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摘要:余华的小说《活着》中,农民福贵一家善良淳朴,无论是对亲人还是朋友他们都是真诚之至;他们勤劳节俭,懂得过日子脚踏实地;他们坚韧顽强,生活所给予他们的巨大苦难他们都默默承受;他们乐观豁达,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们都能自我安慰,自己寻找解脱的方式。作品中的中国农民形象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体现了作者对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命运的思考和悲悯之情。
关键词:活着;农民形象;乐天知命;希望
引言
余华的小说《活着》是中国乡土文学的一个里程碑,多次出版,并且被改编成影视剧广为流传。故事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从青年到老年近半个世纪的故事,作者仿佛将几个世纪的苦难都加诸福贵一家:他因赌博败光了家财,爹娘因此相继去世,儿子有庆因为献血过量而死,女儿凤霞难产而亡,妻子家珍因病无法医治去世,女婿二喜事故死亡,外孙苦根吃豆子胀死,他的亲人们相继离去,而他仍然活着,最终与老牛作伴。
《活着》描写的虽是福贵一家的生活,其实却是上个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农民生活的反映。透过《活着》我们看到了当时中国农民悲惨的命运,同时福贵身上的种种优秀品质,既代表了中国传统农民的精神,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
1、从福贵一家人看中国农民的特性
如果说每一个民族的人都是这个民族的缩影,那么每一个农民也就是这个农民阶层的缩影。看到福贵一家人,也就看到了中国农民的特性。
1.1善良淳朴的农民本质
《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农民的身上正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善”字。年青时的福贵虽然既嫖又赌,但他的本质仍然是善良淳朴的。他让妓女背着他回家,却又雇了轿子送妓女回去;他赌博从不做弊,他没有城里人那么多花花肠子,同时也相信别人没有坏心眼。福贵输光了家产后间接的害死了爹,之后他的态度“我像是染上了瘟疫一样浑身无力,整日坐在茅屋前的地上,一会儿眼泪汪汪,一会儿唉声叹气。”在福贵的心底有善良,他只是找不到生活的方向,他所做的一切也可以认为是心底压抑的扭曲了的释放。福贵是淳朴的,这是从农民的根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特质,散发着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福贵也是孝顺的,他对死去的爹有着无限的愧疚,同时爹的死也让他反省。沦为贫苦的农民后,福贵身上的优秀品质展现得更加清晰了。被抓壮丁上了战场后,他心里惦记的是家人,而不是自己的生死存亡。对待战友真诚有信,有食共享。看到昔日的战友春生被打,他不顾危险上前阻拦。看到一头即将被杀的老牛,他不忍心,花钱把牛买了下来。无论是对家人、战友还是牲畜,福贵都表现出善良真诚,这种特质是土地造就的,同时也是千百年来中国的传统美德所熏染的。
福贵的妻子家珍温柔贤惠、坚强勇敢。家珍对福贵的感情真挚、忠诚。福贵输光家产后,家珍本可以留在城里娘家过好日子,最终还是抱着半岁的儿子,带着娘家的钱和粮食,回来和福贵一起受苦挨累。对待公公婆婆,她像对待自己爹娘一样孝顺。婆婆病了,她拿出家中仅有的两个银元让丈夫去给婆婆请郎中。丈夫被抓壮丁杳无音讯,她仍然坚守着这个穷家,勇敢担起养家的重任,既没娘家过舒心日子也没有改嫁他人。有病后,她仍坚持下地干活,不给家人添负担。苦难的境遇,将她逼到无路可走,她没有抱怨,依旧坚强勇敢地在自己人生的路上前行,家珍是中国妇女的典范。
福贵的亲人们也同样是善良真诚的。福贵的娘在自家人都吃饭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要留下家里过去的长工长根。女儿凤霞善良孝顺,为了供弟弟有庆上学,依着爹把自己送了人。后来成了家,还是经常回娘家帮爹干活。她还乐于助人,帮邻居织毛衣,打扫街道。儿子有庆善良孝顺有爱心。为了不让娘受累,春夏秋冬一直是拿着鞋跑到学校,到学校再把鞋穿上。他为了减轻家里人的负担,想辍学和家里人一同下地干活。他精心喂养小羊,每天喂了羊再自己吃饭。即使后来羊归了公社,可他还每天坚持去喂羊,羊被宰了,他像失去了好伙伴一样伤心。校长生孩子大出血,他积极献血。苦根小小年纪也知道心疼外公,外公年龄大了挑着担子太沉,他就从箩筐里拿出两颗菜来为外公分担一些。
以福贵一家为代表的中国农民,他们善良淳朴,本本分分,淡漠仕途与财富;他们孝顺父母、爱护孩子;他们对待朋友真诚有信。从福贵一家人身上我看到了中国农民的本质,看到了原始的、不加任何修饰的中国农民是什么样子的。
1.2勤劳节俭的生存根本
劳动改变了福贵,而且净化了他的心灵。年青时由于家境好,他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所有事情都一付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生活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但输光家产变成贫苦的农民后,他辛勤劳动,用双手养活自己和一家人。福贵说:“人要是累得整天没力气,就不会去乱想了。”“说起来日子过得又苦又累,我心里反倒踏实了”。是劳动改变了他,让他从原来的“鬼”变成一个真正的“人”。
妻子家珍勤劳节俭,她既要忙地里的活又要照顾一双儿女。生病仍坚持劳动,下不了床,她就把所有的破烂衣服全放到床边,缝缝补补。在农民的生命中,似乎一天不劳动他们心里就不踏实。大人如此,孩子也是这样。凤霞和有庆从小就帮助爹娘干活。外孙苦根五岁就是外公的好帮手了,经常拿着小镰刀在地里干活。到了老年,福贵依然硬朗的干着农活,甚至用自己“活着”的哲理去教导那只不肯耕作的老牛,“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只牛不耕田?”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中,福贵把巨大的苦难消解于无形之中。
农民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能把勤劳节俭发挥的淋漓尽致,因为千百年来他们一直都在贫困线上挣扎,生活的压力使他们不得不勤劳,贫穷使他们不得不节俭。但他们却离不开这片土地,农民有着安土重迁的传统,他们守着繁重的农活日复一日、守着贫困和希望生生不息。显示了他们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也体现了农民强烈的家庭责任感。
2、从福贵一家人看中国农民对待生活的态度
2.1用乐观豁达的心态直面惨淡的人生
福贵一家选择不了自己的生活,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就是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他们在任何环境之下都能保持一种乐观的精神、心平气和的态度,而且对任何突发事件都能泰然处之,并努力的朝着好的方面去想。
福贵输光家产后没有选择一死了之,他知道死是无济于事的,而应正视现实,不逃避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当他得知儿子死了,心疼的受不了,激动地打了医生,可当他知道和春生有关时,他宽容了春生,接受了儿子死亡的事实,并瞒着病床上的妻子家珍。当福贵得知家珍时日不多时,“后来我想想光哭光难受也没用,事到如今也只好想些实在的事,给家珍的后事办得像样一点。”一切的事情福贵都会向前看,并且很务实。当家里人死的只剩下外孙苦根时,福贵还是很坚强,懂得自己安慰自己。“这样的日子苦是苦,累也是累,心里可是高兴,有了苦根,人活着就有劲头。”有希望就活着有奔头,苦根就是福贵的希望。后来苦根也死了,福贵仍能把日子过下去,并总能在平淡的生活中自己寻找出点乐子来,这种乐观的天性是那片土地赋予农民的。福贵有时和村里的人说说笑笑,有时和老牛聊聊天,有时自己哼个小曲,“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从福贵身上散发出来的乐观豁达几乎是每一个农民身上的气息,他们整日在田地里自找其乐、自我开解,逐渐也养成了宽容大度的性格。
家珍不仅自己对待生活时,保持着热情积极的态度,在夫家没落后,她用自己积极的人生观,影响着福贵。福贵输光家产后,家珍从少奶奶变成了普通的农村妇女,她没有因为这种身份的转变而心情失落,而是想将来的日子还要好好过。生病以后她没有怨天尤人,她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不惧怕死亡,并认真生活每一天。福贵和家珍的女儿凤霞小时候发高烧后就哑了,生理的残疾并没有让她对生活失去信心,她仍乐观地对待生活给予她的一切。
鲁迅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农民是真正的勇士,他们面对困难,面对困境从来不逃避。他们没有时间去考虑生存的意义,知识层次也局限他们无法考虑到那个高度,但他们知道人既然已经存在了,就要坚强平静的走向死亡,而中间的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都要接受,既然只能接受,那么就选择乐观豁达的态度来接受,这应该是强大的承受力和坚韧顽强的生命力让他们都能保持一个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吧。
2.2顺其自然,善待生死
先秦儒家有着“天命观”的思想。《论语》中“生死有命,福贵在天”、“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等等这样的语句。都在说,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是上天决定的,你认命吧。
福贵面对许许多多亲人的死,也就只有认命了。儿子有庆因为给校长献血过量而死,福贵疯狂得想杀人,他一时还接受不了儿子死去的事实。女儿凤霞死的时候,福贵要冷静的多了。“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到妻子家珍死的时候,福贵是这样说的:“家珍死的很好,死得平平安安、干干净净”家珍死的时候福贵已经完全顺其自然。最后一个亲人苦根死后,福贵已模糊了生死的界线,“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福贵把牛当成了人,和他说话。其实他的精神已经不活在现实生活中了,现实是残酷的,他活在自己建构的精神世界中,可身又不离现实,他做到了苏轼的“以出世的思想入世”,在福贵的身上我看到了他以佛道思想来开解自己,以儒家思想来指导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有道是:“事法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自然是有规律的,规律不可违抗。事在人为,脚踏实地,天王老子,自然而然。活着就是自然而然的状态,一切虚伪和粉饰都毫无意义。
2.3农民特性的文化根源
以上农民的优秀品质及对待生活的态度,是有其文化根源的。它来源于中国二千多年来的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形态是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形成的。它是为适应小农经济而发展起来的,这种生产生活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变迁在中国农民身上却体现得淋漓尽致。
农民特性的文化根源他们本着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生活着。家珍说:“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家珍要死的时候说了一段话:“这辈子也快过完了,你对我这么好,我也心满意足,我为你生了一双儿女,也算是报答你了,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凤霞、有庆都死在我前头,我心也定了,用不着再为他们操心,怎么说我也是做娘的女人,两个孩子活着时候都孝顺我,做人能做成这样我该知足了。”家珍的身上体现了传统的三纲五常的思想。福贵说: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福贵完全原谅了龙二与春生。这种“恕”使他产生了知足常乐的心理。
儒家的孝、悌、忠、恕等道德规范一直在影响着中国人生活,成为中国人行事的原则,尤其对那些老实淳朴的农民更是如此。福贵一家人也是本着这些原则生活着。
3、人活着为了什么
3.1福贵一家人的命运是悲惨的
福贵的六个亲人有的是疾病死的,有的是意外死的,但无论怎样死的都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分不开的。战争给福贵一家人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贫穷使他们缺医少药,大炼钢铁让他们吃尽苦头,自然灾害让他们忍饥挨饿。由于法制不健全,儿子死的冤却无处诉;由于医疗条件差,女儿生孩子死了,妻子的病治不了;由于穷,苦根吃多了“难得吃上一顿的豆子”胀死了。农民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他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命运给他们什么他们就要接受什么。一次次的命运洪流向他们袭来,而他们只能随波逐流。
3.2活着需要一个希望
年轻时的福贵其实空虚地生不如死,他为自己找了一个理由,那就是将他爹败掉的一百多亩地赢回来,他为此而活着;战时的福贵九死一生,为什么坚持活着,那是为了再见他的老娘、妻子和一双儿女;极度贫困饱受命运打击的福贵为什么活着,那是因为他的家、他的亲人,他们需要他;亲人们全都离他而去的福贵为什么还活着,那是因为这传奇而坎坷的一生值得他怀念和回味,而且他还有一头被他从刀下救起的和他同名的老牛正与其相依为命。苦难和痛苦接连向福贵袭来,一次次的死亡考验,让福贵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对待这些,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寻死觅活,他心里的亲人没有死,都陪伴着他,让他们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活着的一个证据。人总有活着的理由。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人应该要有一种知天命的豁达,疼,而坦然,痛,却不悲。
结语
《活着》虽然处处体现着命运的残酷,但里面却有一股暖流,正是这股暖流让生活变的真实与平衡,也是人们生活下去的理由。面对生命之路,不动、躺倒、中途退出都是不行的,惟有如大漠中的骆驼,默默负重前行,走完自己的全部旅程,你便会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生命的意义。正如小说最后写到,老人仍然用粗哑的嗓音唱到——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福贵其卑微的一生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没有谁可以一帆风顺,活着便是最大的福分。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4]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
[5]余华,灵魂饭·医院里的童年,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