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4
/ 2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陈义红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


摘要:为了更好地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寻找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的、有关学生认知、教师授课中出现的知识误区与决择盲点,适时对症下药,采取积极、拓展、创新的教学思路,逐步改进新式学习型的教学方法、授课模式,真正解决学生职业认识上的现实疑问和素质要求。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教学改革

引言:受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及经济形势的影响,高校应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空前严峻。为了激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工作者角色的转变,各个高校在本科阶段均设置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并纳入学生的学分考核中,以此来促使大学生更理性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并在大学读书期间,获取基本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全方位、多角度探讨、指引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兴趣知识的导向标,是劝导学生在学习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远规化与短期计划相协调的最实在、最有效的与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形势一致的社会学科。但是在实际教学授课中,就业指导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授课模式老套无趣、指导方法陈旧单一,无法紧跟行业趋势的实际性问题。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现状

1、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由于就业指导课只针对毕业生开设,每周一次,每次两个课时,且多为大班教学模式,部分毕业生处于盲目实习状态,因此,并未参加就业指导课程,对就业政策法规流程也知之甚少,即便签约时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很难得到保护。在教材选取方面,部分高校组织专人编写了统一的就业指导教材,部分高校则自主选择较为前沿的就业指导教材,但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较慢,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职业变化趋势。加之毕业生群体规模大,专业背景不同,对于择业中硬素质、软能力方面的指导,教学内容很难做到有针对性。

2、课程考核不科学,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

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以上课出勤为主,期末以卷面分数为准,缺乏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综合考核。受大班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只能以讲授为主,对学生实践的引导力不强,学生埋头玩手机、看其他书籍的情况较多,参与度不高,受益较少。

3、授课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虽然高校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教育已多年,但仍缺乏就业指导专职教师。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授课教师由毕业班辅导员兼任。毕业班辅导员多来自中文、历史、心理、管理、思政教育等专业的研究生,缺乏对毕业生就业指导专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少有对毕业生就业行业、企业的调研,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择业就业观念

正确的理想信念对于个人优秀品德的培育,对于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方向指引和动力支撑的重要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具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一方面,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自己、了解自己、找准定位,端正就业观念,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另一方面将理想信念与国家发展教育相结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教育功能,让大学生明白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 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追求之中,将职业理想融入民族复兴和国家建设中去,帮助大学生树立符合国家社会需求的择业观、就业观。

2、突出就业指导课程的针对性

高校就业指导课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专业特色。统一的课程安排很难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要求。对此,要以专业为切入点,结合专业内容来突出不同专业的就业特点。尤其是不同学科门类下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大相径庭,按照统一的教学模式完全无法突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3、建设一支就业指导专业团队

要想上好高校就业指导这门课程,就要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教师团队。专业的就业咨询师和线上线下丰富的就业指导活动是同学们期望的就业指导形式。就业指导课不再只是千篇一律的理论输出,而是要将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开展的教学工作,将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工作长期开展起来,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设置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优化就业指导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方面,教师要扮演合作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可采取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教学法、练习法等,更多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达到求知的内在需求。在讲授面试主题时,可邀请学长学姐到现场做分享,也可以播放“职来职往”“非你莫属”“令人心动的offer”等求职类节目,给学生最直观的体验。课下可以给学生布置“参加一次招聘会”“体验一次面试”“完成一次实习”等任务,让学生通过了解单位的用人观,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在课程考核方面,教师要更加看重学生的课程参与质量,弱化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主要衡量学生对本课程的贡献程度。如回答问题的主动性、自我分享的积极性、小组讨论的配合度、参与课下活动的实效性等。

5、利用数据平台,建立学院信息库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应建立专业就业信息库以及学生个人信息库,并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研究建立具有院系特色、专业特色甚至是个人特色的就业指导课程,通过信息平台数据的不断更新,教师可通过分析结果调整授课方式,学生可以调整学习内容。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智能课程设置,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高效进行自我指导,还可以利用数据平台和个性化的课程设置模式,提升教师授课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

“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是个人成功适应社会并获得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条件与能力基础,是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的目标,也是现代社会对人全面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在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的专业化过程中,应在现有的素质能力训练中着力拓展学习、做人、做事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周新胜,李璐.思政元素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渗透路径及效果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5):94-97.

[2]徐治然.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分析和实效性思考[J].青年与社会,2019(15):124-125.

[3]王晓锋.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J].现代职业教育,2020(03):144-145.

[4]翟东芹.激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高校有实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9):19_21.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云南日报,2018-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