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治理校园欺凌现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4
/ 2

浅谈如何治理校园欺凌现象

魏友秀

湖南省武冈市实验小学 湖南 武冈 422400

摘要: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事件。这一事件具有持续性、重复性、故意性、力量不均衡性等特点。这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治理难题,严重破坏了校园安全,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因校园欺凌而自杀、跳楼或受伤害(身体、心理)的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全国10万余名学生调查后发现,经常被欺凌的占4.7%,偶尔被欺凌的占28.7%。我国中小学校中,超过五分之一的儿童、青少年正在或者曾经遭受过校园欺凌。

关键词:校园欺凌;现象;治理策略

引言

校园本应是青春阳光、安全和谐的地方,但近年来在社会报道中频繁出现的校园欺凌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在农村中小学里,因留守学生人数占比较大,校园欺凌行为的教育管理问题也较为棘手。部分学生因直接或间接地遭受过校园欺凌,出现了消极心态,这给他们的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要对学校如何加强管理、如何有效遏制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和扩散、如何保护校园安全等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与探讨。

一、校园欺凌出现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经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海量的信息也伴随着多元化的思想,充斥在学生成长的各个角落,其中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负面思潮给思想尚不成熟的中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催生了校园欺凌行为。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前网络文化盛行,不少网络作品充斥着暴力行为,自我约束力偏低的中学生受其影响,很容易出现心理偏差。此外,一些学生受到“哥们义气”思想的影响,易冲动,极易做出校园欺凌行为。

(二)学校因素

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中小学生的心理和身体上都出现了较大变化。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有的是寄宿学校,囿于各种客观因素,管理效能不高,多数以看管为主,而很少有高质量的教育干预,对学生的管理比较粗放,难以全面、及时地掌握每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动态,在校园欺凌行为的防范上做得远远不够。还有部分学校实施封闭式管理,学生几乎全天地在一起学习、生活,接触时间过长,难免产生矛盾。而他们又处在巨大的学业压力下,再加上家庭教育缺位,校园欺凌行为更易发生。而学校处理这类问题的方式比较简单粗暴,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且致欺凌行为的发生势头不减反增。

(三)个人因素

中小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社会经验,但是思想仍不成熟,他们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习惯等因素都与校园欺凌行为息息相关。比如,态度消极、性格冲动、学业不佳、人际关系不和谐等都是学生出现攻击性行为的诱因,而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仅给其自己造成严重的后果,也给他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害。

二、治理校园欺凌现象的策略

(一)提升学生素质

目前,中小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呈现出很强的互动性,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自身存在不良的习惯且形成了一些破坏性的学生团体,双方从开始的语言欺凌一步步升级为群体性欺凌。为有效防范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首先,教师要秉承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避免他们沉迷于网络和消极的亚文化。中小学生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并不成熟,自我认知不足,极易受到不良思潮和行为的影响。其次,中小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树立远大理想,保持自律,要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保持向善、向美、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遵从正向发展路径,提升自身的控制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深入理解并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原则;要清楚地认识到自身行为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增强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很多是团体性欺凌,一些协助者和旁观者助长了欺凌一方的“气焰”,甚至导致校园欺凌行为的进一步升级。对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动向,严防团体性欺凌行为的发生,要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朋辈关系,要帮助学生找到共同的学习兴趣与爱好,鼓励他们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提升自身素养。

(二)强化家庭教育

在一些校园欺凌行为成因的调查中可以发现,不少学生出现校园欺凌行为与家长不良的行为举止有很大关系。比如,有的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太过宠溺;有的家长则对孩子放任不管,家庭教育缺位;有的家长行为偏激,处事冲动;有的家长简单粗暴,推行棍棒教育。家长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难免受到不良影响,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比如,有的学生由于长期处于暴力的阴影下,出现了暴力倾向。对此,父母要注意自身的行为,减少攻击性的行为和语言,建设和谐的家庭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找到合适的沟通方式,多发现并肯定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给孩子一些信任和关爱,防止孩子出现行为失控的问题。

(三)对欺凌者的惩罚

当校园欺凌发生时,对欺凌者依据校规校纪严肃处理,被欺凌者受到心理或身体严重伤害时,学校或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欺凌者违法甚至构成犯罪的由公安、司法部门依法处理。

(四)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欺软怕硬是人性中的恶,不敢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别人会认为你没有想法与感受。当我们第一次被触犯时,也许并不认为自己是被欺负了,但如果有第二次,我们就要给予坚决有力的回应,用严肃的态度、坚定的语气禁止对方再次侵犯自己。面对欺凌时我们要自我保护到位:逃、躲、求救、战略性求饶……当欺凌发生时我们可以身体蜷缩下蹲,护住胸腹,双手抱头,护住太阳穴和后脑。作为旁观者,我们应该关心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营造团结互助的温暖氛围,让欺凌者无处下手。如果我们目睹了欺凌事件的发生,可以在确保自身人身安全的同时,收集证据,及时通知能够求助的大人。如果我们听说了欺凌事件,也可以带着被欺凌的同学第一时间去找班主任和家长。

(四)发挥社会作用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也是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防范校园欺凌行为,不仅需要学生、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还需要社会的积极参与。首先,要大力弘扬正能量,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给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其次,要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禁止学校周围设立网吧或娱乐场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最后,要加强媒体的引导作用,加大对正能量的宣传力度,以多元方式传播正能量,对中学生实施积极的思想道德教育。大众媒体要强化社会舆论监督,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中学生积极向上、向善、向美。此外,相关部门还要畅通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沟通交流渠道,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结束语

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肩负着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使命,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重要时期,如果校园欺凌行为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就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就实际情况来看,中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错综复杂,与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都有关系。有效防范校园欺凌行为需要结合现状,分析特点,借助各方力量最大限度地将欺凌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苏杰.初中学生欺负行为状况调查及干预策略[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2]裴丽颖,刘肖岑.教师对学校欺负的干预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5(01).

[3]苏杰.中学校园暴力成因及干预对策探讨[J].内蒙古教育,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