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女大学生“恐婚”问题研究

/ 2

 社会工作介入女大学生“恐婚”问题研究

于兰凤,孙传雪

扬州大学

摘  要:大学生群体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逐渐进入适婚年龄段。但是由于家庭、学校、自身等原因,他们建立的婚恋观并不适应当代社会,以至于在大学阶段出现了逃避婚恋、恐婚的心理状态。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缺乏甚至忽视相关的婚恋教育,社会上的不良媒体散发消极悲观的言论加重了的女大学生群体的恐慌,传统家庭方面对于婚恋教育往往缄默不言,女大学生自身缺乏辨别能力、自我认知不明确等。采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对于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学生自身等方面寻找解决措施,提出相关介入建议,以期可以改变这种恐婚的思想。

关键词:女大学生;婚恋观;恐婚;社会工作介入

  1. 前言

婚恋观是自我价值观在恋爱、婚姻方面的体现。随着我国逐渐走入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的自由、开放思想进入我国,一时间成为风尚,这种思想与我国传统的婚恋观念产生激烈的碰撞,也使得有些大学生的婚恋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他们对于婚姻恋爱的态度也往往是呈现不稳定性、多样性的特点。

王大员、魏政认为,大学生群体是网络媒体的核心受众,而移动网络技术与当代大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婚恋观。而针对于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对女大学生恐婚心理进行疏导的研究则更少。学者朱海忠认为,婚姻自由的获得要以失去某些婚姻方面的保障为代价,个人现在必须单独承担越来越大的婚姻风险,这是恐婚现象产生的深层动因[1]。在文化结构方面,受传统社会价值的影响,高学历女性择偶时讲求“同质匹配”[2],择偶途径以相亲、自由恋爱等传统方式为主。

  1. 恐婚问题的影响

首先,使得女大学生对于婚姻产生抗拒感。近几年来,自媒体从各方各面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在其渲染之下,斗争性的婆媳关系成为主要的婆媳相处模式,“妈宝男”、“普信男”、“PUA”等新兴名词的出现也引起热议,甚至女生们开始对男生任意贴标签,不仅影响了男生的形象,也会进一步加剧性别对立。其次,影响正常的社交活动。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它们由于身心发展较为稚嫩,对于男女关系不能做到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学习和网上冲浪占据大学生更多的时间,对于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比较少,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社交技巧不够,社会交往面比较窄,担心自己在社交中不能把握分寸。

  1. 女大学生恐婚的原因

3.1社会方面原因

第一,同辈群体的影响。同辈群体的影响对于大学生的良好婚恋观的形成又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学校、家庭对于婚恋方面缺乏教育和引导,学生们的婚恋知识大多从同辈之间获得。同辈之间具有亲密性、平等性的特点。在对这些比较私密的事情进行沟通时,往往更能够得到关怀、支持和相关的建议。同时,同辈群体的经验和做法也会在同伴中得到认同,从而使得某种错误或正确的做法流行开来。

第二,大众传媒的影响。有学者研究发现,网络中的负性信息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3]。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对于事件报道的往往较片面,甚至歪曲事实,使得大学生们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大学生群体在校园中,生活的环境简单,接受的信息片面,往往难以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和价值观难以来解释,学生们往往会在这些信息的潜移默化中,产生会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状态,以致被片面化的言论所误导、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第三,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深远持久的,其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被中国人普遍地接受,但当代大学生已经不能满足于仅仅在家庭中实现自我价值。这种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也是女生们对于婚姻生活的恐惧。

3.2 家庭方面原因

在家庭中对于情感的表达往往是非常含蓄的,缺乏相关的教育引导。现今父母们也越来越重视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许多家庭中还保持“干的好不如嫁得好”的陈旧观念。在婚恋过程中,错把友情当爱情,或者在恋爱中难以把握与异性朋友之间的界限,导致出现身心混乱的局面。

3.3 学校方面原因

学校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观是有责任的。但在实践中学校中老师、领导等相关人员只重视学生成绩和相关的安全问题,对于学生恋爱问题保持忽视、压制的态度也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婚恋差生好奇又难以寻求答案而压抑自己,这也是难以形成正确婚恋观的原因之一。学校这种对于婚恋问题采取的态度对于学生本身也会产生影响以至于学生产生恋爱可耻的想法,无法正视自己的婚恋需求。

3.4 大学生自身方面原因

大学生由于年纪尚小,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其获得信息的途径少、信息面窄,对结婚、生育等问题的信息,相对来说比较片面。同时由于自媒体的“搭车效应”,相关的负面新闻在我们的面前曝光,会更坚定了非理性的态度,如此循环往复。大学生自身的成长经历也会对成年后的婚恋选择产生极大的影响。比如在成长中受到家庭暴力、遭遇到父母离异的伤害、遭受性侵等恶劣事件,会对其心理上造成难以抹去的裂痕,这会导致其对于婚姻、家庭产生厌恶甚至敌视的态度,尽力避免婚姻,以减轻对自己的伤害。

  1. 社会工作介入女大学生的“恐婚”问题

学生们对于婚恋观的确立除了靠主流价值观的约束之外,价值观的形成主要依靠学校等正式社会资源的引导也需要网络、同辈群体等非正式资源的影响。

4.1社会方面的措施

大学生是民族未来的希望,社会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用积极的舆论引导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社会工作者利用要发挥政策影响者、倡导者的作用,积极呼吁相关法律、政策的实施,倡导全社会关注青少年的婚恋问题,为她们的爱情和婚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同时利用社会工作研究者的身份,对于相关的不良风气、现象通过观察、总结,形成系统的建议,积极向上级和有关部门反映来应对相关的问题。其次,要对于相关的无良媒体、恶意文章进行打击,通过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传播虚假、恶性信息的成本,打击“标题党”、“丧文化成风”的现象。同时,提高大学生以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审美水平、鉴别水平,对于接受的信息,能够形成自己理性的看法,不随波逐流。

4.2学校方面的措施

学生在大学校园中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完成由校园走向社会的过渡。根据统计,恋爱在校园中已经了成为十分普遍现象,因此高校在此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对此,学校可以结合自身资源为学生提供帮助,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以科尔伯格的“人格发展理论”、优势视角等理论为指导,成立“建立健康婚恋观”的专题指导,成立教育小组,协助小组成员能够进行良好的人际沟通,学会把握男女交往之间的尺度,鼓励小组成员通过交流彼此的看法,抒发自己对于恋爱、婚姻问题方面的不解之处;同时宣泄负面情绪,通过组员对于小组的归属感、认同感为小组组员提供支持,使得小组成员在小组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尊,能够做到自我欣赏;组员之间相互交流、讨论也可以分享经验,促使小组成员能够开拓新视野,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以现实为导向,增强决策能力和对自己负责的能力逐渐理清问题的本质,形成自己理性的理解。

其次,学校要注重对于网络平台如QQ、微信、微博等平台的建设,积极运用网络信息,做好相关的教育工作,通过用媒体对于人们思想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念。

4.3家庭方面的措施

在家庭中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家庭中还保持“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讲结婚看作人生必经阶段,这与当代学生的思想是相悖的。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个案工作的方式,对家长与孩子们进行一场关于两代人的心灵的沟通,既应该理解父母对于儿女的担忧又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如认知治疗法,采用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的方式,对服务对象和周围环境都做出影响,也可以专门成立亲子并行小组,帮助家长在小组的氛围中接受不一样的观念,对于青少年的婚恋问题有所重视并寻找正确引导和帮助的方法,也可以使得大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新生和疑惑,在小组中共同讨论以获得对于婚恋问题正确的价值观和想法,并对自己的未来生活有所规划、充满信心的前行。

4.4大学生自身方面的措施

社工从优势视角出发,着眼于女大学生自身的优势,肯定案主自身的能力、资源,同时注重对于服务对象身边人力、物力资源的整合,综合各种优势协助服务对象走出困境[4]。如在个案辅导中,突出学生的优点、兴趣、能力等,对服务对象多进行鼓励和支持,是服务对象得到积极的反馈,从而建立起自信,积极的面对生活。其次,如果是由于自身成长原因造成此类想法,应该尽早的就诊相关心理医生,对自己的心理进行一定的疗愈。社会工作者也可以通过个案工作的方式,做一个倾听者,以同理、支持等技巧鼓励服务对象,连接相关的资源,使其可以早日克服心理障碍,迎接美好的明天。对于面临的婚育问题应该建立比较清晰的认识,所谓“消除恐惧最好的方式就是面对恐惧”,理解婚姻制度和恐婚的原因,拥有自身理性的判断。

参考文献


作者:于兰凤

单位全称: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省市:江苏省扬州市

邮编:225000

作者简介:于兰凤 出生年月1999年3月,性别女,汉族,籍贯山东省潍坊市

作者:孙传雪

单位全称: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省市:江苏省扬州市

邮编:225000

作者简介:孙传雪 出生年月1997年9月,性别女,汉族,籍贯江苏省连云港市


[1] 朱海忠.城市青年恐婚现象的社会学思考[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107-111.

[2] 李佳.高学历女青年婚恋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3] 李飞.案件新闻中的负面信息与正面引导[J].人民法院报,2018.

[4] 杜依桥,优势视角下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