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梧县农业机械学校 广西梧州市543100
摘要:茶叶是对身体和心灵有益的饮品之一。自古以来,茶叶的生产和加工一直是中国关键的产业之一。山地被认为有利于茶叶的发展。但是,山区的很多采茶人利用传统的生产技术,不满足现代生产的需要,因此山区采茶人很难增加收入。因此,促进茶叶生产的机械化开发是非常重要的。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深入分析山区特色产业茶叶机械化发展策略,希望可以给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推动我国山区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山区;特色产业;茶叶机械化
1山区特色产业茶叶机械化发展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制茶工作效率
山区制茶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助于茶的生产效率化。茶在中国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以前主要是手工制作的。在茶的制法中,有对茶道各种各样的工序的专门的技术和方法。因此,茶的品质与茶的制作和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动生产模式。机械化采茶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量,节约生产成本,而且可以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从采茶技术的发展来看,机械化采茶是今后采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向一体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工厂生产通常采用机械化生产,因此它的生产工序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说是及其简单的,同时它的生产效率也非常高。茶叶机械化生产不仅可以代替手工劳动,还可以提高茶叶生产的工作效率,同时生产更多的茶叶,从而促进我国茶业的发展。
1.2有利于茶叶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山区机械化茶生产的发展,有利于茶产业的革新和发展。有很多种类的茶,不同的茶的栽培,味道,外观都不一样。如果茶叶企业想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他们就必须在逐渐发展中形成他们自己的品牌效应。不同的产地,不同的气候,茶树怎么种,用什么苗,怎么管理,怎么粗加工,不同的茶怎么拼配,用什么工艺,都是很讲究的。在茶叶生产过程中,用于茶叶生产和生产的机器设备的应用,可以逐步实现茶叶的大规模、集约生产,促进茶业的发展。这不仅有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促进茶企业的品牌效应和茶业的发展。
1.3有利于提高茶叶产业的品质效益
山区机械化茶生产的发展对于提高茶产业的质量和效率是一定的。随着机械化生产水平的逐步改善,制法的各种工序也在随之改变。与传统的制法相比,机械化的制茶工序不仅能使茶的外观更加好看规范化,还可以通过提高获得更多经济利益所需的茶的品质来提高茶的销售价格。茶的机械化生产工序比手动生产标准化,茶的含水量比手动茶低,可以长期储藏,提高茶的质量和收益。
1.4有利于优化提升茶叶产业
山区机械化茶生产的发展有助于茶产业的优化和高度集中化。传统茶叶的制造技术水平受到限制,仅在市场上流通的茶叶产品的单一展示。在现代机械化的生产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简单的工序生产茶制品,还可以对茶进行更深的处理,以促进茶制品的多样发展。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量和品质,促进茶叶的流转和销售,将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机械与农业相结合,迅速攻克机械化采茶、耕作等设备和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是当前茶叶机械研究与发展的当务之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现了茶的更多应用价值。除了饮品之外,茶也有特定的医学价值。茶叶机械化生产不仅可以促进茶叶产业的优化和发展,还可以间接促进制药产业的发展。
2山区茶叶机械化发展现状和常见问题
2.1精加工技术水平不高
通常来说,山地地区的经济水平比平原和丘陵地区的经济水平要低一点,地方政府资金不足。因此,政府没有强大的投资力量,积极提高地区产业发展水平,也影响了山区茶叶的精细处理水平。传统的处理技术不仅影响生产效率,而且减少了茶资源的利用。在生产茶的时候不能完全使用茶叶,很难发挥制作技术的有利作用。同时,利用传统的制法完成茶的生产和加工的山区地带也很多。在某种程度上,由于机械加工的茶的品质高,每千克单位价格高,但是限制了山区的茶的生产和加工,从社会开发、生产效率、人力费用的方面形成大规模产业。
2.2缺乏足够的配套设备和基础设施
第一,地形的特征是地形有很大的变动,同时,茶园的设计团队和建设团队在规划茶园时没有考虑机械设备,因此对茶园内的机器不能提供有效的运行位置,在茶园内无法发挥其机械设备的作用。第二,山区地带的小型处理装置和不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常见的。也有购买了机械设备的单位,但是由于机械化的方向上不利于山区茶叶生产的发展的适应性等问题,这些装置的功能作用无法有效发挥。最后,地方政府对茶经济的补贴是有限的。许多山茶企业个体经营家庭和相关生产单位不能享受农机购置补贴,私体家庭和单位不热衷于购买机器来采茶和制茶。
2.3多沿用老旧机械,农机具结构不合理
现在,在山区的茶业农户中,已经认识到机械化生产将成为今后茶叶生产的必然趋势,并切实感受到成品茶的经济价值。另外,政府部门在向食品领域的管理机构添加茶叶后,工业市场提出了茶叶生产和加工的新要求。首先,许多山区至今仍使用传统的旧机器,大部分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动生产,自动化水平不高。其次,在山区,茶叶生产和加工单位一般缺乏良好的标准化,杂项条件混杂。因此,最终产品的质量很难满足市场标准。最后,山区典型的茶叶加工单位不能扮演好的主角,也不能促进本地茶业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支援设备,在许多山区地带使用了广泛的设备,成形的设备数量不足,很难带动地区茶业的发展。
3促进山区茶叶机械化发展的措施
3.1加大对茶叶机械化生产的宣传和培训力度
为了积极发展山区特色茶机械化生产,需要从意识形态、文化知识、技术信息的角度,加强茶叶机械化生产的宣传和训练。山区是茶园、生长最适宜的地区,但中国山区大部分地区没有交通遍历和与外界有密切接触。受这种情况的影响,很多远山地区的居民不了解茶的机械化生产,茶的机械化生产知识储备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从地方自治区和相关部门开始。在质监部门和农业部门的指导下,茶农开始逐步实行标准化生产,企业也逐步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产品标准组织生产,严格产品出厂检验。这一需求已经通过互联网引起了企业和政府的关注,广西梧州市不少茶企已经开始研究标准化生产,政府也给予了相当多的政策支持。一方面,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组织相关的茶叶生产商参加茶叶机械化的宣传活动,推广茶叶机械化生产的知识和利益。另一方面,要加强为茶叶种植者开展机械化培训活动,据悉,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新增设了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以及茶艺与茶叶营销两个专业,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邀请当地大学和大学生合作,邀请专家来指导茶叶机械化种植,以加强茶叶机械化生产。
3.2优化山区茶叶机械的配置结构
优化山区茶业生产结构是促进山区茶叶机械化发展的重要策略。采茶的机械化不是短期的开发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逐步发展。优化采茶机械化生产方式的立体结构,不仅是茶业近代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茶业市场发展茶业的必要性。为了优化山区采茶机械的配置结构,计划地方自治区的采茶生产工程。在制定了茶叶生产、种植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后,为了促进本地茶业的种植和发展,应全面整合和优化地区资源分配。茶叶机械化生产需要很多资本投资。政府应充分考虑,在优化资源分配的同时,为了解决对茶机械化生产的担忧,应该采用投资当地企业和外国企业的优先政策。优化茶叶行业的配置结构时,政府要充分听取当地民居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更好地分配资源,促进茶叶机械化发展。
3.3完善山区购置茶机的补贴政策
为了促进山区茶叶机械化的发展,有必要改善山区购买的补贴政策。山区地带是中国茶园的主要地区,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国大部分山区经济条件相对比较落后。还很难开发茶的机械化。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个面对的是购买采茶机器。通过改善山区采茶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可以帮助地方采茶机械生产企业,企业可以更容易地进行机械化采茶生产活动。茶叶机械化生产的目的是实现茶业规模和集约化,茶业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茶叶的生产性和现代生产技术。购买茶机是茶业机械化生产的准备,是实现茶业规模和强化的前提,应特别关注。
3.4加强对茶叶机械产品的市场监管力度
加强对茶机械产品的市场监督,从对茶机械产品市场反应的展望出发,这项措施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对茶机产品的管制作用。政府必须完善从生产到销售、使用、维护相关茶机产品的监督体系。对负责茶叶机械产品制造的企业,按规则进行生产,使企业的生产活动标准化。有关部门要督促市场管理部门建立规范的市场管理制度,文明经营。同时,应建立完善的产品审核放行管理制度文件,严格把关产品质量。在监督茶叶机械产品的过程中,政府应严格取缔假冒和粗糙的产品,规范茶机械产品的市场秩序,协助相关部门确保茶机械产品市场的正常循环,保护茶的生产者和茶机械产品生产企业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并推动山区茶机械化发展。
3.5统一山区茶叶机械化的使用标准
在机械化使用的过程中,机器的使用应当根据机器的使用条件和规范来执行。在山区茶叶机械化过程中,根据机械制茶的使用条件、规格,对制茶、加工、包装、搬运的标准进行实施,确保茶叶生产机械化的有效性,最大化经济利益。此外,在使用茶叶机械时,从生产安全的角度出发,必须开始确保茶叶机械化的效率和安全性。
结语
综上所述,茶机械化在促进中国山区茶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推进我国茶产业机械化发展,优化机械结构,完善补贴政策,加强市场监督,不仅增加了茶叶市场的需求,而且提高了山区茶叶产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苗华英,熊飞.秦巴山区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难点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S2):430-433.
[2]易恒.GPS技术在矿山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J].冶金与材料,2021,41(04):69-70+130.
[3]兰舜涯.边坡雷达在露天矿山高陡边坡监测预警中的重要性[J].中国金属通报,2021(05):188-189.
[4]鲁成伟.微变雷达监测在露天矿山边坡监测的应用[J].冶金与材料,2020,40(02):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