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总承包方风险识别与应对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0
/ 2

市政工程总承包方风险识别与应对措施

王春清

450327199005242430 

摘要: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虽然新时代的到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机会,但同时也需要面临严峻的挑战与风险,如施工投标阶段的风险管理。近些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波及到建筑施工领域,从供给侧角度分析,工程建设或多或少会受到信誉、政策及前期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PPP模式;风险识别;市政工程;总承包方

引言

PPP,即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政府政策大力支持这种模式,加上私营部门相对充足的资本优势,保证了项目建设的效率和正常运行,解决了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资金不足、项目经验不足的问题。在我国,PPP模式由于起步较晚,仍处于发展初期。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地方政府收入下降,但公共设施建设却日益增多,PPP模式工程项目需求巨大。其中,关于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项目(EOD项目)采用PPP模式可以为政府提供有效的帮助。由此来看,改善和提升PPP模式下EOD项目工程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1PPP模式的本质特征

PPP模式的本质是将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资源进行整合的一种模式,为了达成各自的目的,公私双方可以通过协议达成合作关系,从而实现合理的风险分担和利益的合理分配。在某种程度上,PPP模式中的公私关系与传统意义上公私双方之间的关系完全不同,PPP模式中的公私双方更多的是对等、公平、兼容的关系。最明显的转变是在PPP模式下,公共部门的角色为监督机构,主要原因是公共部门可以制定相关规则,促使私营部门提供人们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对于私营部门而言,其角色更多的是管理者,因为私营部门拥有充足的资金储备及相当好的管理能力,往往在项目建设进行时起主导地位。虽然双方侧重点不同,但目标都是提高公共产品服务的供给效率,确保项目顺利开展进行。

2PPP模式下市政工程总承包方的风险识别

重点对初选的风险因素进行再次识别,即基于多项相关工程实例从中概括总结出影响最低和出现概率最低的几项,最后再根据风险的多层次性,对整体风险进行逐层分解,以实现对风险因素的完全识别和分析,给应对措施制定奠定基础。采用AHP分析法,对构成Y项目总承包方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权重分析,其分析流程为:依靠风险层次模型,引入专家打分系统,利用特定的风险层级标度尺,对同层次风险因素的比重进行对比,进而构建风险因素判断矩阵A,再对该矩阵的特征值Aw=λmaxw进行计算,得出特征向量(w)之后,就可以按照重要性,对同风险层次的各种因素进行权重排序,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思维一致性检测。将各种风险因素代入风险层次评估模型,得到二级指标Fi的权重为ai(i=1,2,3,4,5,6),该模型中的权重矩阵为A=(a1,a2,……,an),该矩阵中的所有项均满足ai≥0这一约束条件,∑i=16ai=1。三级指标体系中,Fij的权重aij(i=1,2,3,4,6;j=1,2,…,ni),并且满足aij≥0,以及∑j=1niaij=1该项目中,邀请相关领域的10位专家,针对PPP模式下,Y项目总承包方各层级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在通过了一致性检验之后,得到了各层次风险因素权重数据。

3PPP模式下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3.1PPP模式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机制缺失

PPP模式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但一直都没有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目前有关法律法规大多数为各部委、各级政府及各行业领域颁布的规范性建议和管理办法,并且,PPP方式下一些政府机构和民间资本的合作模式仍沿用老旧的政企管理模式,不能融入新时期灵便的政企关系中。而PPP作为一类较新的资本合作方式,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制约下执行。因而,应尽早颁布与PPP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新政,在本质上确保PPP方式发展壮大。此外,PPP方式下的管理模式必须由政府机构和民间资本一同商议确认,在多方面调查研究后,彼此应就项目实施的区域环境、必要条件和总体目标等进行协商并达成一致,依据形成的统一性需求改进和健全管理模式,才可以确保工程项目的实施能够得到相应的制约。

3.2PPP模式下管理者角色定位不明确,管理不规范

PPP模式下的工程建设项目是由政府部门和民间资本一起参加的,在现实的管理环节中,主要的管理决策者、各环节的管理责任人及管理范畴和管理权限等较难有清晰的划分,导致工程建设项目在推进环节中各自岗位认知模糊不清,监管易出现错乱。针对这类状况,必须要由政府部门和民间资本对工程项目开展全方位仔细的调研和论述,剖析项目实施环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确定各种情况的责任主体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确保各自的管理作用以及职责的对接。

4PPP模式下市政工程总承包方的风险应对措施

4.1建设风险应对措施

(1)施工类①实现标准化工作与管理,制定标准化指导书,以满足设计要求的质量标准。②建立质量责任制和奖惩机制,明确所有管理方、领导和工人的职责。同时加强对分包单位的监管,要求其制定有效的质保措施并严格执行。③应用成熟的施工技术,确保技术和施工方案都是经过专家认证的,以从源头上实现技术风险控制。(2)采购类①应尽可能与资质佳、规模大、管理严格的供应商进行合作,同时严格检验进场材料与配件,实现风险规避。②作业过程中组织开展抽检工作,以确保不会出现材料问题引起的质量风险。③在和供应商之间签订合作合同时,应将材料到场时间、费用波动等问题进行明确,一旦出现对自身不利的情况,则可以应用合同条款予以索赔,降低风险。(3)工期滞后类①保证工期确定的合理性。②选择信用好、能力强的分包商,重点对分包商的资金状况、信用程度以及业绩情况进行审查。③与建设方之间签订合作协议,约定由建设方不能及时提供施工所需条件或设计方不能及时提供完整图纸引起的损失由其自行承担,实现风险转移。

4.2重视政府机构和民间资本相互间的角色转换

PPP模式下的工程建设项目主要是由政府机构和民间资本协同合作达到的,在这个操作过程当中,政府机构和民间资本相互间既存在着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也存在着政府机构约束民间资本的关系,为了更好地确保PPP模式工程建设项目的常规实施和工作效能的提高,政府机构和民间资本相互间的关系及作用应按照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需要展开便捷、有效的转换,最大限度地使工程建设项目的主动权和协助权始终保持在相应均衡、可靠的情况,进而确保工程建设项目的合理实施,并达到工程建筑项目管理品质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4.3完善具体可操作的PPP投融资管理法规

PPP模式是一种合同化的项目投资、融资和管理方式,其有效运行需要一套完整的规章和政策依据。PPP投融资管理法应在保护政府权力的同时增加投资者资本投资的授信并降低PPP项目的风险和成本。因此,PPP项目管理条例的颁布是十分必要的。PPP项目管理规定基本框架应包括:PPP模式的适用范围、设立程序、招标和评估程序、特许经营协议、风险分担、权利与义务、监督管理、争议解决方式及具体操作与明确规定。

结束语

PPP模式的应用能促进社会资本和政府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两者共赢。但在实际落实中,风险识别和应对则直接关系着各方利益的平衡分配,更关系着项目成败。因此,对于工程总承包方来说,必须对项目风险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给预期收益实现带来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洁.XBY发电厂EPC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

[2]李芙慈.CC化工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应用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

[3]陈玉晓.基于风险理论的承包方案索赔管理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

[4]刘洋.A公司资源再生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东北大学,2012.

[5]杨为民.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承包方的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