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乡融合视角的乡村振兴实现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30
/ 3

基于城乡融合视角的乡村振兴实现路径


张磊


身份证号: 230422********1915



摘要: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补齐城乡融合发展短板的重要举措。实现乡村振兴,不是单一的在乡村上做文章,而应当跳出乡村,从城与乡的关系中找出路。实现乡村振兴,更多的是在城乡融合中提高乡村在新时代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面对国内外经济的复杂局面,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致力于内需挖潜依然是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政策选择,而农村的消费潜力依然有待挖掘,根本途径就在于城乡融合带动下的乡村振兴。因此,谈乡村振兴必然会联系到城乡关系,实施乡村振兴必然需要城乡融合,从城乡融合中也必然能找到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本文就基于城乡融合视角的乡村振兴实现路径展开探讨。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实现路径

引言

党始终关心和重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国家政策和制度往农村倾斜,实现农村经济各方面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不断改善,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振兴农村经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分析面临的问题,才能探索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

1乡村振兴的意义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乡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乡村振兴战略也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战略举措和部署,推进和开展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乡村地区和推进农业转型的关键导向,有利于促进城乡发展新局面,有利于在新时代打造和培养新型农民,促进我国农业和乡村地区新发展。同时乡村振兴战略是打破传统农业产业类型,实现农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其文化意义是促进和振兴乡村文化,推进农业乡村绿色新发展。

2乡村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建设,从美丽乡村的提出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城乡二元化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始终难以解决,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乡村人口流失问题严重。人口迁移和进城务工是当前乡村人口流动主要模式,乡村除第一产业外,二三产业匮乏,农村居民收入难以满足现有经济发展和物质水平提升的需求,因此进城务工是不二选择。为了减少进城务工成本,只能将孩子、老人留在家中,因此乡村剩余人口呈现老龄化、幼龄化和病弱化。二是乡村发展科技文化水平不高,多存在原地踏步、空有口号、难以实施的现象。对于目前能够普民惠民的科技成果在乡村普及不开,一方面是因为资本企业家对乡村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较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村民收入较低,消费观念落后。乡村儿童教育重视程度难以达到要求,文化学习氛围不浓郁,甚至出现聚众赌博现象,缺乏创业激情。三是乡村人居环境有待改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医疗卫生难以保障,且无具体可实施的、符合乡村村情的规章制度约束。四是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乡镇企业基础薄弱,难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且呈现产业单一现象,不利于产业集群式发展。

3城乡融合中的乡村振兴实现路径

3.1以要素的城乡自由流动实现要素的增值

破解城乡的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要素与要素主体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城市作为优质资源的吸纳方,将农村的劳动力资源、资本(储蓄)等抽走,成就了城市的快速发展,而农村并没有受到发展的“涓滴”效应,反而面临着农村的“空心化”,优质的资源被城市的虹吸效应所引走。城乡的“二元”除了经济发展上的差距,还体现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如农民工虽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城市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为此,应充分发挥城乡间的资源禀赋优势。农村具有劳动力、土地资源优势,而城市具有资本、技术优势,农村可以其劳动力资源优势,进行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解决城市的“用工荒、用工贵”问题,而城市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使进城就业农民工留得住。农村的发展缺资金、少技术,城市的市场经营主体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等服务。比如,在传统地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的农村地区可以探索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合作建房,助力旅游资源的开发,实现富民强村。当然,这又涉及很多的细节问题,如农民进城,考验城市的公共治理能力。政府也担心农民进城后的长期生计可持续问题,担心形成“贫民窟”。对于城市的“资本下乡”,政府也担心资本以利益为重,四处“跑马圈地”,损害农村发展的基础和政治稳定。这些担心并非无中生有,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城市的资本和技术下乡,为避免资本的逐利性、盲目性和无序性,首先要完善制度和法律,对于土地用途、农民权益保护等事前划好“框框”,加强监管和规制,规避资本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推动农村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探索城乡权益置换。新市民在城市有稳定的工作、可观的收入,在城市的可持续生计能得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若其有意愿,推进宅基地腾退置换工作。对于有意愿进城落户的农民工可以携带其宅基地的腾退指标去落户城市换取相应的土地置换收益,可以在房屋购买或者公租房租赁上给予优先级考虑和照顾。另外,农民工在农村的耕地继续为其保留,作为农民社会保障不足和就业弹性的预留空间,缓步有序推进农民进城落户。这里面重要的一环就是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民工有一技之长,在城市中有安身立命之本。

3.2城市发展拉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现代化城市建设需要剔除垢弊,而乡村正需要通过这些发展经济,同时可以缓解城市发展带来的城市空间压力,二者之间达到和而共生的状态。城市带动乡村经济发展需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政策支持。政府顶层设计和强有力的推动,会更有效率也更容易协调各方关系,让国家政策方针宣传到位,给投资者新的投资考量。二是资本资金支持。正如我国推行的农业产业园,树立典型示范区,让投资者看到商机,带来资本投入,激发乡村产业经济。三是小微企业转移。小微企业转移会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一方面自身发展会迎来新的机遇,我国会给转移企业很多政策上的便利,提供新的厂址环境和相应的配套措施或税收减免等;另一方面也会给乡村带来市场活力,小微企业的转移势必会推动人口的流动,给当地带来新的商业机遇。四是康养旅游建设。我国目前农康旅建设很难找到一个长期立足的点发展下去,没有发掘自身特色,因地制宜,而是千篇一律。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势必会让城市服务业发展面临瓶颈问题,乡村发展服务业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乡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能够很好满足城市居民假日旅游踏青需求。五是可持续发展理念。需要回归本源,创造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栖息地。

3.3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更好发挥市场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其前提在于产权的明晰,只有明晰产权,资源才具有商品属性,便于在市场上交易,也才能更好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人民公社时期,因一平二公的“大锅饭”制度,产权属性不清,干好干坏一个样,农民劳动的积极性不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进行的农村改革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现了农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的分离,农民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和劳动的剩余索取权,积极性大为提高,也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随后,又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和土地确权颁证工作,这对稳定地权、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都有着积极意义。另外,土地作为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资源禀赋,在乡村发展、农民市民化等方面具有广泛的赋能增权的功能,为此,应在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中寻求土地在城乡融合中的突破口作用。建立统一的土地市场,实现同地同权、同地同价,通过“增减挂钩”的土地市场交易,使城市经济发展溢出到农村。如农民进城安置,购房压力较大,在土地的“增减挂钩”下可允许农民把其名下的宅基地出售于流入地,换取收益,以用于在流入地的住房购买。这样,在扩大实施范畴的土地增减挂钩中,经济发达地区开发用地较多,可以购买闲置土地较多的地区,辅以转移人口和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像重庆的“地票”制度就是这个思路,考虑到农民的生计和生活稳定,仅限于宅基地地权置换,农民的耕地不参与置换,对于进城农民,针对农村“空心化”和住宅闲置情况,可以实现宅基地的腾退和复垦,满足了农民和土地紧缺城市的用地需求,同时继续保留耕地的承包权,可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3.4实现农村地区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条件,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然要求。不仅要发展当地经济,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要重视生态效益,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向农民宣传和讲解保护环境的知识,让他们知道环境对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政府要对农村环保工作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帮助各村实现污水、垃圾的科学处理,为农村提供最先进、最接地气的环保技术。”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的原则。做到既发展农村地区经济,又保护好环境,实现两者间的良性循环发展。在贯彻绿色、环保理念的前提下,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5以发展集体经济为着力点处理好集体和农户个体的关系

在乡村振兴中,要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和底层群众智慧的有机结合。我国尚有6亿月均收入不足1000元的低收入人群,这些人群大多在农村。另外考虑到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社保资金支付压力较大的现实,农村应依托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探索有效的集体保障,即依托农村产权明晰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发展路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其经济职能发挥所获得的收益补充其公共职能所需。例如,现在部分地区推行的“三变改革”,即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通过探索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有机结合的制度组织形式,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并可以让广大农民共享集体红利,利用集体的保障功能缓解国家的医保和养老压力,提升农村的养老保障水平和保障能力。因此,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增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韧性弹性具有巨大的作用,应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处理集体和农户个体之间的利益平衡点和联结机制。另外,要培育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的积极性,完善乡村振兴主体发展的制度性供给,发挥好农村集体的组织协调性和农民个体的创造性,实现乡村振兴的共生型治理形态,让农民有深深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结语

虽然农村经济得到不断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要从农村产业结构、人才培养和引进、实现农村地区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等方面着手,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志强.城乡融合演进历程的乡村振兴:阶段特征、动力逻辑与发展导向[J].贵州社会科学,2020(9).

[2]邹一南.从二元对立到城乡融合:中国工农城乡关系的制度性重构[J].科学社会主义,2020(3).

[3]隋筱童.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研究及新时代启示[J].兰州学刊,2020(10).

[4]杨佩卿.现代化目标:新中国城乡关系演进脉络和价值取向[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