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丹县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集成及推广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5
/ 3

南丹县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集成及推广分析

韦丽娜

南丹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摘要:南丹县2017年开始实施全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2017-2019年实施国家级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2020年实施自治区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在项目实施中紧紧围绕“藏粮于技、质量兴农,效益优先”为中心积极开展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4年间累计实施68.9万亩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任务,借助项目建设平台涉及全县10个乡镇120个村,受益群众4万多户,其中贫困户4952户,基本实现水稻绿色高高效全覆盖,努力提升南丹县水稻绿色高质快速发展。

关键词南丹县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推广;措施;成效

、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了以县人民政府县长为组长,农业、财政、发改、统计、审计等相关涉农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抓好全县创建工作。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细化分解任务,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抓、乡镇推动落实的良好格局。同时,组建由县农业农村局为主导,县发改局、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农经局为成员的技术指导组,积极与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负责制定实施方案、技术推广指导、项目示范测产验收等各项具体工作。每个创建区落实1名专职技术员和1名村级协调员,负责抓好日常的跟踪协调工作,确保项目有序开展。

(二)领导重视,建立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机制

南丹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工作,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创建广西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构建粮食发展更为安全的防控体系。制定了《南丹县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实施方案》和《南丹县农业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政策奖补文件,将南丹巴平米为主导产业的生态米产业列入南丹重点产业发展计划,有效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加强宣传

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式,广泛宣传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扶持措施,营造良好氛围。作为项目主管部门,南丹县农业农村局认真组织技术人员深入项目生产第一线,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采取组织群众召开技术培训会,讲解政策,讲授技术要点,引导群众积极参与,4年来共发放技术宣传资料达9.6万份,在全县形成了创建工作的浓厚氛围。

(四)加强培训指导

在项目实施期间,南丹县农业农村局每年抽调25名技术骨干组成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工作组,采取分片包干办法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把技术送到群众家门口,及时做好服务工作。定期举行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观摩会、专家巡回指导。4年来,共抽调包片技术指导组技术骨干160人次,举办技术培训班402期,培训人数40100

、主推技术模式

南丹县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主推“稻-灯-鱼-油菜、绿肥”和“稻-灯-鸭-油菜、绿肥”种植模式。另外在吾隘镇实施“优质稻+灯+再生稻+油菜”种植模式;在城关、罗富、大厂、吾隘、车河等乡镇实施万亩“优质稻+灯+蔬菜”种植模式;在芒场、六寨等2个乡镇试验“稻田养+泥鳅、田螺”共生种养模式、“稻+鸭、鱼+藻+油菜”种养模式。集成整地、播种、育秧、栽培、管理、收获等各环节绿色节本高效技术。示范推广水稻工厂化育秧、集中育秧、机插秧、水气平衡栽培技术、“三控”技术、稻草还田、测土配方施肥、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形成一套以农业机械化为载体的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项目开展情况

南丹县每年在全县10个乡镇120个村实施10万以上亩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实现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全覆盖。主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一)大力推广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夯实绿色高产高效基础。

1.实施“优质稻+灯+鸭+油菜、绿肥”种养模式,采用优质水稻品种、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投放鸭苗有机结合进行绿色种养水稻收获后全部种植油菜、绿肥。经测产,平均亩产稻谷497.68公斤、鸭22.98公斤、油菜籽115公斤,亩综合产值2998.75元。4年来累计实施27万亩。

2.实施“优质稻+灯+鱼+油菜、绿肥”种养模,采用优质水稻品种、安装太阳能杀虫灯、鱼苗投放进行科学绿色种养,水稻收获后全部种植油菜、绿肥。经测产,平均亩产稻谷497.68公斤、鱼18.46公斤、油菜籽115公斤,亩综合产值2829.44元。4年来累计实施10万亩。

3.实施“优质稻+灯+油菜、绿肥”种植模式。通过优质稻种植、太阳能杀虫灯安装,按照“五统一”优质稻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机械作业要求规范实施。平均亩产稻谷497.68公斤、油菜籽115公斤,亩综合产值2091.04元。4年来累计实施20.5万亩。

4.4年来累计吾隘镇实施0.4万亩标准化优质稻蓄留再生稻示范片,平均亩产稻谷497.68公斤、再生稻谷317.8公斤,亩综合产值2446.44元

5. 在城关、罗富、大厂、吾隘、车河等乡镇实施万亩“优质稻+灯+蔬菜”种植模式

平均亩产稻谷497.68公斤、亩产蔬菜1326.67公斤,亩综合产值4146.38元。4年来累计实施11万亩。

6.每年在芒场、六寨等2个乡镇实施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1万亩,重点开展水稻工厂化育秧、机耙、机插、机防、机收、烘干等示范、示范效果明显。

(二)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大力推行“五统一”

即统一种植品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同时探索应用“互联网+农业”现代种植技术,提高生产组织化、标准化、信息化程度。每年组织58家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创建区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100%,努力实现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较非创建区高5%。

(三)大力推广水稻绿色生产技术,提高粮食品质。

推广绿色防控、绿色有机种植、农药和化肥零增长等绿色粮食生产技术,全县每年建立南丹巴平米、富硒米标准化示范基地4个,基地面积4.05万亩4年共建20.05万亩累计建立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40个,建立绿色防控技术展示区48个,安装太阳能杀虫灯3859盏,充分利用无人植保机对水稻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57确保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0%以上。其中万亩巴平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区生态巴平大米、“溪谷源记”富硒有机大米质量安全关键技术到位率达100%,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100%。

(四)创建区大力推行秸秆还田技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通过主推“稻-灯-鱼-油菜、绿肥”和“稻-灯-鸭-油菜、绿肥”种植模式,有效减少化肥使量,化肥使用量年减少2%以上通过直接还田、过腹还田、堆沤积肥、饲料化利用等方式,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力度。2017年以来,南丹每年共整合资金500万元以上实施推广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秸秆还田技术、绿肥压青还田技术、油菜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堆沤秸秆增施有机肥,探索建立秸秆饲料化、基料化,秸秆能源化综合利用示范,每年在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区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示范8万亩以上;推广小油菜秸秆还田示范基地3万亩;推广苕子绿肥秸秆还田示范基地1万亩以上。每年实施粮食作物秸秆堆沤还田示范5000亩以上。每年开展机械深耕粉碎稻秆还田改土示范1万亩以上。全县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五)积极探索“全链条”产业融合

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创建区”“合作社+创建区”等经营模式,推进订单种植和产销衔接。大力推广优质品种,拓展农业产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产业与休闲旅游、农耕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价值链。加大富硒和绿色、有机水稻基地建设及品牌创建,探索运用“互联网+农业”,通过“电商助航”的帮扶模式,引导广西中科群源科技有限公司、南丹县瑶家庄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粮食生产企业,在淘宝、京东、“乐村淘”等区内外的电商平台主动展示南丹生态巴平米、富硒大米等特色粮食产品,实现农产品销售线上线下销售,达到提升绿色粮食销售能力和水平,助推群众增收促进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

推广成效分析

(一)粮食综合效益大幅提升

通过推广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将冬种油菜(绿肥)、绿肥压青还田、秸秆还田、增施生物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全面发展生态综合种养稻田养鸭养鱼、病虫害“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物农药飞防”绿色防控、投放赤眼蜂、实现太阳能诱虫灯全区域覆盖等技术措施,改善水稻种植生态环境提升耕地地力、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提高水稻品质,节约生产成本,达到节本增效目的。据统计,4年累计减少农药使用24.3吨,油菜还田减少化肥使用量达5213.32吨,平均亩综合产值2006.17元,平均每亩降低生产成本90.5元,平均每亩节本增效255.06以上,平均亩节本增效率12.71%。4年累计综合产值138224.87万元,累计增加纯收益产值17573.75万元以上,凸显出项目的综合效益和叠加效益。其中40万亩稻田生态综合种养增产稻谷产量910.7万公斤,增加纯收益产值2732.1万元;实施再生稻0.4万亩增产稻谷产量127.18公斤,增加纯收益产值213.36万元;稻田养鸭27万亩,增加纯收益产值3747.6万元;稻田养鱼10万亩,增加纯收益产值1655.69万元;稻后秋冬油菜28.5万亩,增加纯收益产值4275万元;稻后蔬菜11万亩,增加纯收益产值4950万元

(二)品牌效益明显增强

通过引进南丹兴农科技有限公司、广西中科群源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南丹县瑶家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南丹县群源农林专业合作等,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按照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实行订单生产,制定统一的种植标准,保证大米“绿色”“有机”深化南丹巴平米、有机富硒米等品牌农业精深加工业

成功打造了“瑶家庄”生态巴平米和“溪谷源记”富硒米两大粮食品牌。南丹巴平米先后荣获第十四、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2018中国十大好吃米饭”“全国百家合作社百个农产品品牌”“广西著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登记,香港优质“正”印认证,并入选农业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广西好嘢农产品品牌名录,2018、2019、2020年在南宁、广州连续举办3场品牌发布会现今“瑶家庄”生态巴平米和“溪谷源记”富硒米两大品牌成为南丹粮食产业的金字招牌,带动了全县绿色优质健康大米的良性发展2021年南丹生态巴平米、“溪谷源记”富硒有机米种植面积已达5万亩以上,年产量达2.2万多吨,产值1.65亿元

(三)产业融合有效提升

南丹县依托巴平梯田稻海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大力开展创意农业和体验农业园区建设,以“美丽田园,生态粮仓为主题,着重在绿稻花海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实施彩色稻田画、休闲观光、农耕文化体验等新业态,形成景田相依,农旅相生的休闲观光农业。通过举办不同的“节、会”活动,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有效联动,实现农业要素集成,产能融合,效益提升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有效带动了全县休闲农业和粮食产业的融合发展吸引四方游客纷至沓来,南丹农业实现华丽转身芒场镇巴平村下街屯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7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和“广西农业生态旅游村”称号;2018年以来,在巴平梯田先后3次成功举办了“农民丰收节”活动,每年活动当天接待游客1人次,旅游收入300多万元。

(四)有效助力脱贫攻坚

以南丹县“瑶家庄”生态农业合作社和广西中科群源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等新型经营带头引领参与,共有58家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每年参与农户有10250户,参与贫困户有1238户,贫困户参与率达12.1%,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劳动务工、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增加贫困户收入,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同时还发挥财政资金折股量化,助力集体经济发展作用,2018年-2021年期间南丹县芒场镇14个行政村(社区)利用产业兴村强镇发展资金入股企业发展生态巴平米,每年每个村可获得8%的村级集体经济分红收入1.2万元。

参考文献:

[1]李世锋.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J].园艺与种苗,2021,41(04):77-79.

[2]苏作.水稻机插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J].农家致富,2021(0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