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 南海区狮山镇科技路小学 528200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给我很大的震撼,让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认知,也让我再次深度思考一名新生教师的成长之路。我想,教育是浪漫的,徜徉在爱与被爱之中,它穿越时空,联通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稚子逐冰乐,墩墩舞雪怡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如何才能很快进入教学教研状态,让研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近期刷遍朋友圈的2022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诞生故事,引起了我的同步思考。冰墩墩的设计团队是来自我曾就读的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的教师团队,这就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努力、拼搏,每一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你我都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从冰墩墩的设计历时10个多月,修改了1000多次的诞生历程回归到青年教师的成长新路径,其实就是一个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聚焦问题、研究问题、反思问题、总结问题的闭环历程。冰墩墩的设计团队负责人曹雪老师分享到:“作为设计师,眼界要高,手段要低。在设计一个冬奥会吉祥物时,眼界要高——就是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应该把所有历届奥运会的吉祥物都阅读一遍,要先读懂它。而手段要低——就是要接地气,采用让人看得懂的形式。”这无疑就是一种对世界发展的感知与创造。于教育而言,同样需要如此。眼界要高,就是应该要对教育有整体把握,跳出狮山看狮山,放在全国的体系中定位狮山教育的独特性;跳出科技路小学看科技路小学,放在全国未来学校的建设体系中发现科技路小学的特有性;跳出美术学科看美术学科,美术应该是能催生和引发人的生命体验,真正认识生命之美。于教育者而言,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有大视野、大格局,要做教育的智者就要先做教育的知者。手段要低,就是要读懂教育,发现教育本来的样子,把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当课题去研究,把生源当资源去研究,把历史与未来链接起来去研究。
教育是一种不满于现状的折腾。我觉得作为一名教育者,不但需要随时随地发现生活的新乐趣,增加对世界的新感受;而且需要把“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作为一个毕生研究的课题,“以行定研”,让研究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二、春归万物生,策马踏新程
人的成长路径是螺旋式的,不断学习是成长的唯一阶梯。这就不禁引起思考,我们应该学什么?为什么学?该如何去研究教育的山河万象?由研究问题而衍生的相关学习,其实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李政涛教授在谈课程体系中提到,新时期课程改革,特别重视中国思想、中国文化、中国元素和中国道路,不能用西方的理念替代自己的创造。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怎么发展?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给予了一个很好的答案。作为教师,以教育的视角去观看,这是一场利用科技赋能教育,通过创新引领未来的盛会,一场数字科技与美学创新的大融合营造的“中国式浪漫”。人工智能时代下,教育应该是一种“以学习方式变革,促进学生更好发展,实现智能与人类双向赋能”的新时代教学方式。就如“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的开场设置”引发了我的一个小思考,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怎么让小学生熟知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教师可以从这个研究问题出发,定出我们的学习方向。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固然能在美术课上让学生欣赏二十四节气的不同景色,并把它画下来。但是其作为古人数百年来的文化沉淀,不应该停留在观看的美,外在的美。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其实就为我们指引了一条创新的美育路径,那就是美术、艺术不能停留在专业范围的小圈子里,应该结合生活发展成“大美术”,推动新合作。从不同学科的视野出发,进行美术与语文、科学、音乐、数学等的学科融合,进行线上线下的跨界联动,进行传统与现代的跨时空学习。用教育的方式,用不同学科的方式,体味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二十四节气在课堂中焕发新生,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社会与自然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中共生共长。
教育,要学习,再学习。从读懂教育出发读懂孩子,和孩子一起做“学生”。用学习的心态对待工作,在工作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保持一颗平静的教育心、一颗对教育的好奇心、一颗永不停歇的学习心,一颗生机勃勃的教育初心。“以研定学”,让行动有效成为一种习惯。
三、雪花合成炬,冰开得暖光
《礼记·大学》中说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教学有无限可能,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李政涛教授认为通向未来学校的其中一个路径就是通向天地自然:“现代科学文明,科技越来越发达,人类也在享受科技产品带来的便捷,但越来越远离自然,可人是自然之子啊。如何找回丢失的自然,如何把育人安放在天地自然之中,如何让天地自然走进课程,走进教学,走进学校文化,走进教研,是需要我们一起思考和探索的。”教育的节律正在随着社会、自然与生命成长的节律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的进程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交互共生。比如科技路小学开展了以《“博创”教育理念下构建有效课堂之我见》为主题的“学研行”校本培训活动,教师们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理念探讨,一次又一次的观念碰撞。在教师与教师的研究之中知识和理念形成了不断的更新与转换,学深悟透,学以致用,最终得到成长,达到自我超越。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探索“双减”政策下课堂教学的新范式,实现师生共成长。这就是以“学研行”为载体,一次有实效、有意义的研讨活动。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借由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火炬手直接把最后一棒火炬放在主火炬台“一朵雪花”上”一幕,思考在“知行相生,研学相长”的教育进程中,学生就如雪花,从“世界上没有一朵雪花是一样的”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从“燕山雪花大如席”中关注学生的整体性,全世界不同的“雪花”汇聚在一起,成为一朵人类共同的雪花,一起奔向教育的新未来。在此刻,教师就如同小小的火炬,用生生不息的星星之火,点燃自己,主动发展自己,唤醒孩子们的内在活力,照亮孩子们的人生;用微小但绵延永续的光,造就孩子们更有希望的未来。
教育,是一个相生相长的过程。“以学促行”,让学习成为一种需要、一种态度、一种方法、一种常态,让学习为教师工作增添灵动的生命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感受生命不息。
作为一名新生教师,我们更应该以初心作底色,以坚持作伙伴,以创新作动力,点亮自己、照亮别人,守护这份有温度、有底线、有生命的浪漫事业,真正从“学研行”三位一体的闭环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生长力、思考力和研究力,成为一个有“生命自觉”的教育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