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临港经济区工业历史文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3
/ 4

黄埔临港经济区工业历史文化研究

杨荟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060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在城市更新和旧工业用地更新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的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广州尤其是黄埔港区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在新时代下将迎来崭新的高质量提升发展时期。本文以黄埔临港经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系统分析、归纳总结,挖掘黄埔临港经济区的工业历史文化,对工业企业及其历史资源进行调查分析,丰富地区特色,为港口区工业用地更新中进一步充分挖掘工业遗产的价值、营造城市特色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埔港;工业发展;历史文化

1、引言

在生态文明建设、新发展理念和助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特色与历史文化保护备受重视,作为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业遗产,也引起了社会团体和各行专家的广泛关注。工业遗产见证了城市工业文明的发展,承载了人类生活、工作方式的发展演变和老一辈产业工人的集体记忆,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黄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为数众多的文物古迹,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底蕴的“海丝文化”和近代革命历史文化。黄埔历史资源丰富但工业文化研究不足,本文重点研究该地区港口与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彰显黄埔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价值。

2、黄埔港的发展演变

黄埔临港经济区工业的形成和发展与黄埔港的发展演变息息相关。黄埔港历史悠久,是广州的外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被认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发展经历了从古代贸易港,到近代通商口岸,再到现代的世界著名大港几个阶段。

2.1扶胥港的形成与衰落

距今约70005000年前,广州溺谷湾形成,黄埔成为天然港湾。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扶胥地区已形成古兜村(今庙头村附近),广州船只从这里出洋启航。594年,隋文帝下诏在南海镇(即后来的扶胥镇,今庙头村)修建祠堂(南海神庙),标志着广州扶胥港对外贸易地位显著。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古兜村发展为镇,成为南海县县衙所在地。唐时,南海县县衙由南海镇迁人广州,南海镇改名为扶胥镇。唐、宋、元三朝期间,扶胥镇都是广州的重要外港。位于珠江出海口的扶胥港,经济腹地广阔,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进出广州商船的泊所和检査站[1]-[4]

明代以后,由于战争破坏,加上自然条件变化,海岸日浅,扶胥港逐渐失去了大型船舶停靠的作用,被琶洲新港代替[4]。兴旺近千年的扶胥镇,也由商业城镇重又变成农业村落。

2.2黄埔港的繁盛

明清之时,广州外港首次易址,从扶胥镇沿珠江西行,选择水域广阔的琵琶洲、黄埔洲(即今广州市海珠区黄埔村)沿岸建港,被称为黄埔港。1685年,海禁开放,清政府在全国设立了江、浙、闽、粤四处海关,标志着中国结束了一千年来的市舶管理制度,其对外贸易进入近代海关管理时期。粤海关在位于黄埔村南边的酱园码头(即现在海珠区的黄埔古港)设置黄埔挂号口和税馆。1757年,乾隆撤销其他海关,指定广州为全国唯一合法的对外贸易口岸,并规定凡是运载货物入关的外商船舶,不得随意沿江停泊,必须在黄埔港下锚。至此,黄埔港迅速发展,海关税收和贸易货值大幅增加,超过原四关的总值。据史料记载,从1758年到1837年,粤海关的贸易总额达到42.3亿两,80年间年均约5284万两,为四海关年均贸易额的3.6倍;同时,外国到黄埔的商船共计五千多艘,平均每年63[3][4]

2.3近现代黄埔港区的建设

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向上海转移,同时黄埔港口码头淤塞,严重影响海船停泊,黄埔港日渐衰落[5]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黄埔海关迁到琶洲下游的长洲岛北岸,即现大沙地。但长洲岛是江中孤岛,与陆上交通不便,且港口设施简陋,吃水深的船只不能直接停泊在岸边。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计划将黄埔建成南方大港。1926年,黄埔开埠计划委员会和黄埔商埠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成立,提出了“北帝沙、狗仔沙计划”、“鱼珠计划”、“新洲计划”、“沙路计划”、“大虎计划”等五个建港方案[3][6]1927年,决定采用“鱼珠计划”,在珠江前航线北岸的鱼珠一带建港,与长洲岛隔江相望。

建国后1953年,国家在码头西端上游430〜530米之间,投资兴建100米长的3000—5000吨级的中级杂货码头,并陆续扩建仓库、堆场和码头泊位。1981年,在洪圣沙岛建设洪圣沙转水码头。1990年止,黄埔老港区共有码头泊位27个,其中万吨级泊位10个,码头长度2858米,库场总面积31.1万平方米。1973年,国家开始在东江口西面的墩头基投资建设黄埔新港区。到1990年止,黄埔新港区共有万吨级泊位12个,码头长度2715米,库场面积37.6万平方米。

至今,黄埔老港有2858米长的码头岸线,16个生产用码头泊位,其中包括有10个万吨级泊位;港内有4个万吨级作业锚地。港区占地总面积99万平方米,现有仓库35座,仓库总面积10万平方米,堆场总面积为45.5万平方米。铁路装卸专用线长8798米。货物年吞吐能力达3000万吨以上,国际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100万标准箱。

图 1 黄埔港的空间变迁历程

3、黄埔临港经济区工业发展历程

建国前黄埔属番禺县管辖,在1951年划入广州市范围内。此后经过4次较大的行政区划变动,最后一次是2014年由萝岗区和原黄埔区合并成为新的广州市黄埔区。黄埔区的工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3.1古代至建国前:外贸大港

从古代到建国前,黄埔区逐步由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发展为远洋外贸大港、对外贸易中心和近代革命策源地。黄埔因港而生、依江而兴。鸦片战争之后,率先开始发展广州近代造船工业,开创了华南地区军工制造的先河。1924年,黄埔长洲岛建成了近代中国最著名的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成为了我国近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为中国革命做出重大贡献。

1845年,英国人约翰•柯拜在黄埔长洲岛开设“柯拜船坞”,引入西方的造船及机器的修造技术,标志着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开端[7]。在全盛时期,黄埔地区有修船厂4家,各式修船坞12座。1876年后,清朝设立广东机器局,统管广东的军事工业,其中包括黄埔地区的工业。1909年,清朝廷将广东黄埔船坞列为海军四大厂坞之一。1911年,黄埔地区已有修造船、建材、食品等厂(作坊)10余家。

民国初期,南岗的制糖、搾油成为本地区最大的食品加工业。“南岗片糖”驰名全省。由于帝国主义倾销洋货和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民族工业发展缓慢,加上当时的工厂、作坊规模小,设备简陋、工艺落后,生产力水平很低,入不敷出,使南岗的糖厂、榨油作坊纷纷停产或倒闭。停业后相继迁移到“南岗头”,改办为以烧制砖瓦为主的建材厂、作坊。此时,香港和广州等地大建洋楼,南岗烧制的砖瓦以其独有的品质被列为“上等砖”而畅销港、穗两地。从1911年到1938年抗战爆发期间的27年中,全地区新开办的砖瓦、食品加工、造船等厂社20余家,其中砖厂占15家,有砖窑21座,每年盈利约50万元。有运输船只100余艘,小火船2艘,成为黄埔的一大工业。1939年,日军占领了黄埔船坞,大量征收劳工,众多的厂社相继歇业,黄埔工业生产陷于瘫痪状态[8]

1945至1949年,黄埔地区的工业陆续复产或开办,但多数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加上通货膨胀和苛捐杂税等因素直接影响,处于凋敝亏损状态。

3.2解放初期至1979年:重工业基地

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前,黄埔区发展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是广州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新中国成立后,黄埔远离城市中心区,规划为广州的重工业基地。中央、省、市相继在黄埔区投资兴办和扩建各类企业,分设各行政事业单位有100个以上,其中包括当时华南地区最大型的石油化工联合企业之一的广州石油化工总厂、广东省大型火力发电厂黄埔发电厂、华南最大的修船基地文冲船厂、国家指定制造采油平台的定点厂之一的黄埔造船厂、中南地区最大的木材综合加工厂之一的广东省鱼珠木材厂等多家大型企业。这些企业促进了黄埔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并逐渐形成重化工业集群。自此,黄埔地区成为了当时广州市重要的化工、冶炼、造船等工业基地,是广州的经济支柱和产业重地。

1960年7月,黄埔第二次建区,设工业局及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兴办区属国营企业,先后办起了21家工厂。根据工业支援农业的方向,发展农械、化肥和农药方面成为工作重点,新建化肥和农畜药厂18家,改造了原有的化肥厂和农畜药厂的生产能力。“文化大革命”期间,黄埔地区的工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生产率不断下降。但大多数厂社职工坚持生产,全区的工业仍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到1973年止,全区有集体工业企业10余家。

1975年,全区有70余家小手工业、小农机修配厂和食品厂等企业,有800多名职工,工业总产值581.8万元。经过对集体企业的调整,生产规模扩大,质量提高,产值上升。1978年,全区工业总产值1118.2万元,比1975年增长2.3倍。

表1  1980年前驻黄埔区代表性工业情况表

企业名称

兴建时间(年)

年产值(万元)

年税利(万元)

广州石油化工总厂

1974

58105.63

23100

黄埔发电厂

1976

23829

黄埔造船厂

1914

2014

908.9

文冲船舶修造厂

1959

6108

1450

广东省鱼珠木材厂

1952

4274.72

1003

广州汽车制造厂

1953

3833

958

广州冶炼厂

1954

3376

242

广州立德粉厂

1965

2109

385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801 厂

1960

1100

176

珠江冶炼厂

1966

900

125

海运局波罗庙船厂

1968

688.6

169.6

广州市黄埔化工厂

1951

631.56

广州远洋航修站

1970

394

89

黄埔港务局

1937建港

14191.5

8300

广深铁路公司黄埔车 站

1939

6868

273

广东省火电安装公司

1952

1600

43

省基础公司桥梁分公 司

1970

112.4

中国对外贸易运输公 司广东省黄埔分公司

1953

1021

803.52

广州市黄埔阀门厂

1956

390.51

56.75

广州市黄埔水泥厂

1962

376.19

23

广东省物资储运公司 新港仓库

1979

155.3

46

黄埔客运站

1961

30

广州机床研究所

1958

50

黄埔冷冻厂

1958

400

广州碳素厂

1958

28

资料来源:根据《广州市黄埔区志》整理

3.3改革开放后至2000年:港口经济

改革开放之后,广州城市建设重点集中在越秀、荔湾等区,黄埔作为传统工业区,面临发展空间受限和产业转型的困境。而由于黄埔区距离中心城区较远,受中心城区的辐射较弱,成为广州的边缘地、远郊区和旧工业区。

这一阶段,黄埔港区承担了广州港八成以上的货运量,黄埔亦被定位为港口物流区。此时,黄埔的港口经济对区域贡献较大,因此提出发展港口新城区,将港口经济做得更大更强。第三产业随之产生,形成大沙地配套商圈和沿江服务业带。大沙地商圈配套住宿餐饮业、零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集群,沿江服务业带配套金融、翻译、报关、质检、物流配送等中介服务业集群。但当时发展动力不足,城市建设水平较低,呈现城村混杂、风格混乱不清的形象。

1981年开始,黄埔区集资兴办了广州微型轴承厂、长洲针织厂、南岗水泥厂等投资百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1982年,区在原秀丽农场建立工业发展基地,办工业企业5家;1985年,秀丽开发总公司成立,促进了黄埔区工业的发展。从1979年到1990年,区开办34家国营工业企业,25家“三资”企业,9家“内联”企业,形成以纺织服装工业为主,机械、日用品轻工业、印刷包装业、电器制造业独树一塑料、电子业后来居上的地区工业特色。1990年,黄埔区工业总产值33407万元,比1978年增加29倍,全区工业形成重工业、轻工业、手工业三大工业门类13个行业。

3.4 2000年后:振兴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广州加强了城市总体的战略规划布局。黄埔区位于广州“东进”战略的关键位置,是广州向东辐射的重要节点,被定位为广州东部新城区、广州的大型港口和物流基地以及广州重要的产业基地。“东进”战略推进了广州老城区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批传统产业从老城区迁移集聚到东部的黄埔和新塘一带,依托于黄埔区的港口优势,在东翼大组团建设成密集的产业发展带。

这一阶段,区政府引导建设了黄埔云埔高新技术开发区、双沙工业区、姬堂工业区等园区,并引进可口可乐、广州本田汽车、粤华发电、东风本田发动机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形成了以广州本田汽车公司和中石化广州分公司为代表的重工业集群、云埔开发区的电子和食品工业集群、沿珠江北岸的传统化工企业集群和码头区的船舶修造企业集群等。

2006年,广州正式提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城市发展战略。在“中调”战略的指导下,产业“东进”向服务“东进”转变,强调“打造先进产业集聚区与区域自主创新中心,建设黄埔临港商务区、萝岗中心区,承接中心城区部分生活服务职能,打造宜居宜业的东部山水新城”,原黄埔和原萝岗获得全面发展的新机遇。

2014年,新的广州市黄埔区成立,作为广州战略空间布局调整的关键地区,见证了由外贸大港到工业大区的发展历程,也将共同承担起再向科技强区转型发展的重大使命。目前,黄埔区珠江沿线代表性工业企业有23家,占用岸线23.4公里。

表2 黄埔临港经济区2000年后的代表性工业情况表

序号

名称

企业分类

占地面积(ha

岸线长度(km

1

广东鱼珠木材有限公司

省属企业

61.4

3.045

穗林码头

民营企业

鱼珠物流基地

省属企业

2

广州市嘉利仓码有限公司

民营企业

6.87

0.22

3

广东太古可口可乐有限公司

省属企业

2.5

0.155

4

广东太古冷链物流有限公司

省属企业

6.1

0.265

5

中交物流有限公司

中央企业

1.2

0.5

(广浚码头)

6

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

市属企业

49.44

2

黄埔港务分公司

7

黄埔港务分公司洪圣沙作业区

市属企业

45.81

2.5

8

广东中外运黄埔仓码有限公司

中央企业

24

0.672

9

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  (文冲厂区)

中央企业

62.84

1.56

10

广州中船远航船坞有限公司

中央企业

11

广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

中央企业

8.1

0.14

12

广州广裕仓码有限公司

中央企业

6.1

0.41

13

广州集通仓码有限公司

民营企业

1

0.1

14

中海工业有限公司菠萝庙船厂

中央企业

7.92

0.5

15

广东粤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省属企业

38.83

0.33

16

广州建翔码头有限公司

中外合资企业

11.7

0.2

17

广州瑞明电力有限公司

民营企业

4.86

0

18

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长洲厂区)

中央企业

49.34

2.8

19

广州华南船舶修造厂(4801厂)

中央企业

15.1

0.955

20

市建材企业集团长洲岛地块

市属企业

1.86

0.12

21

广州市长岛光电机械厂(4307厂)

中央企业

0.92

0.12

22

广州市桥澳船舶修造工程有限公司

民营企业

1.78

0.36

23

广州登泰船厂有限公司

民营企业

1.34

0.17

资料来源:根据调研及互联网资料整理

4、小结

从古代到现代,黄埔港四易其址,从古代的扶胥港迁到琵琶洲、黄埔洲沿岸,近代再迁到长洲北岸,在民国时期迁往珠江北岸的鱼珠地区,最后1970年代选址广州市经济开发区西区珠江与东江的交汇口处开拓新港,形成黄埔老港区和新港区齐头并进的格局。无论沧海桑田、地址变迁,黄埔港始终以其先进的技术水平和服务理念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着重要的贡献;作为中国古代海丝之路的起点,其所承载的悠久历史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引人探寻。

依托港口的发展,黄埔区也逐步由广州市偏远的郊区发展成如今广州市东部重要枢纽城区。经历了从我国古代贸易大港到近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建国初期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广州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到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势微港口经济凸显,最后到新世纪打造黄埔临港经济区、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的新发展定位,辗转探索中,近现代建设的一批重要的工业企业亦面临着转型升级或搬迁的命运,但其对黄埔区乃至广州市和全国的积极影响仍然值得褒扬和铭记,其厂区、建筑、设施等亦有着不同寻常的存在价值,可进一步作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的对象。

参考文献:

[1]赵立人.黄埔港的沧桑. 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学报, 1986(03): 第88-89+87页.

[2]赵立人,黄伟.黄埔港的变迁.岭南文史, 1986(02): 第46-49页.

[3]广州市黄埔区地方志纂委员会.广州市黄埔区志[M].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4]吴家诗,马建和等.黄埔港史(古、近代部分)[M].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5]邓端本编著.广州港史(古代部分)[M].海洋出版社,1986.

[6]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M].中华书局1962(1).

[7]黄国胜,南方大港的崛起——广州港50年巨变.中国港口, 1999(06):第11-12页.

[8]祝慈寿. 中国近代工业史[M].重庆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