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名士小学 250031
摘要:好的课堂,应该像舒服的聊天,围炉夜话的那种。师生之间毫无防备之心,老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平易近人;没有强行灌输,只有平等协商;学生丝毫没有恐惧,安全感很强,不担心说错话被训斥,总能自然而然地表达出内心的想法。这样阳光课堂是许多老师追求的教学目标,更是学生所盼望,家长们所奢求的,对于初涉学生生涯的低年级孩子的心理滋养和健康发展尤其重要。
关键词: 课堂 存在感 价值观 积极沟通 阳光心理
社会上有新的需要,就当添加新的功课去适应他,指导他。现在社会问题很纷乱,社会学应当增加了。又因为科学的发达,各种学问,注重分析。所以虚泛的、理论的心理学不够用,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一定要增加了。仅讲些教育史、教育哲学也不够了,教授法、管理法……一类的实际学问,也需要重新研究了。总之,社会的新需要没一定,增加的新功课也当随之而已。(1) 以上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十年以前说过的话。的确,不管是社会产出还是时代造就,我们这一代的孩子的确需要特别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了,这也是我们教育界目前在前行中不断探索的课题。
在现代快节奏和流行化的氛围中,大多孩子的好胜心、敏感度以及存在感要求非常强。有数据统计显示,那些经常被教师鼓励和关注的孩子和被教师无意忽略的孩子的自信心完全不一样。特别是课堂上,经常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孩子更自信,更爱学习,更有创造力。
一、营造阳光课堂,让孩子找到存在感
据报道,在某市一个比较边缘的县区,曾经有位二年级的家长爆料,有一天她的孩子放学回家后,一进门就兴高采烈地对爸爸妈妈说:“我今天太高兴了。”爸妈问他为什么,他说:“今天班主任老师叫我帮她扔了一团纸屑,数学老师进门时让我帮她关了个门。”孩子的言语中充满了自豪。父母见状苦笑不得,但还是鼓励孩子要好好表现,期待被老师叫到的机会更多。类似这样的情况,只能说明孩子在班级的存在感成为了一种奢求。教育无法做到绝对的公平,但课堂上我们教师能应该从以下基本两点入手。
首先,给孩子一个站起来表现的机会。常规下,课堂上,老师提问一般性的问题,总是排火车的形式,从前往后挨个让学生站起来回答,这样孩子都有站起来的机会。对于难度大一点的问题,举手回答。对于不敢或者不愿意举手的学生,除了学校根据小孩子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制定的一系列加分制度等比较人性化的教育激励机制以外,老师常常补救短板似的耐心地鼓励孩子勇敢站起来表现自己,也能很大程度地促进孩子表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不辜负孩子的每一份信赖。小学阶段的孩子对老师的依赖性和效仿性很大。在孩子眼里,老师是神圣的、高高在上的,他们对老师有敬畏、崇拜,还有一种无条件的听从,这种听从很多时候胜过父母的言语。课堂上我们让孩子在跟老师的互动中找到存在感和安全感,并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和价值,让他们在释放天性中愉悦地表达自己。比如,老师可以给每个孩子安排个小差事,除了基本的班长、学习委员、卫生委员等职务,比如还有组长、文明岗、收假条员、考勤员、领读员、疫情期间的检测体温员等等,大大小小的事情,只要学生自己不懈怠,愿意去做,大部分学生都会有事情可做,并且井然有序。这样一来,老师既能腾出了时间来做别的事,又锻炼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二、营造阳光课堂,拉起躲在教室的角落里“透明”孩子
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统计,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就是说10个孩子中就有2.5个有抑郁症状!这不是一个乐观的数字。社会各机构在不断探寻原因,教师也在班级的教育工作中努力争取。
第一、爱心关注,耐心引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在课堂上如果只是教授知识,那也就真正失去了老师的使命。在双减政策以后,老师真正用在教学上的时间却少了。但是我们仍然要努力去发现,发现有问题倾向的孩子,我们尽可能的以好朋友或者知心长辈的身份及时开解其心结,尽量营造一个充满阳光的课堂氛围,让孩子的心灵感受其中。
第二、班级事务,尽可能地由教师带领孩子一起完成。比如,检查古诗背诵,老师不需要找几位家长去课堂帮忙。比如,举办联欢晚会,如果不能让每位家长到位参加,那就不要请几位家长进班里来帮忙。否则会引起家长的误解,谁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一个自己不了解,甚至各方面不如自己的家长来监视自己的孩子?中午配餐的时间,如果老师找一个平时闲着没事的家长代看,必然这个家长的孩子在其他同学面前就很有优越感。而这份奢侈,对于平时忙于工作的家长来说就不可能为老师代办。这样的状况如果是一种常态对很多孩子肯定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工作中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
三、营造阳光课堂,滋养孩子的阳光心态
美国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的影响。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主要使用说服教育,以尊重的态度用心沟通会让孩子感到心身愉悦。
第一,对犯错孩子的话,用心倾听,让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学之间闹矛盾,负责的老师从来不认为这是小事。他会把孩子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先让孩子一点一点地从事情的起因说起,等孩子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这个过程也是先平定孩子情绪的过程,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在陈述事情原委的同时也就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了。老师再做出相应的判断处理。这样无错方心情舒畅,过错方也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真诚道歉,也就不委屈,不输面子。如果沟通一次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等到第二次再沟通再交流,直到把原由理清楚。这样以来,孩子便知道了老师对于此类事情的认真态度,便不敢轻易再犯,同时增强了孩子的自律习惯。
第二、直面问题胜过言语攻击
据媒体报道,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县城,曾有一位班主任课上当堂抓住了一个不好好听课的小男孩,并且从男孩手里抢出了一个纸团,只见上面画着的是:男孩手里端着一把枪,枪口正对着这位班主任的脑袋。小男孩在人物下面标注着自己的名字和这位班主任的名字。这位老师把纸团夺过去以后就气急败坏地径直打电话告诉男孩的父母,让他们把孩子带回家并且好好教育一下自己的儿子。试问,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仇恨从哪里来呢?后来得知,因一个小小的误会,老师对家长有意见,就把怨气转移到孩子身上。老师经常在课上放大这位同学的缺点,令这个小孩常常感到无地自容。自上学以来,孩子回家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开心,我今天不开心”。放心地把孩子交到学校的父母,向老师反映过孩子的状态,但是老师置若罔闻,理由是学校交给的事情多,顾不上这些小事!
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即使能力有限,也无法跟学生同频,跟家长同频。但是若能反省自己的不足,静下来多注意一下学生,适时改变教学方法,在日后也会逐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箴言》[M].哈尔滨出版社,2011.8
[2]李玫瑾.《心理抚养》[M].上海三联。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