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为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资源,这既是基于现实国情与民族秉性的必然选择,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谋求内在发展与推进创新的时代需要。新时代,其核心旨归必须回应大学生关切,立足社会现实问题,充分吸收历史记忆的文化资源,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良性互动。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记忆,基于中国历史传统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开拓,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必然指向,更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路创新。
关键词:历史记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记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必要来源,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路拓展与路径创新的新载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历史文化的联系,是确保国家回首有根,保持教育教学内容形式同时代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的必然选择,急需立足现实需要,回应学生诉求,化解时代难题。因此,要在不断吸收历史文化资源,深入诠释和宣传主流价值观的实践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优化与创新。
一、历史记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资源
历史记忆与文化传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展的宝贵资源。任何理论的进步与实践的创新,都离不开对民族原创性文化传统与历史记忆的发掘、选择、与重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符合中国学生的心理特质、文化涵养与现实情境,必须深入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历史土壤与现实境遇,综合时代秉性,推进理论创新。“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①作为文化资源的一种历时性延续,历史记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展的宝贵资源,与主流价值观具有纵向上的的内在继承性与贯通性,其内容优化与路径创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活动空间。王汎森先生指出,“人们的历史记忆像一块黑板,可以不断地添写、修改、擦拭。”②表现出历史记忆的可塑性,及其基于现实社会需要而生发的主客体互动过程,展现了历史记忆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资源的现实价值,即在不断的更新、重构以及与现实的互动与摩擦中回应现实关切,作为一种思想资源持续为现实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历史动力与话语解释权。历史记忆的强大生命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源源不竭的丰富素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历史记忆“再生”与延续的过程,是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不断互动、融合与创新的过程。透过历史记忆,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记忆、革命传统等的再解读,以再现和重构历史记忆的方式使学生爱国热血和奋进激情得以被激发,是重塑爱国教育新的空间形态的重要文化要素。
历史记忆的情感凝聚与价值认同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重视教育内容的丰富活泼与教育形式的多元创新,同时,必须立足其内在价值的不断塑造与完善,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个体价值观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以实现社会整合与思想凝聚的功能。王明珂以族群认同的研究为基础,认为“历史记忆对于族群形成具有重要的凝聚、认同功能。③历史记忆包含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成长轨迹,对历史记忆的挖掘与诠释,是国家得以发展向前的精神力量与情感支撑,具有重要的情感凝聚与价值认同功能。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历史记忆是人对本源问题的一种追溯,通过“回看”的方式强化文化认同,确证自我存在的时空场域,以获取具有社会属性的人所需要的情感归属与社会凝聚力,强化自我认同。当然,历史记忆从内涵上讲,是记忆主体基于已有认知与现实需要而进行的选择性建构过程,彰显了记忆主体的价值判断与时代主流价值观的互构与融合过程。“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历史记忆的吸收与选择,必然是基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品格、主流价值观的形塑要求和时代特征的综合,在回顾历史基础上增强自我认同与民族认同,在主流价值观引导下重构民族历史记忆。以大学生对民族特定历史记忆的共同记忆,凝聚起历史记忆的情感凝聚与价值认同功能,从情感与文化视角提升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认同。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记忆传承的实践载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记忆的功能契合。作为一个民族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承载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塑着这一时空场域中民众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基本社会规范。历史记忆源于历史,指向当代,其核心功能为增强民族的情感凝聚与价值认同,主要通过历史展演的方式再现民族发展的核心事件。历史记忆基于社会发展与核心价值观传递的需要,以仪式表征、文化展演、历史再现等多样化传播方式,实现对社会成员的个体整合。处于这一文化共同体中的个体,基于社会建构的定向目标,在社会化过程中完成了个人记忆到社会记忆的整合与转化,实现了个体价值与主流价值观的融合。相比较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整合与价值观一致为目标,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与科学求知态度的知识青年,以增强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的方式凝聚力量,推进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即国家的德,社会的德。
⑤主流价值观的整合功能,是个体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也是个体品德向社会功德升华的过程,彰显了主流价值观引导下国家的政治整合与精神力量凝聚的基本历程。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记忆具有价值目标、核心功能和基本内涵等方面的一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主流价值观传播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历史记忆的方式传承文化资源,在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呈现中不断强化自我认同与价值认同,增强爱国记忆与民族认同,最终,致力于引导个体在与主流价值观认同过程中实现自我向超我的转化,完成个人价值向社会价值的人生意义升华。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历史记忆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现实舞台。作为主流价值观传播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记忆能够融入时代,回应现实问题的重要载体。历史记忆之所以能够保存,根源在于其不断与现实融合,以独特的方式记忆人类的发展轨迹与核心规范,以实现对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传承与延续。基于历史记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与形式完善,能够在承继传统、价值宣传的基础上,实现历史记忆与当代大学生观念的有效整合。比如,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的历史纪念空间,生动逼真地再现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人物、事件、现象等串联而成的整个民族奋斗历史,为历史记忆的选择、建构与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能够使大学生在吸收传统文化资源与历史记忆中强化民族认同,增强爱国情感,传承民族奋斗的精神品格,丰富主流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只有立足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代际相袭的历史记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培育才有所依托。一定的历史记忆必定扎根于现实生活而实现自我传承与发展,一定时代的精神资源与主流价值观一定源于对历史传统的现代汲取与重构。历史记忆以课堂内容的形式进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视野,是历史记忆为当代发展提供的精神支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足历史记忆进行内容和形式创新,是历史记忆在当代的再现与重构。历史记忆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以实现价值传递与观念更新,时代特征与现实境遇是其核心的功能要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为历史记忆的功能发挥提供了现实舞台。
三、记忆更新与重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
回归历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归属与价值认同。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认同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情感上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并通过情感的作用影响和促进其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思维框架的形成,即从情感认同向思想认同的转变。⑥受现实生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当代大学生情感丰富,表达多样,对国家和社会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和使命感,但是在突发情绪处理方面相对欠缺,表现出敏感、情绪化和一定程度的叛逆反应。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的这一阶段性性格特征,强化爱国教育与主流价值观教育。首先,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为载体,在课堂内容、课程形式和课外活动等多维度推进历史记忆中党和国家的重大历史性人物、历史性事件教育,从正面形象中汲取力量,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使命与时代担当。其次,对苦难历史记忆的处理与加工,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以救亡与启蒙为主线的民族奋战史,苦难记忆是镌刻在民族深处的创伤,正是共同的苦难记忆,强化了人民的情感归属与族群认同。最后,借古照今,燃起大学生的强国梦与探索心。“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机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⑦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当下,以历史记忆传承与创新为契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落深落实,有利于大学生在实处学,在学中思,在思中强化主流价值观认同。
立足当代:强化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传统根脉与现实路径。文化与历史记忆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繁衍的根脉与灵魂。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根脉是族群认同的基础,“族群认同是指族群成员对自我身份归属的认知以及在心理上的依附感,是对民族的自我认定以及对民族的归属感和依附感。”⑧历史记忆是对族群成员心理建设与话语表达的不断重构,也是自我认同与族群情感归属的文化根源。主流价值观认同必须立足历史创通,把牢文化根脉,从情感归属与历史记忆的维度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功能,以实现社会整合与价值观传递。历史记忆传承的现实路径必须基于当代特殊的社会环境,时空场域的变迁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依托自媒体而建立的虚拟网络空间基本完成了对大学生的时间霸占与精力消耗,相对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与领导力。同时,自媒体独特的优势也不容忽视,自媒体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外发布自己的观点,符合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心理特点。”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充分利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对虚拟空间的以来,开拓新的符合学生群聚习惯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空场域,在虚拟空间中深耕主流价值观种子。结合自媒体传播的特点,以历史记忆重塑与主流价值植入的方式,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在路径开拓上完成历史传承与时代接轨的伟大创新,是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开发的新指向。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43.
② 王汎森.历史记忆与历史[J].当代,第91期(1993年11月1日),1993(91):40.
③ 王明珂:《过去、集体记忆与族群认同: 台湾的族群经验》[M].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249-274.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⑤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http://www.gov.cn/xinwen/2014-05/05/content_2671258.htm?ivk_sa=1024320u
⑥ 张亚丹.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层次和规律[J].思想教育研究,2011(03):103-106.
⑦ 李新玲.“志愿蓝:点亮国家庆典[N].中国青年报,2015-09-06.
⑧ 孙九霞.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⑨ 徐金超.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6):61-63.
(作者简介:李明明,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刘冬,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