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国立教育大学 15160
摘要:本文根据三路长拳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以分析三路长拳的动作结构为基点,将手臂变化复杂的动作进行提炼。归类为:交叉划弧练习;左右双摆掌练习;左右仆步抡拍。并依据运动生理学及运动心理学原理进行实验性尝试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完成情况及技评成绩上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从而说明,这一尝试性教学对于学生学习掌握动作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并从总体上提高了教学质量,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今后的武术教学提供了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资料
关键词:武术;三路长拳;教法;
一、前言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一项宝贵的文化遺产,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关注。依据国家对武术发展的三个面向(即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学校),学校武术将不置可否地成为武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体现了国家对发展学校武术的重视,也向广大武术教师们提出了要求,那就是推广普及武术,教好武术。
目前,在我国的许多中小学中均开设了武术教学课,从各个学校武术教学的内容来看,基本上选用了国家编制的初级长拳第三路,三路长拳属于工架型拳术,其动作结构相对较为简单。但是,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使以前没学过或很少学过武术的学生们掌握这套动作,却并非易事。因此,探究三路长拳的教学方法并力求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成为广大武术教师引为重视的问题。本文则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在教法上进行改革尝试,以便能为今后的武术教学提供具有定参考价值的资料。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伦小学五年级中随机抽取四个班级共114人。
通过调查询问,了解到这些学生均无武术经历。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运用学校网络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络平台来查询和检索期刊收集武术教学、武术教学改革、体育教学论、教学法等方面的论文资料,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动态,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数理统计法
对实验中所得到的数据处理结果在“奔4”计算机系统上,使用spss14.0应用软件完成数据分析。
3.实验法
将114名学生分为两组,随机确定一个为实验班级,另一个为对照班级,实验班级59人,对照班级55人。两组之间都采用一般教学法和教学顺序外,实验组每堂课进行8-10分钟的手臂划弧、摆动、抢拍练习。
三、实验的确定及实验内容和分类
(一)实验的确定
根据三路长拳教学中的体会,学生在练习动作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上下肢不协调,方法不清,混淆动行且动作不连贯究其原因,学生则反映出三路长拳中手臂变化太多。的确,看似简单的三路长拳对于那些初学者来说依然显得复杂多变。通过解剖三路长拳的动作结构,可以看出,在三路长拳的三十六个动作中,与手臂划弧有关的动作就有十九个。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使学生掌握这些手臂变化较多的动作,则难免会出现上述现象。因此,笔者便将手臂变化复杂的动作提炼归类,并进行实验性尝试教学。
(二)实验内容及分类
1.交叉划弧练习
左掌掌心向下,右掌掌心向上,左臂在右臂上,两掌在体前反复划弧。主要针对三路长拳中的“虚步亮掌”、“仆步亮掌”等动作(图一)。
2.左右双摆掌练习
两臂伸直,立掌,掌心向外。左摆掌时,两臂从右侧平举位置向上向左划弧至左侧平举。右摆掌时则沿原路返回。主要针对三路长拳中的“大跃步前穿”、“换跳步弓步冲拳”、“弓步顶肘”等动作(图二)。
3.左右仆步抡拍
两臂侧平举,学心向下。左仆步抡拍时,左臂先绕环一周,带动右臂成立圆转至左仆步拍地,右仆步抡拍则顺序相反。主要针对三路长拳中的“提膝穿掌”、“转身踢腿马步盘肘”、“歇步抡砸拳”、“转身左拍脚”、“右拍脚”等动作(图三)。
注:图中实线为左掌运行路线,虚线为右掌运行路线
四、实验教学的理论依据
武术教学的任务就是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将武术动作传授于学生。而讲解示范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动作。学生学习武术动作的过程,也是掌握一种运动技能的过程。作为一种运动技能的武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同样也遵循着形成运动技能的规律。依据运动生理学说的角度来讲,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单一到复杂的建立过程。这一过程包含学生只能获得对武术运动的一种感性认识,而对武术动作的内在规律并不完全理解的泛化过程,在泛化过程中,学生时常会表现出动僵硬,不协调,不合理,不该收缩的肌肉收缩,出现多余的动作,而且做动作很费力,如何克服这一现象,使学生能尽早地理解并掌握动作,则要求老师要及时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学生掌握动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纠正。而将某些难度动作提炼出来进行预先教学并反复练习,则是充分利用了运动技能的迁移原理。有资料表明,如果两种运动技能在刺激和反应方面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对人的能力和心理特点有共同的反应,那就是指动作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表象在体育心理学中称为运动技能的迁移。它之所以能对新技能的形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是因为当人们学习与原有技术动作或与生活中基本动作较接近的动作时,大脑皮质内原已形成的运动条件反射中的基本环节,即可作为新的运动动力定型的基础,只需补充一定附属环节的运动条件反射,新的运动动力定型即可形成。
五、结果与分析
(一)对学生完成情况的分析表
1.学生完成情况统计表
组别 | 人数 | 完成 | 率(%) | P值 |
对照组 | 55 | 32 | 58.18% | p﹤0.001 |
实验组 | 59 | 53 | 89.83% |
学生在学期结束考核的过程中,能独立完成动作,且动作路线方向及演练方法均正确。这种情况则确认为完成。而学生须在教师提示或在其它人的帮助下才能演练套路,且在演练的过程中对套路路线、动作方向及方法等还不够清楚,则视为不能完成。从表1可以看出,在学期结束考核的过程中,对照组里能够独立完成动作且动作路线正确的占58.18%,而实验组里则有89.83%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动作。通过统计学检验,两者之间差异非常显著(P<0.001)。这说明,经过反复练习手臂动作的实验组学生,大多数人能辨别和理解套路中复杂多变的武术动作,并能较快地领会和掌握套路。而对照组则要差的多。
(二)对学生技评情况的分析
表2学生技评均值表
组别 | 人数 | 分值范围 | X±S | P值 |
对照组 | 55 | 45~96 | 77.51±10.810 | p﹤0.0051 |
实验组 | 59 | 65~94 | 83.82±11.992 |
学生技评成绩主要是依据学生在考核的过程中临场所发挥的水平来评定。其中包括套路的熟练程度、动作规格、劲力协调、精神等。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技术评定上的均值分别为83.82,77.51。通过T检验,两组之间差异非常显著(P<0.005)。这说明,经过反复地手臂练习,不仅对学生掌握武术动作有促进作用,而且对于演练套路所必须的几个方面都有益处。从整体上看,实验组要大大高于对照组,但在对照组里也不乏有接受能力强、协调性好、演练较为突出的学生。
通过上术结果,可以认为,新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掌握动作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因为经过反复地手练习后,学生已初步形成了手变化的动力定型。在学习与之较相似或局部相的动作时,教师运用口令提示,并指出异同所在,学生便会很快领会和掌握新的技术动作。从而达到了运动技能迁移的目的。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结论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否恰当,对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科学地研究解决教法问题,是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本文便是从这一观点出发,做了一点尝试,并确确实实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本文探究的仅仅是教学中的一个方面,还有许许多多的教法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在此,希望广大同仁们提出宝贵意见,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努力。
七、参考文献
[1]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1月.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12月.
[3]雷旭.三路长拳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教文江期刊,2006.(08).
[4]向启文. 三路长拳特点及教法研究[J],搏击·(武术科文)期刊,2006.(07).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