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初探

/ 2

《实验动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初探

陈,嘉1,余文兰1,刘忠华1,马晓莉,1,欧阳俊2

1华南农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广东广州510642;2华南农业大学本科生院,广东广州510642

摘  要:实验动物学是医学、药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支撑学科,在推动生命科学、医学等诸多学科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结合实践经验,通过合理设置实验课程教学学时、合理设置实验课程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动物伦理知识学习、完善《实验动物学》实验课程教学的考核方式等五个方面对实验动物学实验教学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 农业院校

作者简介:

陈嘉(1975—  ),女,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实验动物学

es

实验动物学是一门以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应用科学[1-2],对于生命科学等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应用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许多医学院校、农业大学及综合性大学本科及研究生相关专业均开设了该门课程[4-5]。作为实践性、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实验动物学的实验课程是对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学习该学科必不可少的部分,既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实验动物学教学水平,尤其是侧重于应用的实验教学水平,对于加快人才培养、促进学科与支撑性领域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十几年的实验教学实践,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笔者对实验动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总结为以下五点。

一、合理设置实验课程教学学时

实验动物学是动物医学、实验动物专业的专业课程,该门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

综合性课程,当前大多数院校实验动物学教学主要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忽略学生对实践课时的需求,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于本科生或研究生来说,实验动物的操作技能学习是最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内容部分,可以直接帮助学生尽快且较好地完成其他课程中实验动物相关实验,获得良好的实验结果。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为了不断提高和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将理论与实验课的比例调整为3∶1,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又有实验的辅助,能够加深对有关学习内容的理解,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也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补充和拓展,能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二、合理设置实验课程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对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传统动物实验课注重于实验动物操作技术的讲授,除了合理安排实验操作外,应适当增加一些相关教学内容。

(一)屏障环境的相关内容应受到重视。高校动物实验室屏障环境主要用于实验动物的生产或科研,为防止屏障环境受到污染,一般不允许在屏障环境内进行学生实验教学。因此在屏障环境内容上的教学多以理论为主,原本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普遍感到抽象,如果学生在开展需要实验动物实验课前,不能掌握进入屏障环境的进出流程,教师还需要进行简单的相关培训,交代注意事项,不仅浪费时间,也会极大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验课是适当增加实验动物屏障环境教学内容,即使不进入屏障环境,可以带学生参观外围环境,通过学生自身对屏障环境的接触和感受,能使学生更加了解屏障系统的构造,相应的管理措施,有利于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知识,特别是对屏障环境的人流、物流、动物流的认知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生物安全问题应受到重视。近年来,许多病毒性疾病爆发,让人们措手不及,苦不堪言。从十几年前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到近两年的新冠肺炎。许多病毒性疾病的出现均是由动物传染到人,并发生过实验室检测人员的感染病例,这给实验动物从业从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敲响了警钟。在实验教学中,是直接对动物进行实验操作,因此,应在课堂上强调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使同学们在动物实验中能够有意识加强自身防护,避免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动物实验方法学实验课程教学主要是教师演示后学生操作的模式,由于一位教师要

面对所有学生进行操作演示,不能保证每个学生的听课效果; 且课堂时间有限,也不能进行监督使每个学生的操作都符合标准,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动物实验操作能力十分必要。

现在已经是互联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国内教学改革的趋势,各个学校都在尝试将线下课程搬到线上,线上课程辅助线下课程,共同完成课堂教学[6]。线上教学老师可将每一个操作过程详细分解,列出操作的要领及观察的内容,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循环播放课件和录像,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书本的内容及动物实验新技术的应用,便于同学实时对照进行训练,帮助学生系统了解掌握实验动物操作相应的基础知识,比如实验动物的抓取、保定、注射、解剖、取材、缝合等技能,有助于今后继续学习深造或从事实验动物相关专业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的紧密结合,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授课过程中也能针对难点进行重点讲解,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

四、加强实验动物伦理知识学习

实验动物福利伦理知识是实验动物学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实验动物为医学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备受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该方面的理论和相关法规的学习。实验课堂上会出现学生很多学生具有操作不规范或胁迫实验动物的情况,例如害怕大小鼠咬伤,就对实验动物采取拍打、转圈、甩摔等这些违反实验动物伦理准则行为,给实验动物造成了巨大的刺激,这些情况均会导致实验动物处于应激状态,很有可能会影响可靠的实验结果的获得。这些行为的存在充分说明了我们在实验动物学教学或培训中不重视实验动物福利伦理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动物福利伦理。实验动物福利伦理的核心是“3R(replacement, reduction, refinement)”原则,即减少、优化、替代。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人类必须善待动物,尊重和珍惜生命,尽量避免给动物带来损伤和痛苦,尽可能的给动物提供更多的福利。在实验动物学教学上,就是要不断强化学生动物福利与伦理的理念,改变传统的实验操作仅仅只为实验目的服务的观点,从点滴做起,言传身教,将动物福利与伦理融入实验操作。让学生心存感恩,了解如何科学、人道地开展动物实验,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将实验动物伦理观念贯穿其中[7]。

五、完善《实验动物学》实验课程教学的考核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认真学习和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实验动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教学评价体系非常有必要。传统的动物实验方法学考核内容偏重于学生对书面知识的掌握,局限于教材的理论,缺乏对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考试成绩是以期末试卷成绩作为最终的考核成绩,致使过度重视考试结果,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不能很好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应重视实验课的考核。实验课程考核包括 2 个方面:①对学生的平出勤情况、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进行考核,及时了解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②实验教学完成后,对重点实验项目进行抽签考核, 实验操作考核具体内容由抽签方式决定,重点考核基本操作,如注射、灌胃、采血方法、麻醉等技术。要求学生实验操作规范、准确,能在规定时间内成主要操作内容。

动物实验方法学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最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动物实验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将其运用到专业领域中,为以后开展相关动物实验研究奠定坚实基础。教师要始终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勇于不断进行教学改革,顺应时代和科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秦川,魏泓.实验动物学[M]. 2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 秦川. 中国实验动物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 科学通报,2017,62( 30) : 3413-3419.

[3] 秦川,孔琪,钱军,等. 实验动物科学技术是生命科学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支撑条[J]. 科技导报,2017,35( 11) : 10-14.

[4] 王灵芝,赵丕文,张硕峰,等. 关于中医药院校实验动物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 10) : 180 -183.

[5] 王志昇,杨丽,吴璟,等. BOPPPS教学模式在医学实验动物学课程中的应用与探索[J].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20,40( 6) : 534 -536.

[6]王芳,刘小花,马圆 . 强化线上教学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 10) : 195 -197.

[7]智妍,杨红宇,罗红,等.实验动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医学动物防制, 2021 ,37

(9 ):87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