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的乡土建筑原态保护与生态开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7
/ 2

基于乡村振兴的乡土建筑原态保护与生态开发

彭豪

重庆市信息通信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 重庆市 400000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提出了“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要求,这使得新农村建设中乡土建筑保护与开发的受关注程度大幅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民俗风情及地方特色的乡土建筑在现代文明中似乎离我们非常遥远,作为百姓生活的展示,乡土建筑不仅记录了人们的生活历史,也积累了深厚宝贵的文化底蕴。 本文在分析乡土建筑保护内容、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旅游市场的实际情况,对乡土建筑开发的原则及优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并进一步探索促进乡土建筑保护与旅游开发紧密结合的有效措施。

关键字:乡村振兴;乡土建筑;原态保护;生态开发

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可实现民族文化自信的传承,并能够实现乡土建筑的社会文化价值揭示和持续发展潜力挖掘。要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在城市化加速推进、民间主体缺位、基础设施存在短板的影响下,乡土建筑保护与开发受到较大阻碍,为设法消除这种阻碍,在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乡土建筑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挖掘其内在价值及潜力,还需结合当下新时代背景下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挖其生态适应性。正是本文围绕基于乡村振兴的乡土建筑原态保护与生态开发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1.乡土建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专业的传统

乡土建筑保护指导。乡土建筑是自发形成的,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在对传统乡土建筑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对于是原貌保留、局部改造还是拆除重建缺乏分析,未对遗存的乡土建筑进行有效的价值分析,导致乡土建筑变得不伦不类,新建的建筑突兀另类,完全打破了原有乡土风貌,破坏了传统文脉肌理。

1.2乡土建筑室内环境及配套设施落后

乡土建筑是一代人一代人传承下来的,镌刻着时代的印记,体现了当时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如今,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陈旧的乡土建筑无论是采光通风、空间布局、内部装饰还是配套基础设施都已无法适应当代审美和空间的需求,迫切需要对乡土建筑内部空间重构,以适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3人口流失使乡村空心化

在城市优渥的就业及生活条件的吸引下,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空心化”现象凸显,许多珍贵的乡土建筑因缺乏人气,而逐渐衰败消逝。人是建筑的灵性所在,也是地域发展的基础,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留住人,应在保持乡土风貌特色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路径,稳步提高乡村生活体验的幸福指数。

1.4忽视传统乡土建筑的价值

乡土建筑是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演变发展形成的,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在现代文明纸醉金迷的冲击下,乡土文化失去了其文化自信,乡土建筑的价值逐渐被忽视,很多传统建筑被无情地拆除破坏,致使宝贵的传统建筑资源消失。

  1. 基于乡村振兴的乡土建筑原态保护路径

2.1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

我国各地村落大多是在发展中自发形成的,具备独特的演化规律,这就使得“千村一面”景象很容易在盲目的外部干预下形成,乡土建筑的乡土气息也将因此失去。因此,需围绕乡土建筑开展详细而深入的实地调查,以此结合实际情况编制保护规划,统一考虑村落与建筑,在历史变迁中,院落、小巷、街道均属于承载着当地村落历史与人们成长记忆的精神家园,因此必须针对性划定保护范围,设法保持并恢复村庄原有肌理,配合针对性的保护控制带设置,即可保证外界建设对村落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还需要关注对当地后续建设的合理引导,应更多尊重村民的意愿,由此在保持村落统一性、尽量不破坏村落原有空间格局的前提下,针对性补充和提升公共设施,配合新村与交通的建设,即可有效补充缺失的现代功能,满足新增住房需求。

2.2重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在基于乡村振兴的乡土建筑原态保护中,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较高的乡土建筑遗产一般会采取原地保护的方式,而对于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老宅、水井、古树等等,依附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土建筑同样不容忽视。还需要重点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载体相关联的民间故事、民间艺术、传统节日、宗教习俗、文化传统、工匠技艺,以此为当地文化传承提供保障,乡土建筑原态保护也能够由此从不同角度开展。

  1. 基于乡村振兴的乡土建筑生态开发策略

3.1提高乡村可达性

自古以来,“要致富先开路”,道路可达性成为乡土建筑生态开发的基础。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影响力之大常常超乎人们的想象,在乡土建筑的开发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开发原则,切忌过度开发打破文化生态系统和谐,对乡土建筑遗产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3.2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

乡土建筑的原态保护是一种持续性的文化传承活动,应切实调动乡村居民参与该活动的积极性,让保护成为一种意识常态。要破除乡村发展障碍,必须与时俱进地提高乡村就业及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数。一方面,应营造契合当代审美和空间需求的建筑空间,并发展地方产业,把村民留下来;另一方面,可通过宣传展示文化遗产等教育方式,切实提高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村民积极参与到保护乡土建筑的大军中,为乡土建筑注入持续发展的活力。

3.3充分利用乡土资源

在乡土建筑生态开发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乡土资源。首先,应尊重村庄自然地形地貌特色,塑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空间;其次,应尽可能保留人们生产生活的历史印记,新建建筑应呼应当地乡土风貌,在院落构成、建筑形体等等处理上沿袭传统乡土建筑特点,还应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重拾乡土社会的文化自信。开展传统工艺的研讨会,实现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借助政策扶持发展剪纸、刺绣、皮影戏等民间艺术,形成文化产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土建筑相互依存,其发展势必带动乡土建筑的生态开发。

3.4大力发展乡土建筑的旅游产业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出外旅游,除了自然山水风光,具有历史人文特色的乡土建筑也成为人们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乡土建筑旅游建设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在保持乡土建筑原貌及特色的基础上,适度地开发,避免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乡土建筑的整体及长远发展,禁止对乡土建筑的盲目开发,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充分地考量乡土建筑旅游的容量以及可操作性,打造有广度、有历史、有内涵、有故事又兼顾休闲和娱乐的旅游文化产品,为乡土建筑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要在乡土建筑可承受的范围内进行恰当的开发。

  1. 对当地政府保护环境治理对策建议

4.1增强环保意识

把环境教育工作放在党委宣传的突出内容中,放在突出的位置。通过利用周年纪念日,利用手机等软件积极推广环境保护知识。环境保护联盟要积极响应,组织和协调各个方面的社会资源,并参与环境保护。通过增加环境信息的披露并发布有关主要公司环境的执法信息,环境评估和批准信息以及自我监控信息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4.2提升政府监管能力

首先要加强基层环保队伍建设。改善社会组织,例如环境保护协会,专家服务小组,公民检查小组,志愿者服务团队,环境保护法法律服务中心团队等。充分利用志愿者团队来促进环境保护和社会行动,其次,加强执法监督和建设。加强环境监测,执法监督和信访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环境监测控制能力。大力推进环境监管,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结束语:

总而言之,乡土建筑的自然风光及人文历史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先祖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乡土建筑的保护不仅应该成为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行为,还应该结合旅游开发,促进乡土建筑在现代文明中焕发生命活力。期望能为当下乡土建筑的发展提供参考,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李晶晶.中国乡土建筑遗产价值认识的发展与演变[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7(02):54-60.DOI:10.19490/j.cnki.issn2096-698X.2022.02.054-060.

[2]张妍.乡土建筑遗产视角下川西林盘的空间价值与活化利用[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1(01):97-102.

[3]陈勇.试论从乡土建筑到现代农村建筑的有机更新[J].房地产世界,2022(06):14-16.

[4]王长志,杨加培,方衍,马艺齐,管斌君.乡村振兴视角下乡土建筑的再生研究[J].山西建筑,2022,48(01):23-24+27.DOI:10.13719/j.cnki.1009-6825.202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