍时值。引导学生分析音乐,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以及音乐表达能力。

  1. 音乐记忆力

音乐记忆是古筝演奏的重要一环,从古筝乐曲中发现美,需要学生在大量练习之后,能够深切的领略音乐传达的内容与感情,将乐谱形成条件反射一般的记忆,如此才能在演奏中不必耗费大量心力回忆演奏方法,能有更多精力放在体悟乐曲以及表演创造方面。在记谱背谱过程中有些实用技巧,先在谱面上用红笔区分开大段落,一般现代筝曲分为引子、慢板、快板、再现、尾声等部分,小段落用逗号、句号划开,再进行逐段背诵。背诵过程中,要边看边唱边弹边打节拍,五感并用,形成图像记忆、听觉记忆、手指肌肉记忆。学生的乐曲记忆积累对学生后续阶段的古筝学习也大有裨益,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不同古筝乐曲的感悟和创新表演能力,更好的从古筝乐曲中发现美。

  1. 肢体语言

在古筝演奏中,肢体语言尤为重要,好的身体律动与肢体表达,能使演奏者更容易向观众传达出乐曲的情感。肢体语言一般分为静态肢体语言和动态肢体语言,静态肢体语言一般在乐曲的引子、慢板段、尾声等音响效果弱、乐曲情绪较为平静时使用;动态肢体语言一般在乐曲的快半段,自由段落等乐曲情绪激昂、高潮部分使用。正确优美的肢体语言,既传达给观众强烈起伏的乐曲情绪,又带来美的视觉享受。肢体语言不光对传达音乐情绪有很好的作用,还对演奏者本人的身体有很好的舒缓减压作用,演奏古筝的过程中,演奏者如果只做手指运动,那么身体会变得僵硬,无法长时间地进行演奏。在古筝的入门学习时就应该强调肢体语言的配合,有条件的学生最好可以另外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在我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中国舞基础的学生能够立刻做到在演奏中加入优美流畅的肢体语言。古筝学生对肢体语言的学习更能提高整体的音乐修养与个人气质,在古筝学习的过程中犹如画龙点睛之笔。

二、从古筝中探究“美”的教学策略

1.古筝表演的技巧教学

古筝的弹奏技巧是演奏的前提,技巧达到一定高度才能谈及艺术表现,而达到艺术表现层次便离演奏出美感、体悟出美感不远矣。换言之,古筝演奏美感正是源自演奏技巧与艺术表现的统一。古筝演奏技巧丰富,左右手演奏技法不同,仅右手便包括托、劈、抹、挑、勾、打、提、摇、刮等,而摇又可以分为扎桩摇法、悬摇法等。因此在教授这些古筝演奏基本功时,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乐曲,全面而细致的讲解不同技法的差异性和共同性。以古筝乐曲《闹元宵》的教学为例,我在教学中,为学生演示不同力度的摇指技法表现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感受细节的差异,同样的曲调因摇指技法和摇指力度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表现效果,或哀思绵绵,或激情澎湃,或情真意切。

  1. 培育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

优秀的古筝演奏,技巧是基础,而要将古筝演奏提升至优秀的艺术表现层次,则需要演奏者自身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古筝基本演奏技巧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与乐曲相关的艺术知识、文化知识、历史知识等。比如说我在教学生演奏古筝曲《姜女泪》时,会提到此曲讲诉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此曲是陕西流派重要代表古曲,陕西一代自古就有丰富的戏曲和民间器乐,比如秦腔、迷糊音乐、陕北民歌等,很多现代筝曲都具有陕西独特韵味,如《秦土情》、《云裳诉》等。陕西音乐既有激昂慷慨的风格,也有细腻、柔美的风格,所以想要弹奏好陕西筝曲就必须要了解当地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

  1. 搭建平台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学生演奏能力的提升需要落实到实践层面,即通过不同情境下的演奏实现理论与技巧的融合,在实践中磨炼技巧,产生对乐曲的全新感悟。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古筝学生创设更多实践环境,开展多样化的阶段性展演和舞台。学生在准备演出的过程中有了目标与动力,过程虽苦但乐在其中,最后收获的不仅仅是技巧和演奏上的提升,还有对古筝学习的信心、心灵深处的满足和对音乐的热爱,进而更好的从古筝学习中挖掘美、体悟美。

  1. 结语

综上所诉,古筝作为我国传统乐器,深受民众喜爱,越来越多的业余爱好人士参与到古筝学习的群体中,针对这部分群体的音乐普及性古筝教学,除了要教授基本的古筝技艺,还需要权衡非专业古筝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把握平衡点,立足音乐美学角度,把握古筝演奏教学的重点,通过提高学生的个人音乐素养、强化学生基本功、培育学生文化底蕴以及搭建实践平台等方式综合提升学生的古筝演奏技艺。


参考文献:

[1] 吴跃芳,熊颖. 古筝教学中探究“美”——培养和训练普通古筝学生的演奏能力[J]. 乐器,2013(7):50-53. DOI:10.3969/j.issn.1002-5995.2013.07.013.

[2] 王菲菲. 高校古筝教学中学生演奏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 北方音乐,2017,37(7):172. DOI:10.3969/j.issn.1002-767X.2017.07.134.

[3] 杨媛. 基于提高高校古筝教学中学生演奏能力的相关策略探究[J]. 黄河之声,2019(19):99. DOI:10.3969/j.issn.1810-2980.2019.19.078.

[4] 贾江丽. 基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古筝专业教学改革——评《古筝演奏技巧》[J]. 中国教育学刊,2021(5):后插5.

[5] 贾晓莉. 古筝教学中对学生解析作品能力提升的探索[J]. 乐府新声,2021,39(4):124-131. DOI:10.3969/j.issn.1001-5736.2021.0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