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龙湾区第二小学
【摘要】:
一些数学课堂因为片面追求生活化而变得华而不实的时候,“数学味” 渐渐淡了,形式化的东西多了,留给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的训练等却越来越少了。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思索生活化与数学化的最佳结合点,寻思如何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让“生活味”的数学课堂多一点“数学味”
【关键词】:生活味 数学味
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味”和“数学味”并不矛盾,从哲学层面理解:生活即数学,数学本身就是生活。“生活化”应与“数学化”结合起来,而且,生活化情境也应是有选择的,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应避免虚幻和幼稚化倾向。但是纵观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不少数学课却因过分关注“生活味”而忽略了本质的“数学化”过程。我们有些教师将“数学教学联系生活实际”误解成“数学教学生活化”,大打“生活牌”,追求原汁原味的生活味,使数学课的“生活味”冲淡“数学味”,数学反倒成了生活的“附庸”。因此,应该思索生活化与数学化的最佳结合点,寻思如何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让小学数学课堂多一点“数学味”
一、生活味的情境中散发数学味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现在情境创设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情境创设得好,既可以将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又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但如果一味追求情境创设的生活化,会适得其反,丢失了学习材料的数学味。
例如,在“平行与相交”一课中,一位教师创设了汽车在路上行驶的情境。(多媒体演示)
画面1:两辆汽车在交叉的两条路上行驶,快到路口时。教师问:两车会相撞吗?(学生认为会相撞)
画面2:两辆汽车在即将相交的两条路上行驶。教师问:“两车会相撞吗?(会相撞)
画面3:两辆汽车在平行的两条车道行驶。教师问:“两车会相撞吗?”(不会相撞)
这样的情境设计,虽然找到了与学习内容相似的素材,但并不严谨。汽车在交叉道上行驶就会想撞吗?在两条平行的车道上行驶就不会相撞吗?学生不仅不能建立起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数学模型,而且这些可能让学生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了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二、生活味的活动设计中散发数学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当前课堂上,教师都开始重视教学过程的活动化设计,尽可能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新知,发展思维。但不少教师忽视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出现了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怎样使教学活动具有数学味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培养数学意识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发现问题,把生活现象转化为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如教学《平移和旋转》时,我先用课件逐个出示正在运动的飞机螺旋桨、火车、电梯、风车、缆车。然后让学生观察并用手势比划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再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把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分两类。我这才指出: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沿直线的运动叫平移。像风车、螺旋桨这样的运动叫旋转。最后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有哪些平移和旋转现象?
在以上教学中,我通过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面临各种现实问题时观察、举例、手势比划,让学生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教学的着力点定位于,学生逐渐能够自觉地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能够发现其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正因为这样,在上述活动化教学中才呈现出浓浓的数学味。
2、找准知识间的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引发认知冲突是发展数学思考的重要策略。教师如能找准知识间的冲突并巧妙激发出来,就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课始,我让学生任意报数,师生比赛谁先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自然会把判断2、5的倍数“看个位”的方法迁移过来。于是新旧知识产生冲突,“为什么判断3的倍数不能用看个位的方法?”学生急于想了解为什么,便会自觉投入到自主探究的状态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将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三、让生活味数学味有效交融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因此,学生在生活化的内容,数学化的探索中得到的知识只有在解释和应用于生活时,才能焕发出数学的生机和活力。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后,可以给学生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小明在家一天天的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小明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追寻什么?我们为何而求索?简单一点,似乎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思索生活化与数学化的最佳结合点,把握生活和数学两者的关系,以达成和谐统一;我们追求在确保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寻思如何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让孩子在平衡中体会生活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力量和价值。
总而言之,数学源自生活,用之生活,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是必要的,但生活化的同时不能忘记数学课堂的“本”,生活化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不要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要避免虽然联系了生活,但是忽视了生活是为学生发展服务、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宗旨。因为小学数学课堂的“本”才是最为重要的,“本”乃树之根;“本”乃楼之基;“本”乃万物之源。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也就丢失了,而缺失“本”的生活化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不能因为一味地追求“生活味”从而冲淡了“数学味”---这个数学最“根本”的东西,这和《新课程标准》理念是完全背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