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建筑设计要点及创新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2
/ 2

中小学教育建筑设计要点及创新初探

李泉权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40

摘要:近些年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在探索全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也对教学空间布局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以解决目前中小学建设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建筑师在教学模式不断创新的形式下,以不同的设计手法诠释与表达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中小学的校园。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a's education reform has been deepening,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a new teaching model, but also the teaching space layout of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in order to solve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is article mainly explores the architect in the form of continuous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 with different design techniques to interpret and express the needs of the new era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campuses.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空间;交通组织;文化内涵

Keywords: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campus space;traffic organization;cultural connotations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尤其是人口结构、生育政策、教育政策等的变化促使社会对基础教育更加的关注,国家近两年不断出台新的教育政策,可见国家对于教育改革下定了决心,伴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也推动着基础教育建筑的不断寻求突破与创新。

1 中小学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建设标准较低

上海市中小学建设需求仍在参照上海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DG/TJ08-12-2004,这一标准距今已有十余年之久,目前相关部门对建设规模需求的认定仍参照此标准执行,十几年来中国发展速度如此迅猛,这一标准目前已无法满足学校教学的需求,更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下的教学模式与理念,建设标准的滞后限制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功能的实现。

1.2建筑布局缺乏创新

中小学教育建筑布局受限于日照、教学模式、周边环境因素、政府投资控制等方面的影响,往往离不开回字形布局、鱼骨状布局、L型布局等布局形式,虽然近些年有了基于传统布局基础上衍生出的较为创新的布局形式,但绝大部分已建成的学校中仍采用传统布局形式,学校布局与我国教育模式息息相关,因此伴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中小学建筑布局形式也需要有所创新。

1.3交通组织对市政交通的影响

中小学的交通组织对市政交通有着较大的影响,周一至周五早晚学生上学与放学两个时间段,学校出门前市政道路拥堵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虽然上海市在这两个时间段均布置了交警对交通进行疏导,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交通的拥堵也导致了不少学生的安全事故。

1.4学校建设文化与内涵的缺失

中国的中小学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建筑提供的文化及内涵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学习有着一定的熏陶作用。由于现在信息网络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育建筑无论从建筑布局、立面造型以及设计理念都出现了高度一致的现象,一个好的设计出现,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相似作品的出现,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忽略了创意与建筑本身的内涵,更多的是将一个或者多个作品拼凑成一个“全新”的作品,借鉴其他作品形式及布局的同时,却忽略了建筑本身所应有的文化内涵,这也导致很多中小学建筑的布局及造型缺乏创新,学校建筑缺乏其独有的底蕴、内涵以及特征。

2 中小学建筑设计要点与创新

2.1建筑空间的打造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教育的开放意味着唤醒着更多的空间的开放,创新布局应在功能、日照、流线等基本使用需求及教学功能布局的基础上,通过开放空间的渗透将学校内功能串联起来,创造出充满活力的开放流线以及通透的视线,并重视局部景观及功能的打造,通过局部空间功能及表现力的打造,创造出自主探索与活跃,又具有整体性的创造性布局。

传统的学校公共空间局限于底层庭院、各层走廊及运动空间,这种空间布局导致了学生行为的标准化,活动的单调性,社交技能的缺失,不利于学生的自由发展。立体化的公共空间有效的将各层公共平台、地下空间、架空空间、屋顶平台串联起来,形成不同层次的公共空间,为学生提供了立体化、多样的活动空间。各个公共空间与教学空间紧密联系,满足教学创新功能多样化的需求,师生可以在这里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立体化的公共空间使得教室与活动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学生的活动场所大大增加,且底层架空空间在天气恶劣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一个活动空间。

2.2灵活的功能性

我国现代教育中均是以老师作为主导,这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向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学习转变。为使校园空间可以满足不同教学需求,建筑功能需更加灵活、并且多元化与复合化,打破整齐划一的以讲台为中心的教室,将教室内部空间重组满足互动学习的需求。将交通空间功能进行拓展,交通空间目前更多的作为疏散使用,但结合交通空间可以做出更多的拓展的空间,让学生可以在这里驻留讨论与嬉戏,扩展空间也可以组织各种类型的开放教学。体育馆、礼堂等大体量公共空间,由于这类空间是学校必不可少但使用率又并不是很高的空间,设计之初采用灵活可拆卸的设施,保证功能的复合使用。

2.3交通组织的梳理

2.3.1统筹设置学校出入口,共享地下空间

出入口的设置需与周边地块统筹考虑,尤其周边为商业、住宅等车流量比较大的地块,出入口设置尽量避开与住宅等主要车行出入口开在同一条道路上,并且一般不应当位于主干道及车流量大于300辆/小时的公路上。

学校交通组织主要分为学生接送、教职工上下班、后勤三部分,其中后勤车辆由于每天相对固定,对市政交通影响较小,学生接送是造成道路拥堵的主要原因,设计之初在考虑接送流线时,可从规划层面着手将紧邻学校的城市公园、社区服务中心、公共通道等统筹考虑,在设计之初,结合自身设计留出广场空间,为学生家属提供等候空间与接送空间,学校出入口结合外部预留的广场、公共通道等空间统筹设置,缓解市政交通拥堵压力。

如果学校相邻地块为社区服务中心等政府投资类项目,可统筹考虑地下空间,早晚接送借用周围地块地下室空间,如条件允许可通过连通道或共建地下室,通过分开管理解决学生安全问题,这样可以有效解决接送学生停车问题。

2.3.2建立地下接送系统

中小学建筑交通需求在时间与空间上都相对集中,接送时间与城市早晚高峰重合,目前大部分学校早晚高峰依靠道路临时停车及交警管制,但仍然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可以通过构建“地下接送系统”,在地下空间为接送车辆提供一个缓冲区域,同时在“地下接送系统”中,建立接送区通过闸机将人与车辆分离开,实现了人车分流保证学生的安全。但建立地下接送系统,会造成建设成本的增加,以一个30班的小学为例,经过交评单位测算地下空间临停车位要达到129辆才能满足30个班错时接送的问题,这还不包含教职工固定停车位,因此建立地下接送系统,停车位数量必须满足接送需求,这样势必会增加建设的成本。

2.4学校建筑应突出个性,展现独有的文化内涵

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思考建筑的教育功能需求,还要将建筑转换为文化的载体,考虑到建筑的空间承载的文化价值,通过建筑展现出学校的文化氛围,每一座学校都应有其独有的文化特征,通过每日的熏陶,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的符号,基于目前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及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小学建筑应重视个体文化,且加强了文化的包容与融合。设计应将学校的文化元素至始至终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中,从而展示文化魅力。

除了文化内涵,还应尊重地域的特色,地域文化往往决定了建筑的风格与属性,在不同文化与不同地区,建筑物应与周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融合,展现当地的人文特点的建筑风格,采用当地的一些材料与工艺,将其融入到设计中,使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2.5智慧校园的应用

随着我国云技术、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等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智慧校园已经成为其核心的组成部分,智慧校园是以教育智慧化、技术智慧化、管理智慧化以及服务智慧化为特征的教学发展的新模式。智慧校园使中小学教学管理将更加智能化、人性化,教学模式也由原来的教师的教学模式走向重构教学模式,教学形态也从传统单一教学走向复合教学模式,通过大数据、只能技术进一步促使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除了创新的教学模式以外,也为学校提供智能化的校园,例如智能晨检系统、智能监控系统、智能空间系统、以及提供一个智能化的分析平台。

结语:当前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速度是我们不可预测的,教育的发展也跟着社会发展在不断探索与发展,中小学建筑设计需要打破传统设计的局限性,总体布局随着教学模式的变化进行调整,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提升建筑独有的内涵,并寻求与周围城市环境的融合,自始自终开放设计思路,不断创新,使新时代的校园空间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李连金.中小学学校建筑设计初探[J].居 舍,2021(12),89-91.

[2]李 夺.学校建筑设计的特点及创新探讨[J].建筑技术开发,2021(2),37-38.

[3]薛思雯.基于传统中小学功能布局形式的校园开放性设计策略研究[C].2021年工业建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21,41-43.

[4]周春贤.体验式学校建筑设计特点及创新研究[J].建筑标准化,2019.14.017,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