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义乌市后宅小学 322000
摘要:近几年,小学课后托管得以快速发展,源于社会、家庭、托管机构等方面的问题。在小学课后托管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托管内容形式单一、教师参与积极性低、校外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对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明晰政策导向、加大经费投入、规范管理制度、创新引入模式、加强家校沟通的解决对策,以期提高小学课后托管的质量,切实解决“三点半”难题。
关键词:小学课后托管;问题;解决对策
小学校内托管的来由
社会角度
教育部在2009年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严格规定了中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将小学生放学时间提前至15:30—16:30。该项规定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减轻小学生的负担,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导致了小学生放学后无人接管的问题。小学生放学时间提早,与家长下班时间不一致,形成小学生无人看护的“空档期”,在此期间不仅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还关系到学生的教育问题,因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袁江华建议:小学设托管场所,错开放学下班时间,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建立校内托管场所,国家有关部门按学校托管班接收学生数量定额拨付专项经费。”[1]
家庭角度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父母双方都为在职人员的家庭增多,大部分家长的下班时间较晚,与孩子放学时间不一致,因而无法抽身去接孩子;有的家长甚至因忙于工作而根本无暇照顾孩子。其次,部分家庭由老人或保姆接管孩子,虽然解决了孩子放学无人接的问题,但老人和保姆缺乏必要的教育知识和经验,常常溺爱孩子或不管不顾任其玩耍,对孩子的课后作业也提供不了指导和帮助,对孩子的课后教育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再次,低段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较低,若独自回家,其人身安全无法保障;小学生自制力较差,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可能会肆意玩耍,耽误家庭作业的完成。最后,有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难以承担校外托管高昂的费用,对校外托管机构的教育质量不满意,因而寄希望于学校开展校内托管服务。
小学课后托管存在的问题
托管内容形式单一
目前,小学课后托管的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吸引力。基本上是学生在教室里自习,做家庭作业或阅读书籍;有的学生做完作业后无所事事,等待家长来接。教师则看管学生,维持纪律,督促学生完成作业;有的教师只是坐在教室前面批改作业或写教案,对学生的关注并不多。一方面,课后托管延长了学生和教师的相处时间,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但另一方面,学生并不喜欢课后仍像上课一样处于紧张状态,必须端端正正地坐在课桌前、安安静静地完成作业,他们希望课后能有丰富多彩有趣的活动,能和小伙伴一起愉快地玩耍。家长也希望学校课后托管能组织一些如手工、乐器、体育等类别的兴趣活动,培养孩子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但实际上,大多数学校课后托管的内容形式单一,满足不了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教师参与积极性低
小学里实施课后托管是由校内各科任教师轮流值班,而教师将课后托管视为额外的工作任务和附加的压力,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师经历一天繁忙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身心俱疲,他们希望早点下班休息,回家放松身心。但是课后托管延长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精神压力,因此教师对此感到不满。教师需要确保所有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并且保证学生都被家长接走后才能下班,往往晚上六七点才能回家。
小学课后托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政策导向不清
政策作为顶层设计是地方、学校开展实际工作的重要导向,起指引、规范的作用。教育部在2017年出台的《关于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小学课后服务主渠道的作用。”[2]但是政策只在宏观层面做出要求和界定,尚未具体涉及到学校操作层面,专门针对学校课后托管的政策制度也没有出台,没有给地方学校清晰的导向。如在课后托管的责任主体、经费来源、监管评价等方面问题没有清晰的说明,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给学校和教师的带来困难。
财政支持不足
政府充分的财政支持是相关政策得以有效落实的基本保障。虽然教育部颁布了相关政策,但在地方上财政支持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落实。学校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无偿托管,需要财政的支持,但在学校托管服务由于经费不足产生了许多问题。首先给予教师的补贴低,难以和教师的投入匹配,这是教师参与积极性低的原因之一。其次学校没有经费引入校外专业教师和教育资源,购置开设兴趣课、组织活动的相关设施设备,这也是导致托管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的因素之一。
激励监管缺乏
针对学校和教师缺乏激励监管制度,导致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学校开展托管服务出现诸多问题。首先,教师托管的补贴低,报酬和工作投入不成正比;没有评估奖励制度,就算托管效果好也没有额外的奖励。其次,对教师的托管工作缺乏检查和考核,教师为减少工作量也就持应付、完成任务的心理对待课后托管。最后,没有专门的监管部门和人员对学校托管进行监督管理,未能对托管服务的质量、效果、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等进行调查和评估。
四、小学课后托管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明晰政策导向
首先,政府须明确校内托管政策的价值取向、功能定位。制定政策时须认识到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的教育场所;考虑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因此须联合学校、社会、家庭,发挥各自作用,共同解决学生托管难题。而不是将托管的压力都放学校的肩上,导致学校、教师不堪重负。其次,出台地方学校课后托管的相关政策制度,在课后托管的责任主体、经费来源、监管评价等方面问题给出具体有针对性的说明,为学校提供清晰的导向,保障学校有政策可依,顺利开展托管服务。
加大经费投入
政府加大经费投入和财政支持,有条件的省市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为学校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保证学校有充足的经费为教师提供较高的补贴、购买相关设施设备、聘请专业托管教师、引入校外优质资源等。若在政府加大经费投入的基础上还无法满足托管需求,也可向家长收取部分费用,家长基本上都愿意承担,毕竟校内托管比校外托管的费用低得多,师资质量、设施设备、安全等方面也有保障。
规范管理制度
首先,逐步建立校内托管管理制度。明确校内托管的性质、责任主体、师资配比、托管内容、托管时间、托管场地等问题,有了明确的管理制度,各方面工作才能有序开展。其次,逐步建立并完善托管激励监管体系,充分发挥校内监管和校外监管的作用。校内监管主要由校长负责,在校长的组织下建立校内考评小组,监督日常教师的托管工作。校外监管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定期对学校课后托管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估,督促学校重视托管服务;制定管理服务奖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积极性,提升托管服务质量。
总之,课后托管的问题不仅仅社会问题,也是教育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社会的责任。小学提供课后托管服务为解决“三点半”难题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出现了许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共同应对,提出解决的对策,保证课后托管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苏磊,杨丽艳,张纯.浅谈影响小学生托管的因素分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7):34-35.
[2]张戈.让小学生课后托管从“脱管”到“妥管”——小学生在校课后托管服务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3(21):113-114.
[3]桂海钦,李金奇.浅谈城市小学生课后托管现存问题及解决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35(01):87-9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