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度”,教习作例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9
/ 3

把握好“度”,教习作例文

朱友英

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361009

[摘要]

“习作例文”不能被忽略或弱化。教师应要把握好“度”,真正让习作例文对学生的习作起到全方位的示范作用,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 习作例文  教学策略  精准度  多维度  深浅度 灵活度 

[正文]

“习作例文”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新事物,安排在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等项目之后[1],又在“学生习作”之前,是承前启后的桥梁。它既是习作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对前面精读课文的补充、延伸、拓展,更是学生进行习作的范本和指引。它强化了阅读与写作的关联性,范文铺路,由读到写,以写促读。它发挥的作用是非常灵活的,不像精读课文讲得那么细致,但必须要与精读课文的教学以及单元习作要求进行关联。既不能像精读课文那样精读细讲,也不能把它当做略读课文同等处理。

习作例文到底用什么教学策略让它发挥全方位的示范作用?

一、把握教学目标的精准度

习作例文是为学生提供单元写作的范例,属于“指向写作”。它没有固定的课堂模式与教学步骤,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自由。它是为学生练习习作而举的典型例子,是个“用具”。因此,习作例文的教学就要去繁就简,去全取精,意在学习例文中的表达方式和表情达意的方法。所以,两篇例文可以只用一课时就全部教完。学生也只要读懂大概意思即可,大致体会文章情感即可,不需要进行生字词教学、朗读、品词、析句等指导。习作例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现并精准地找出凸显例文特色的关键句或者相关段落,体会表达效果的精彩之处。

1.从横向看,语文要素训练点与单元目标一致

“习作例文”的“例”,最大价值也是指向本单元的习作要素。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应紧紧围绕习作的要素作重点的指导。

四上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习作的目标指向“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2]。这个单元安排了《麻雀》、《爬天都峰》这两篇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平台中梳理并总结了写清楚一件事的几个要点。接着安排了两个初试身手,分别是看图说话和观察做家务过程写话,学生在初试身手时尝试运用学到的方法初步表达[2]。两篇习作例文分别是《杏儿熟了》、《小木船》。[2]《杏儿熟了》课后的思考题即验证“本单元语文要素”中的共性问题。[1]《小木船》课后的思考题则是属于是与本单元语文要素密切相关的个性化问题。学生自学以后,互相交流反馈,形成共识,就可以了。[1]

2.从两篇例文内部纵向对比,又各有侧重

习作例文可以两篇同时阅读。三上语文的第五单元编排了《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两篇习作例文,观察的对象是小狗和杨梅。习作五《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中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官观察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并向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所得。[2]

《我爱故乡的杨梅》这课习作例文中,第一至三自然段写了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和杨梅树的外形[3];第四至六自然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未成熟的杨梅和成熟的杨梅在外形、颜色、味道的差别。体会作者是如何对杨梅进行多角度、多感官观察的[3]

二、把握助学系统的多维度

每篇习作例文中都有批注,重在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对照思考;每篇习作例文的课后都安排了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带着思考去阅读并学习例文。教师要充分借助这些助学系统,让例文真正发挥“例子”的作用。[7]

1.关注课文旁批

习作例文浅显易懂,课文运用旁批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自学中关注其变化,从而加以借鉴并最终灵活运用。

如:《颐和园》一文学生通过提前预习例文,借助四个批注就会发现:作者的游览地点按一定的顺序转移,观察的视角也在不断变化,能抓住景物的特点通过丰富的语言和生动的修辞手法来写详细;借助课后思考题寻找过渡句,就能描绘游览线路图,理清文章的脉络;这篇例文和前面两篇精读课文一样都是游览顺序清晰,景物特点详细的游记文章。这些认识都促使学生后期完成习作有更清晰的把握。

2.围绕课后习题

习作例文的引导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围绕课后习题。课后习题往往直接提示习作例文示例的重点。《小木船》一文课后练习题我们不难发现这篇例文的补充意义:1.写一件事,不一定是一天里发生的,有可能这件事贯穿了一段时间。这是与本单元两篇精读课文写到的事情不一样的。2.当一段时间里没有发生其他与这件事相关的事,可以用一句话简单带过。这也是在精读课文中没有学到的表达方法。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快速把握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之后,紧紧围绕课后练习题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并对照自己想写的事情,从而真正实现例文的范例作用。[1]

3.比对“初试身手”,以“例”补缺

学生学完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并梳理总结表达方法以后,每个习作单元都会安排一个初试身手,让学生根据学到的方法尝试初步表达。这一环节除了检验学生对于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更重要的是为后续的习作打基础。在初试身手环节可以充分发现学生还存在的问题,以便查漏补缺。

如:六下第三单元的习作单元中的两篇习作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别了,语文课》,学生们一起探讨了本次习作学习需要的掌握四种方法:一组事件写出变化,一条线索贯穿全文,一段独白直抒胸臆,一处场景渲染烘托。

三、把握教学过程的深浅度

习作单元的指向性是非常明确的,要把握好深浅度组织教学。

①简单地教

列入统编语文教材中的习作例文,大多是经典的范例性文章,相对精读课文,统编语文教材中的习作例文的教学要简单得多。这“简单”体现为:一是教学课时严重“缩水”。一篇习作例文一般只需半个课时,而以往作为精读课文则需要2-3课时的教学时间;二是教学目标更为“单一”。更加聚焦于本单元的习作要点,少了字词的学习、句子的品析,不需要有感情地朗读,也没必要在思想教育上花很多时间。例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原先须在“爱故乡”上作重点感悟,现在只需点到为止,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上[3]

②灵活地教

教学习作例文,我们要跳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与框框,要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可以变换教学的序,对于两篇习作例文:例文A和例文B,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先教例文A,也可以先教例文B;可以对比着教,将两篇习作例文进行打包处理,引导学生找到落实习作要点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可以带着任务学,先明确单元习作要求,然后让学生看看例文是不是符合习作要求、是如何达成习作要求的;可以有所侧重地教,不平均花力气、用时间,重点教其中的一篇例文。譬如,先抓住关键问题“把事情写清楚”重点学习《小木船》,然后让学生自己读读《爬天都峰》,说说文章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6]

③放手地教

相对于精读课文,习作例文的教学,更要弱化教师的教,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核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读文章,找找答案。  

譬如,学习《鲸》与《风向袋的制作》,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单:

表一:《鲸》

鲸的特点

说明方法

表二:《风向袋的制作》

制作步骤

说明方法

把握使用时机的灵活度

习作例文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全方位示范”。从文章的构思、材料的选择、篇章与结构、段落的安排、叙写的方式、调词遣句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等,都是学生学习的最佳范本。教学时,可以结合习作指导灵活地使用例文。[4]

1.作前指导,搭建范文支架

习作指导前,直接进入例文指导,教师或学生读例文,简单介绍例文的内容,引入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行具体指导。由于例文与习作要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文的对象相同,写法相似,但内容完全相反。学生写作时可仿照例文的结构、写法,但作文的内容、对话的语气则需重新考虑,这就避、免了“雷同”。 [5]低中年级更应注重与阅读教学的密切接合,边学文边写作,扶放结合,养成习惯。

2.作中借鉴,搭建方法支架

仿写是一项重要的语言表达技能,也是能较快地掌握写作的一种快速而有效方法。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再次回读例文,找到值得模仿借鉴的地方,自主地学习范文,“仿其神,仿其意,仿其路,仿其格,仿其法”。通过习作例文的学习,可以指导学生学习例文的立意、语言、结构、章法等等,能给学生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例如: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游记单元,习作例文是《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作为习作例文的《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没有安排生字词教学,它们发挥的作用更加灵活机动。

习作五《游______》,通过对习作要求的分析可以发现,写游记文章的两大特点:第一,把游览顺序写清楚;第二,把景物特点写具体。《颐和园》一文利用过渡句连接前后的游览地点,形成清晰的游览路线,这样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梳理游览线路图。《七月的天山》按照的是由外往里走,逐步深入的方向,介绍了天山的雪水、森林和野花的特点。两篇例文提供了两种游览路线的方式给学生参考。如果学生游览的地方有比较多景点,可以参考《颐和园》的移步换景的游览形式;如果学生游览的是某个单独的景点,可以选择《七月的天山》这种由外到里,逐渐深入的游览形式。这样梳理例文就可以较好解决习作要求的第一个要点“把游览顺序写清楚”。

《七月的天山》对描写景物的语言比较有代表性,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的观察非常仔细,对景物的特点捕捉得非常准确,还善于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细腻的表达,这是很值得学生去品读和模仿的。

通过例文语言的学习,就可以突破本次习作要求的第二个要点“把景物特点写具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景物的颜色、大小、数量、气味、形态、姿态等等,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摹,还可以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的特点说得更具个性,更加形象,以帮助学生突破写作难点。

4.作后修改,搭建评价支架

习作修改是一个很容易忽视的环节。老师很难对每个学生都面批面改,同学又不知道怎样修改自己的文章。习作修改经常流于形式,效果不尽人意。[5]习作例文放在作文指导之后,注重比较,完善。

先自行完成单元作文后再学习习作例文,“两文”一比较,学生通过自我批判吸收,是一种比较适用的方法。《语文新课程标准》有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的要求。教学时先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基础上谈如何进行写作,然后写作。习作完成后,再回过头来,引导学生进行自己的作文和习作例文的比较,让学生在相互对比中自我剖析、发现、吸收、内化和迁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自己学会修改更是提升习作能力的关键。

总之,习作例文的教学要把握好教习作例文的“度”,巧妙地融合在习作教学中,并贯穿于作前指导课、习作评改课充分发挥例文的示范借鉴和诊断评价作用。将例文的“例子”作用发挥至最大化。让学生找到例文学习的抓手,对完成习作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7]

[参考文献]

1.朱旭光——统编教材中习作例文的定位、价值及使用——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为例  《语文教学通讯 》2020

2.部编版语文教师用书

3.宋道晔 —— 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教什么,怎么教?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 2019

4.王菁菁——借助习作例文,破译习作密码 《教师》 2020

5.孙美蓉——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教什么,怎么教? 《语文教学通讯》 2019

6.黄艳——在整体性语文教学活动中实施读写结合策略——以统编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 《天津教育》 2020

7.时燕 —— 习作例文之“例”的教学认知 《教育视界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