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南京 210000
摘要:从城市中心区的发展来看,作为城市的核心地区,存在类似“阴影区”现象。本文以盐城城北片区为例,针对其阴影区发展特征,提出城市阴影区的“消解”策略,以期为城市优化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阴影区,发展策略
从城市发展来看,“阴影区”主要应用于区域规划中。从城市中心区的发展来看,作为城市的核心地区,同样也存在类似“阴影区”现象[1]。这些城市“阴影区”临近城市中心或城市重要功能区,但发展优势并未显现,反而表现除了受到核心地区的阴影屏蔽作用,出现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低、服务业态低档、城市空间老旧、发展缓慢等现象,与相邻的高品质的城市中心形成鲜明对比[2]。城市阴影区的低质对城市的整体协调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探究城市阴影区的改进措施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本文以盐城城北片区为例,针对发展特征,提出城市阴影区的“消解”策略。
1盐城城北片区城市阴影区特征
盐城城北片区位于盐城市中心城区北部,紧邻城市老城区,基地内有盐城市重要产业平台新洋经济区,盐城城北片区规划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作为盐城的发展原点,盐城城北片区有着丰富的发展资源。古代瓢城于此筑城,盐城的母亲河串场河经此流过,近现代盐城工业在此兴起,周边空、铁、公、水交通枢纽齐备,交通便利。基地拥有盐城最大的百亿级物流园区——盐城现代物流园区,是盐城市物流的重要集聚地区;以新洋港、串场河、通榆运河等河流为主轴的生态绿廊在此交汇,生态本底也十分优越。
然而,由于盐城城北片区地处城市边缘,加上近几年处于城市发展主要方向的背向,导致了盐城城北片区发展缓慢,出现了工业逐渐衰落、用地布局混杂、城市品质一般等现实问题。
2消解阴影区的总体发展思路
规划在与上位规划对接和相关规划协调基础上,充分研究盐城城北片区未来的发展趋势,确定城北片区 “盐城物贸中心 、水绿文创城区”的发展愿景,提出“融合、升级、聚心、重质、塑品、运营”等方面对盐城城北片区进行提升,以期消解“阴影区”影响。
3规划设计策略
3.1融合:提升区位价值,突出区域一体、边缘走向中心、加强周边协调、谋求共同发展。
规划抢抓大盐城北部交通改善和战略聚焦的发展机遇,着力加强城北铁公水空四港联运功能建设和北向腹地拓展,实现城北片区从城市“边缘”走向“中心”的战略地位转变。逐步引导“主城+大丰+滨海”等板块整合,打造滨海湿地公园城市,重塑大盐城都市区空间格局。同时,规划以城北为中心,构建涵盖建湖、阜宁、射阳、上冈等城镇的北向辐射扇面,加快推进城北制造业外迁,形成“城北+港口”的港城一体化发展模式和“中心-外围”分工关系。
另外,立足城北,加强与先锋岛、上冈、张庄、龙冈等周边城镇的协调发展。南向与老城区共建新洋港“一河两岸”,再造盐城新外滩;西向加强高新区物流联系;东向加强空港、海港联系。
3.2升级:强化服务引领,引领产业升级、壮大物流商贸、融合文化创意、倡导产业集群。
规划基于区域职能、交通区位、发展要素三个维度进行产业选择,确定物流商贸、创新创意、商业休闲、都市产业四大产业方向。整合各产业方向,构建大物流、大文创和大宜居三大产业圈:
大物流产业方面,盐城现代物流园区借助自身最综合的多式联运体系和最大的物流业务量的优势,争取设立盐城综保区分园,打造国际分拨、转运与加工物流基地,进一步拓展国际物贸和物流总部功能,构建区域物流、国际物贸和物流总部3大类物流功能业态体系,近期重点发展12个具体业态。大文创产业方面,规划梳理城北的文化资源,包括运河文化、瓢城遗址历史文化、工业文化、生态文化等,挖掘其价值,整体谋划和推动文创文旅新经济业态发展。安排创意设计、文化艺术、生态休闲、主题游乐、研发孵化等功能。大宜居产业方面,规划将形成多元住宅产品,丰富多样的商业和休闲业态,配套完善的服务设施,打造城市活力,展现城市魅力。
3.3聚心:突出项目带动,引导功能集聚,实现中心聚合,建设重大项目,以点带面发展。
盐城市中心发展已经进入“一主多副”的发展阶段,通过中心体系相关理论研究与研判,规划城北片区形成“2+1+X”的三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包括两大城市中心、1个片区中心和多个居住社区中心:
城市中心之一的城市物贸中心,规划打造服务盐城全市、辐射市域北部物流产业集聚带的物贸增长极,撬动建湖-上冈与主城-新兴、城北的产业发展;城市中心之二的文旅商业特色中心,规划借鉴先发城市滨河地区旧厂区改造的经验,结合电厂改造,以及多水交汇的自然特征,打造以工业文化体验为特色,融合商业、文化、休闲、游憩于一体的体验中心,与老城商业中心错位发展,成为老城副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塑造城北片区新地标。片区中心选址于人民路沿线、串场河畔,结合片区中心发展趋势、规模、功能组织等方面研究,规划城北片区中心由文体活动中心、商业中心、搜狐公寓以及滨水公园等共同组成,打造室内外有机互动的步行街区。结合美好生活圈,规划形成23个居住社区中心。
3.4重质:强调生活便利,顺畅交通组织,倡导方便出行,均衡基本配套,实现均等服务。
交通体系方面,构建公铁水多式联运系统,促进区域融合。通过锦城路和新业路融入城市快速外环,北环路和范公路构成融入城市快速内环,高效疏通区内外车行交通。规划形成“三横三纵”主干路,并加密次支路,打造小街区密路网示范区。完善内部货运交通组织,最大限度客货分离,减少对生活片区干扰。构建轨道交通+BRT的骨干公交线网。完善汽车客运站、公交场站、社会停车场等交通设施。以串场河、新洋港为绿道主轴,串联片区内外沿河绿道,打造舒适宜人的休闲慢行网络。
设施配套方面,规划对标高标准“美好生活圈”体系,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的需求,共形成6个15分钟生活圈、17个10分钟生活圈,按照服务半径配置文、体、医、养以及商业设施,教育设施兼顾合理的人口服务数量。规划设施配套都尽量布置在生活轴线上,融合街头绿地、社区漫步道,这样,人的日常购物、休闲、锻炼等户外行为将会在安全的步行环境中进行,营造社区活力。
3.5塑品:营造休闲气质,彰显时代特色、突出地域文化、建设拥水城市、展现城市魅力。
规划将城北的文化资源落实到空间设计上,塑造鲜明的城市特色。规划水绿为脉,有序组织水绿开敞空间,建设通榆河、串场河、新洋港、皮岔河以及盐靖高速等重大生态廊道,与区内滨河沿路绿带有机衔接,形成市级公园、社区公园组成的综合公园以及由郊野公园、湿地公园、体育公园、休闲公园等组成专类公园”的两级公园体系。
对标上海黄浦江、南京秦淮河,重点打造串场河、新洋港两河四岸地区,促进城北从滨水城市走向拥水城市。将串场河定位为城北翡翠项链、盐城“秦淮”。突出品质服务的集聚、完善内部功能;强化工业建筑再利用,复兴城市记忆;塑造丰富的滨河公共空间。将新洋港定位为城北城市客厅,盐城“黄浦”。重点结合水岸功能,突出分段主题;完善桥梁建设,实现“三道”贯通;活化滨水空间,打造标志空间。
最终,城北地区将形成廊带相系、点轴延展、界面有机、肌理有序、高低错落、风貌协调、昼夜分明、四季咸宜的总体空间形态。
3.6运营:挖掘城北片区存量空间资源,贯彻“渐进改造,有机更新”理念,避免大拆大建,留存城市记忆。
规划将旧工业区根据年限、质量以及厂房风貌、形态、开发强度划分拆除重建区、拆建储备区、更新转型区、综合整治区4类更新区。对人民路、串场河之间的电厂、新悦集团等工业企业进行文化植入与创新改造。都市产业园中质量较好、开发强度较高的工业企业则可改造为教育培训、文创研发、商务办公。城中村、老旧小区根据建筑年代、质量、肌理划分为优先拆除区、拆除潜力区、更新转型区、综合整治区4类更新区。保留三英村、北闸村、电厂家属区等建筑质量、住区肌理较好的成片居住区;对零星具有地域特色的住宅建筑进行功能置换,改造为滨水商业、民宿等。
同时,规划采取阶段式的滚动开发模式,并突出设施先行、项目带动、载体运营,策动城北片区未来有序发展,建设百河风光、田园野趣与都市人文、商贸集萃交相辉映的“新城北”。
4结语
城市阴影区现象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在城市高质量的背景下,城市阴影区承担了城市补短板的重要角色,阴影区的消解有助于城市的整体协调与高品质发展。未来规划应不断探索城市阴影区提升的新思路、新方法,更好指引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胡昕宇,杨俊宴.特大城市中心区阴影区的边界界定及空间特征[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4(05):1093-1098.
[2]杨俊宴,史北祥.城市中心区圈核结构模式的空间增长过程研究——对南京中心区30年演替的定量分析[J].城市规划,2012,36(09):29-38.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