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融安县浮石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广西 柳州 545400
摘要:通过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体系不同品种﹑密度试验得出: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采用2.5片叶左右双本抛栽的措施是比较适合广西推广应用;参试三个超级杂交稻品种、二个密度水平,水稻分蘖力差异不大,晒田迟早主要取决于抛秧苗数;不同密度之间、品种与密度之间交互作用达不到显著水平;中浙优1号产量最高,最适合广西进行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因该品种有充足的光合物质供给穗粒发育需要,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实粒数最多,广西桂中、桂北地区因季节比较紧张,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也可采用较为早熟的Ⅱ优6号,但要注意适当增加抛秧密度。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水稻 强化栽培体系 品种 密度
1 前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和人口大国,且大部分人以大米为主食。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粮食问题,始终把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粮食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创造了在人多地少的国情下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奇迹。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人口还在增加、且穷困人口数量较庞大、耕地质量在下降,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国农业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粮食安全面临更大挑衅。粮食问题是当今举世瞩目的迫切问题之一。
随着我国人均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水稻系列中,超级杂交稻以其产量高、品质优、抗病虫害强等综合优势,越来越受到农业科技战线和广大生产者的青睐和关注〔1~3〕,广西2006年示范推广超级杂交稻达到8.07万hm2面积。
对于水稻强化栽培在广西的应用,何荫飞,简峰等曾于2002~2003年进行了研究,对于水稻强化栽培在广西的应用提出了初步见解〔4〕。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加之国家开放早稻收购价格,使得米质相对较差的早稻价格大幅下跌,为保持广西粮食总产的稳定及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合适的种植品种和密度从而获得增产显得尤为重要[5]。为了探索超级杂交稻在广西进行强化栽培采用合适品种和密度,我们于2020年上半年进行该试验,以期进一步探索强化栽培模式的实用性,为超级杂交稻在广西种植增收提供理论依据。
中浙优1号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及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选育;Ⅱ优6号是由我国著名杂交水稻制种育种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刘文炳研究员主持,福建省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承担福建省科学技术厅《优质与特种用稻选育与产业化》项目(2001Z100)中育成的综合性状突出的突破性超级稻;新两优6号由安徽荃银农业高科技研究所育成。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以Ⅱ优6号、中浙优1号、新两优6号为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基本条件
试验于2020年早造在广西融安县浮石镇农场进行。试验地地势平坦、肥力中等,土质为沙壤土,前茬为水稻,排灌方便。
2.3 试验方案及田间设计
试验为两因素,品种为三个水平,即:A(Ⅱ优6号)、B(中浙优1号)、C(新两优6号);密度为2个水平,即:a(11.25万穴/ hm2)、b(16.50万穴/ hm2);试验共6个处理,各处理内容如下表:
表1 水稻强化栽培不同品种、密度对比试验的处理
处理编号 | 品种 | 抛秧密度(万穴/hm2) |
Aa | Ⅱ优6号 | 11.25 |
Ab | Ⅱ优6号 | 16.50 |
Ba | 中浙优1号 | 11.25 |
Bb | 中浙优1号 | 16.50 |
Ca | 新两优6号 | 11.25 |
Cb | 新两优6号 | 16.50 |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每小区面积22㎡。试验地周围设保护行。
2.4 田间主要管理措施
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措施按照强化栽培技术要点进行,各项措施力求一致,具体方法是:
①播种育秧。试验于3月1号播种,采用424孔/盘的秧盘,每穴播2粒谷。
②及时抛秧。秧龄为2.5叶时进行,育苗自苗床取出后在1h内抛栽到大田。
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采用2.5叶左右双本抛栽的措施是比较适合广西推广应用的。克服了秧龄太小,对整地要求过高;双本抛栽能省工,减少插秧成本,降低农民劳动强度,同时克服单本插植易缺苗,降低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增加增产效益。
③施肥。每个小区施用的肥料总量均是相同的。在抛秧前,采用全层施肥法,每hm2施用广西利达生物制品厂出品的利达复混生物有机肥1050㎏(有机质≥20﹪,有益活菌数≥2亿个/克)、尿素130㎏、过磷酸钙525㎏、氯化钾210㎏;移栽后7~10d,每hm2施尿素210㎏的分蘖肥;晒田复水后每hm2施尿素70㎏、氯化钾85㎏的穗肥;在抽穗后每hm2施氯化钾20㎏的粒肥。
④水分管理。在分蘖、孕穗期期间,仅保持土壤湿润,够苗要晒田,早抽穗开花期则要建立1~2㎝的薄水层,收获前7d要彻底排干。
2.5 测定内容及方法
每小区选择有代表的五个点,每点定苗5穴,跟踪观察分蘖成穗规律,成熟后考察主要经济性状。各小区单打单收,测定实收产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分蘖数动态
试验分蘖动态见表2
表2 水稻强化栽培不同品种、密度对比试验平均单穴苗数调查表
处理 | 抛秧后天数(d) | ||||
10 | 15 | 20 | 25 | 30 | |
Aa | 5.0 | 11.0 | 17.0 | 22.3 | 30.0 |
Ab | 5.0 | 11.0 | 18.0 | 23.0 | 30.0 |
Ba | 5.3 | 11.0 | 19.0 | 25.0 | 31.0 |
Bb | 5.0 | 11.1 | 18.3 | 26.0 | 30.7 |
Ca | 5.0 | 10.0 | 15.0 | 21.0 | 29.1 |
Cb | 5.0 | 12.0 | 16.0 | 22.0 | 29.0 |
从表2可看出:在三个品种中,新两优6号的分蘖最差,其次是Ⅱ优6号,分蘖力最强的是中浙优1号,在抛秧20-25d后不同密度处理均可达到预期的苗数,且两密度间的平均单株苗数差异不显著,这说明,超级杂交水稻在强化栽培稀植条件下,分蘖力不受抛秧密度的影响,在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总苗数是由抛秧基本苗数决定的。
3.2 产量效应分析
对试验小区进行测产并换算成公顷产量,得到试验小区的产量及其方法方差分析结果(㎏/hm2)如下(表3、表4):
表3 超级杂交水稻不同品种、密度试验小区产量结果(㎏/hm2)
处理 | 区组 | 平均 | |||
Ⅰ | Ⅱ | Ⅲ | |||
A | a | 7310.08 | 7672.12 | 7400.06 | 7460.75 |
b | 8292.03 | 7890.99 | 7623.33 | 7935.45 | |
B | a | 9586.03 | 10347.91 | 9450.15 | 9794.70 |
b | 8202.03 | 10163.03 | 8565.98 | 8977.01 | |
C | a | 7311.08 | 8919.92 | 8744.56 | 8325.19 |
b | 8654.77 | 8246.03 | 9279.77 | 8726.86 |
表4 小区产量结果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 | 自由度 | 平方和 | 均方 | F | F0.05 | F0.01 |
区组 | 2 | 1263200.71 | 631600.36 | 1.67 | 4.10 | 7.56 |
处理间 | 5 | 10129475.03 | 2025895.01 | 5.36﹡ | 3.33 | 5.64 |
品种处理间 | 2 | 8546552.40 | 4273276.20 | 11.31﹡﹡ | 4.10 | 7.56 |
密度处理间 | 1 | 1721.86 | 1721.86 | <1 | 4.96 | 10.04 |
品种×密度 | 2 | 1581200.76 | 790600.38 | 2.09 | 4.10 | 7.56 |
误差 | 1 | 3778986.44 | 377898.64 | |||
总变异 | 17 | 15171662.17 |
从表4可以看出:Ft>F0.05处理间达到显著水平;FA>F0.01,品种处理间达到极显著水平,品种与密度互作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因此,需对处理间和品种处理间做多重比较。
表5 处理间显著性比较(㎏/ hm2)
处理 | 平均数(㎏/hm2) | 5%差异 | 1%差异 |
Ba | 9794.70 | a | A |
Bb | 8977.01 | ab | AB |
Cb | 8726.86 | ab | AB |
Ca | 8325.19 | b | AB |
Ab | 7935.45 | bc | B |
Aa | 7460.75 | c | B |
从表5可以看出:处理Ba(中浙优1号、11.25万穴/ hm2)产量最高,比Bb(中浙优1号、16.50万穴/ hm2)、Cb(新两优6号、16.50万穴/ hm2)增产,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比Ca(新两优6号、11.25万穴/ hm2)增产达到显著水平,比Ab(Ⅱ优6号、16.50万穴/ hm2)、Aa(Ⅱ优6号、11.25万穴/ hm2)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处理Bb比Cb 、Ca、Ab增产,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比Aa增产达到显著水平;Cb比Ca、Ab增产,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比Aa增产达到显著水平;Ca比Ab增产,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比Aa增产达到显著水平;Ab比 Aa增产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表6 品种间显著性比较
处理 | 平均数(㎏/hm2) | 5%差异 | 1%差异 |
B | 9385.86 | a | A |
C | 8526.03 | b | AB |
A | 7698.10 | c | B |
从表6看出:处理B(中浙优1号)产量最高,比C(新两优6号)增产,达到显著水平;比A(Ⅱ优6号)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处理C(新两优6号)产量次之,比A(Ⅱ优6号)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处理A (Ⅱ优6号)的产量偏低。因此,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应优选B品种。
3.3主要生育期进程和主要经济性状分析
各处理的生育时期特点及主要经济性状表现如下(表7、表8):
表7 各处理主要生育进程表
处理 | 播种期 (月/日) | 抛栽期 (月/日) | 齐穗期 (月/日) | 成熟期 (月/日) | 全生育期 (d) | 播种~齐穗 (d) | 齐穗~成熟 (d) |
Aa | 03-13 | 04-02 | 06-17 | 07-13 | 122 | 96 | 26 |
Ab | 03-13 | 04-02 | 06-17 | 07-13 | 122 | 96 | 26 |
Ba | 03-13 | 04-01 | 06-20 | 07-16 | 125 | 99 | 26 |
Bb | 03-13 | 04-01 | 06-20 | 07-16 | 125 | 99 | 26 |
Ca | 03-13 | 03-31 | 06-22 | 07-17 | 124 | 101 | 25 |
Cb | 03-13 | 03-31 | 06-22 | 07-17 | 124 | 101 | 25 |
表8 主要经济性状统计表
处理 | 最高苗 (万/hm2) | 有效穗 (万/hm2) | 成穗率 (%) | 实粒数 (粒/穗) | 总粒数 (粒/穗) | 结实率 (%) | 千粒重 (g) | 理论产量 (万/hm2) | 实际产量 (万/hm2) |
Aa | 337.50 | 213.30 | 63.20 | 137 | 176 | 77.84 | 24.3 | 7100.97 | 7400.06 |
Ab | 495.00 | 249.23 | 50.35 | 133 | 168 | 79.17 | 24.0 | 7955.42 | 7623.33 |
Ba | 357.75 | 241.84 | 67.60 | 160 | 190 | 84.21 | 26.5 | 10254.02 | 9450.15 |
Bb | 506.55 | 255.55 | 50.45 | 134 | 178 | 75.28 | 26.3 | 9006.09 | 8565.98 |
Ca | 327.38 | 222.36 | 67.92 | 139 | 170 | 81.76 | 28.6 | 8839.70 | 8744.56 |
Cb | 478.50 | 246.43 | 51.50 | 130 | 170 | 76.47 | 28.4 | 9098.20 | 9279.77 |
从表7、8中可以看出:Ⅱ优6号、中浙优1号、新两优6号各品种不同密度间的生育进程相同(表7),说明: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密度对生育进程没有影响。在这三个品种中,中浙优1号的生育期最长,全生育期为125d,这说明中浙优1号有机物充足,能够满足穗粒发育,而且,在单位面积一致的情况下,它有最多的苗数、最高的有效穗、最高的实粒数,因此,它的产量是最高的。Ⅱ优6号全生育期最短,播种至齐穗的天数也较短,而且其千粒重偏低,因此产量偏低;相对而言,新两优6号的生育期中等,虽然它的千粒重最高,但由于最高苗数偏低,有效穗中等,实粒数偏低,故产量排在第2位。
4 结论与讨论
三个品种在抛秧20-25d后均可达到预期的苗数。
密度间(11.25万穴/hm2和16.50万穴/hm2)分蘖力不受抛秧密度的影响,在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总苗数是由抛秧基本苗数决定的,因此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晒田要根据抛秧密度决定。
在广西范围内进行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应优先选用抛栽密度为11.25万穴/hm2的中浙优1号,次之是16.50万穴/hm2的中浙优1号,中浙优1号全生育期较长、有最高苗数、最高总粒数、最高结实率;考虑到广西各地区季节的差异,桂中、桂北地区季节比较紧张,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可采用全生育期较短的Ⅱ优6号,但要注意适当的增加抛秧密度。
参考文献
〔1〕张 展.中国超级杂交稻发展现状与趋势〔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6,(4):37-38.
〔2〕昂盛福,王学会,谢世秀,等.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体系试验研究初报〔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3):377-378,388.
〔3〕王学会.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5):810-811.
〔4〕何荫飞,简峰.不同品种和密度对超级杂交水稻强化栽培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3):19-20.
〔5〕昂盛福,王学会,谢世秀,熊忠炯,余斌. 超级杂交稻的引进示范与高产栽培技术总结〔J〕.杂交水稻,2002,17(5):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