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6
/ 2

谈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

朱琳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第一中学   150300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教育开始转向以学生为本,开始注重学生的“学力形成”与“个性发展”,开始关注学生的生命意识。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材之路。所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关注其精神生命的成长尤为重要。

一、语文教学的天然使命就是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

关注人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天然属性,任何一位语文教师都不应当把语文课的育人功能忽略,学好母语就是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学做一个优秀的中国人,读书和写作是现代文明人的基本能力。学生普遍患有“情感冷漠症”、“责任感缺乏症”。他们贫血、缺钙、脑膜炎。贫血即乏激情,缺钙即没精气神,脑膜炎即不思考。要激励学生成人,成有志者,做一个有一点“狼性”的人。围绕劝学、博爱、励志、修身激励教育学生。我们语文教学中的教阅读,教作文与教做人是统一的,只有目中有人,心中有爱,才能使被教育者既能成人,也能成事,更能成才。于是,以培养人格为躯干,以训练能力为四肢,以追求活力为灵魂,以启迪悟性为脉络的绿色语文大世界建立起来了。绿色,即纯天然,可持续发展。从他的做法来看,我认为,这是一个关注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问题。学生的精神生命包含哪些内容?我认为就是学生以学会做人为目标的人格素养。如理想、道德、情操、世界观、人生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等。

所以,语文教学的天然使命就是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体现工具性的一面,更要努力地为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打下基础,让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新课程特别重视青少年的精神成长,“新课标”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突出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强调了人格养成,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从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看,关注“人性化”的改革已成为首要目标。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过程”。我们都知道,人最可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最可宝贵的是精神,没有精神生命力的人不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精神生命的成长是每一位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能够在精神上给学生的深刻影响的老师。

新课标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我在过去的教学中,对于“情感与态度”这种看似软性的东西,总觉得那是班会上的事,最多在课的最后来一个“德育渗透”,走走过场,一句话把思想道德观念塞给学生。学习了新课标后,我觉得,要让课堂成为学生留恋的精神家园,就得先从语文课堂上“刷新”。

二、语文课堂要变成让学生留恋的精神家园

新课程理念高瞻远瞩,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我在语文教学中,结合班级实际,作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尝试。

1、让课堂教学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新课标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

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这方面,我的理解是——

①课堂是学生和老师进行精神创造的地方。课堂上我积极调动学生的感情因素,深入挖掘学生积极的精神因素,评价自己的生活经历见闻感受,由感性升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错误到正确。学完了背影后,很多孩子有意识地记下了父母的生日,更知道关心父母了。赵谦翔在《研究性教学从“我”做起》中谈到:学生是老师的镜子——他们能最真实地反映出老师的教学面貌和心灵世界。学生是老师的鞭子——他们能切中肯綮地褒贬优劣,激励老师不断完善自我。学生是老师的影子——“亲其师,信其道”,他们会如影随形地追随老师的脚步。 学生是老师的柱子——归根结蒂,只有他们才能支撑起教师事业和精神的大厦。在学生面前,教师也要敢于解剖自己,教师也在自己的精神空间里尽快地成长,这才能称得起为人师。

②课堂是学生思想的成长园地;课堂应建立人道的、和谐的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互动的交往,交往应弥漫着师生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过去,由于我们将课堂学习目标过于指向知识、技能,因此,教师把注意力、兴奋点主要指向了知识、技能这个因素而忽略了“人”这个最重要的“活”的因素。课堂上,教师目中无人。新课程要求我们将知识课堂向文化课堂转移,不仅要创设知识性情境,还要创设人文性情境。不过,从目前的倾向看,人文性张扬有余,工具性落实不足。成了人文性的独霸天下。不少人错误地理解了新课程,走向了极端-------似乎课堂越活跃越好,问题越开放越好,学生表现越自由越好,教师讲得越少越好,甚至于有的地方还具体规定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讲十几或二十几分钟这样可笑的要求,结果是阅读教学脱离文本,鄙弃训练,天马行空,来去无踪,语文基础知识被忽视。

③教师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思维品质的引路人。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学生在青少年期还没遇到一位明智的脑力劳动的指导者,那么他就再也无法学会真正地思考了。” “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要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智慧努力应该用在思考和研究上。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具体体现。具备敏锐的头脑、清晰的思路、精确的表达对谁都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

我们的教育欠缺的正是对人性化的关怀,欠缺的正是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我们的大多数学生可能有较高的分数,却不可能有合格的人文性格,缺乏对自我的尊重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同。课堂正需要还给学生,我们的学生正需要人文关怀,需要对自我生命认同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