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技师学院 机械工程系 陕西 渭南 714000
摘要:信息化教学给教学模式带来了新颖性、趣味性、创新性,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如何在信息化背景下提升技工院校的教学质量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评价原则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信息化环境四个维度出发,初选、精筛出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影响教学效果的指标,经过权重的设置形成评价体系,并通过实践验证了可行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教学评价;层次分析法;权重
中国图类分号:G718.0 文献标志码:A
信息化教学是各技工院校现阶段教育教学的主要手段,但是大部分是追求信息化教学的形式,在本质上还是传统的教学理念。如何较好地衡量一堂课是否达到预期的实施效果,必然需要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制定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十分必要。
一、 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原则
教学质量评价可以不同层面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找出差距,总结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模式改进,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要求,适应社会需求。教学质量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1]:
1.以学习成果评价为导向
信息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不仅侧重于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等专业能力,还还侧重于获取跨专业、可携带的核心能力,因此,以学习成果为评价导向,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个维度出发,可实现信息化教学质量科学、全面的评价。
2.以信息化教学为评价对象
信息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调动信息资源,构建学习环境的同时,受到教师、学生、社会需求、信息化发展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3.以过程性评价为手段
为实现培养目标而经历的所有学习过程,都应成为教学质量评价的对象,如对课堂学习过程、课前准备、课后拓学、信息化环境、外部资源支持等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覆盖式的评价,力求评价数据的全面性。
4.设置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涉及的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因此,设置多元的教学质量评价主体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发展性。
二、构建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一) 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研究思路
1.构建教学效果评价指标 通过阅读相关理论书籍及文献资料,信息化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原则,专家讨论初步拟定的评价指标,并通过精选,构建出教学效果评价指标。
2.明确教学效果的主导因素 首先将各指标进行横向层级排序;其次层次分析法,建立指标的相关矩阵,从而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根据权重的值,判断出影响信息化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图1 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研究思路
(二) 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指标的初步确定
参照文献[2]、《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3]及《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初步综合形成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精选指标。评价体系以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信息化环境为一级评价指标,分别将指标展开形成14个2级指标,44个三级指标。
图2 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三) 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指标的精选
选择教龄长,信息化教学经验极为丰富,且多次参加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也应发放问卷;随机抽查教师和学生填写问卷(各选取20份),进行三级指标的重要性百分比计算,由调查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1.数据分析 教师数据的一致性较高,而学生的数据一致性较低。因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且带有主观因素,因而数据较为分散,差异性较大。因此,选择教师的数据为评价依据,学生为参考。
2.指标的取舍 学生的统计数据中,低于60%的指标仅有一个:“知识技能掌握中‘课后’”。因为知识拓展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重要环节,因此该指标不能删除。
通过评价指标的精选,评价指标仍然保持了原有的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44个三级指标。说明指标的选取符合实际需求,具有较高的认同度。
(四)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1.层次分析法 本论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4]计算评价体系的权重,它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于上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2.指标重要性得分统计 首先对问卷的三级指标进行赋值,情况如下:非常重要5分,重要3分,一般1分,不重要0分。根据问卷统计的份数与赋值情况计算出各三级指标最高得分,除以100分得出三级指标重要程度;二级、一级指标的重要程度则需将各自包含的三级得分相加,再除以各项最高分,统计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 各指标得分统计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教学设计 78% | 突出创新 74% | 教学实施 79.8% | 互动性 75% | 教学素养 75.5% | 信息观念 78% |
融合技术 80% | 策略性 84% | 信息能力 74% | |||
展示效果 82% | 引导性 78% | 信息融合 80% | |||
应用理论 76% | 个体性 82% | 信息创新 70% | |||
知识技能 掌握 80.5% | 课 前 76% | 信息化资源融入 80% | 科学性原则82% | | |
课 中 82% | 针对性原则74% | | |||
课 后 78% | 符合性原则84% | | |||
成 果 86% | 操作性原则80% | | |||
教学反思 77.3% | 育人成效 80% | 信息素养 79.3% | 驾驭信息80% | 职业素养 76% | 职业习惯 72% |
创新性 78% | 学习交流能力82% | 职业素质 80% | |||
素质教育观 74% | 人格素养 76% | 职业精神 76% | |||
能力个性 培养 78.6% | 创新能力80% | 真实情景 体现 78.7% | 实用价值 82% | 思政元素 切入 79.3% | 准切入点 82% |
工匠精神 82% | 具体成果 76% | 灵活融入 76% | |||
个性品质 74% | 独立能力 78% | 育人无声 80% | |||
企业发展 需求 81% | 理论知识要求78% | 教学资源 74% | 资源完整 78% | 支持服务 78% | 硬件支持 80% |
技能操作要求84% | 更新及时 70% | 软件支持 76% |
3.指标权重的确定 由表1算出一级指标得分的百分比,根据一级指标、斯塔相对重要性等级形成判断矩阵。
1 | 1/2 | 1/2 | 2 |
2 | 1 | 1/3 | 2 |
2 | 3 | 1 | 4 |
1/2 | 1/2 | 1/4 | 1 |
根据构建的判断矩阵,首先,进行层次单排序计算,确定每一行相对重要性等级之和以及矩阵中所有等级之和,用字母V表示。
V1=1+0.5+0.5+2=4 V2=2+1+0.33+2=5.33
V3=2+3+1+4=10 V4=0.5+0.5+0.25+1=2.25
V总=4 +5.33+10+2.25=21.58
其次,求出一级指标的权重(用字母Wn表示),即用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等级之和(Vn),除以矩阵中所有等级之和(V总)。每个一级指标的权重为:
W1=4/21.58=0.185 W2=5.33/21.58=0.247
W3=10/21.58=0.463 W4=2.25/21.58=0.105
根据此方法计算二、三级指标的权值,得出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指标权重。
三、 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量化及实践
(一) 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量化
为了使评价指标体系更具有实用价值,需将指标权重进行量化。将一节课的评价总分设为100分,根据表1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分,赋值后分析如下:
1.“教学内容”所占比重最高,尤其是“企业发展需求”、“信息化资源融入”这两个二级指标。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要求以企业实际需求为目标;信息化教学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实现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
2.“学生评价”所占比重为其次,尤其是“知识技能掌握”、“信息素养”这两个二级指标。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反馈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之一,新人才培养方案不光要求传授知识,重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培养信息素养。
3.“教师评价”所占比重为第三,尤其是“教学实施”、“教学设计”这两个二级指标。教学实施是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否变为现实的关键步骤,它是将设计方案逐步加以实现,并对教学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
4.“信息化环境”所占比重最低,之所以占的比重不大是因为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信息支撑部分,不起关键的影响因素。
(二)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践
选择信息化教学课程为实验对象,验证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在课程质量等级评定上,可设定80~100为优秀,70~80为良好,50~60为合格,0~50为不合格。
将构建的评价体系转化为问卷形式,请被调查对象根据问卷给出的分值直接对第三级指标打分(为了便于计算,以100分为单位),由此可逐层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得分情况,如“教学设计”二级指标=突出创新+融合技术+展示效果+应用理论四项之和。
我校《汽车设备构造于维修》课程基于智慧校园APP、一体化教室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汽车运用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关键作用,被选作为实验的对象。选择该课程进行一次公开课教学,向参加听课的教师和学生发放问卷,收回教师问卷10份,学生随机收取10份问卷,统计得分情况如下表2所示。计算得出《汽车设备构造于维修》课程的总分为88.0,属于优秀课程教学。
表2 《汽车设备构造于维修》课程教学效果的得分情况
一级指标 | 二级 指标 | 三级指标 | 一级指标 | 二级 指标 | 三级指标 | ||||
评价指标 | 分值 | 得分 | 评价指标 | 分值 | 得分 | ||||
教师 评价 | 教学 设计 | 突出创新 | 0.5 | 85 | 教学内容 | 企业发展需求 | 理论知识要求 | 4 | 93 |
融合技术 | 1.5 | 94 | 技能操作要求 | 13 | 98 | ||||
展示效果 | 3 | 86 | 真实情景体现 | 实用价值 | 3 | 86 | |||
应用理论 | 1 | 76 | 具体成果 | 1 | 87 | ||||
教学 实施 | 互动性 | 2.5 | 86 | 独立能力 | 2 | 86 | |||
策略性 | 1.5 | 92 | 信息化资源融入 | 科学性原则 | 4 | 90 | |||
引导性 | 3 | 87 | 针对性原则 | 1 | 88 | ||||
个体性 | 1 | 75 | 符合性原则 | 5 | 85 | ||||
教学 反思 | 育人成效 | 1.5 | 77 | 操作性原则 | 3 | 90 | |||
创新性 | 1 | 94 | 思政元素切入 | 准切入点 | 5 | 85 | |||
素质教育观 | 0.5 | 88 | 灵活融入 | 2 | 83 | ||||
育人无声 | 3 | 78 | |||||||
教学 素养 | 信息观念 | 0.3 | 90 | 信息化环境 | 教学 资源 | 资源完整 | 2.5 | 75 | |
信息能力 | 0.7 | 96 | |||||||
信息融合 | 0.4 | 95 | 更新及时 | 0.5 | 78 | ||||
信息创新 | 0.6 | 87 | 支持 服务 | 硬件支持 | 5 | 80 | |||
软件支持 | 3 | 89 | |||||||
学生 评价 | 信息 素养 | 驾驭信息能力 | 2 | 85 | 学生 评价 | 职业 素养 | 职业习惯 | 0.5 | 88 |
学习交流能力 | 4 | 97 | 职业素质 | 1.5 | 86 | ||||
人格素养 | 1 | 86 | 职业精神 | 1 | 95 | ||||
知识技能 掌握 | 课 前 | 1 | 85 | 能力个性培养 | 创新能力 | 1.5 | 80 | ||
课 中 | 3 | 92 | 工匠精神 | 2 | 84 | ||||
课 后 | 2 | 90 | 个性品质 | 0.5 | 92 | ||||
成 果 | 4 | 87 | |||||||
总分(分值×得分×0.01) | 88.0 |
[参考文献]
[1] 马晓文,胡松华.成果导向教育: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城市轨道交通信号》课程为例[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66-72
[2]吴婉娴.高职课堂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为例[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9(12):50-55.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 [2018-04-1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4]刘新宪,朱道立.选择与判断[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2
作者简介:王新新(1983-),女(汉族),陕西省渭南市,渭南技师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机械设计与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