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音乐教育史》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3

《古代音乐教育史》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

夏雄军 ,曹凌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 410081

摘要:《古代音乐教育史》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基于此,本文以音乐教育学专题研究中《古代音乐教育史》课程为例,运用文献研究、对比研究等科学研究方法对“课程思政”的深度内涵进行分析和思考,在厘清高校音乐教育和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阐释了《古代音乐教育史》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与创造价值,并探究了《古代音乐教育史》课程在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学实践策略,以期为同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古代音乐教育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古代音乐教育史》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讲授内容涉及我国古代各朝代音乐教育形成、发展、传承、变迁等多方面内容,具有极强的综合性、政治性和全面性。因此,以该课程为研究对象,从课程思政教学系统性路径入手,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渗透性、适度性、情感性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对完善高等院校音乐类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进行同类“课程思政”改革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高校培养具有音乐核心素养的“深层次、广泛性、多维度”的创新型音乐类人才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阐释: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

我国高校思政课设置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经历了数次重大改革,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课程框架。实践证明,这些课程的开设在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贡献出巨大力量。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课程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部分高校对于思政课程的建设问题认识不到位,一些措施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形成长效的思政育人机制。笔者认为,其中最关键的在于思政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的间隙过宽,这将影响思政工作的整体发挥。进入新时代,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理念,同时也意味着要面临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需要多方专家学者的共同探索。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多方合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思政工作的需求,要善于联合专业课程,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打造多位一体的思政育人局面。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阐释

近年来,学术界从不同方面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做了阐述。何玉海认为,“课程思政是指通过运用不同性质的课程,比如思想政治课程、学科课程以及其他精神、物质、行为层面的课程,以全员参与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实践过程。”[1]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表示,“课程思政建设不是做一些表面工作,而是要构建全面丰富、层层递进的课程思政体系,思政的素材和元素应当和专业知识技能相互融合,进而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相互促进”。[2]

在吸纳学者已有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的研究,笔者从三个梯度分析和思考课程思政的内涵:一是就课程思政的本质而言,其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并且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和出发点,借助课程这一载体,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二是就课程设计而言,它不是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将育人职责部署到各学科教学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传授通识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知识中注重学生思想引导和正确价值观塑造;三是就设计层面而言,由于课程思政区别于思政课教学,它要求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协同融合,渗透于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因此需要高校和高校教师积极思考,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其他课程协同发力的课程思政体系,要求教师全员参与,高校内部全局动员,而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在行动。

二、《古代音乐教育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古代音乐教育史》课程以何玉教授的专著《古代音乐教育史》作为主要教材。该书共六章,按时间顺序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六个时期,对中国古代数千年的音乐教育历史进行了系统、完整、详细的叙述和研究。何玉教授的《古代音乐教育史》一书,作为一项重要的历史研究成果,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文化遗产的理论性总结,但其最终目的还是以古鉴今、古为今用,使世界了解我国传统音乐教育的特点及魅力,促进和推动我国当代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笔者认为,当今时代高校的师生应当在学习《古代音乐教育史》课程的同时,结合音乐教育实现 “育人”的目标,总结我国乐教的优秀传统,注重提炼乐教对道德伦理的教化、 审美情操的陶冶、 治国兴邦的精神作用。

(一)本体价值: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古代音乐教育史》一书强调德教与艺教并重,注重克服只有艺教而不见德教的偏差,与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相互匹配与契合。《礼记·乐记》云“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向方,可以观德矣。”[3]这里告诉我们,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是“有道、有德”者。对习乐者的教学内容,首要的是乐德,其次是乐语,最后才是乐艺。《琴操》中记载“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4]也就是说,古代的人们之所以听钟声、琴瑟,是为了修养出正直、善良的心性品质,摒除邪念和过度的私欲。所谓“士无故不彻琴瑟”即是此证。反观当今的娱乐圈,可谓乱象丛生:偷税漏税、高额片酬,甚至奸淫未成年人。说到底就是缺“德”的表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严重缺失,虽与社会大环境有关,但音乐教育中的“重艺轻德”倾向也难辞其咎。新时代的音乐教育必须向古人学习,对当今高校大学生加强综合文化素质的教育,以培育时代新人。

(二)教育价值:教育过程以古鉴今,教育结果开拓创新

《古代音乐教育史》一书通过大量的史料说明,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技艺体系”是在社会经济活动、特殊分工、文化娱乐生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下,在音乐教育背后的原动力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产生的。 因而音乐在功能上自然地突破了“育人”的目标而产生了转型。当音乐的经济行为和娱乐要求成为主导趋势时,服务于娱乐为目的的音乐教育行为和体制,必然从统治阶级培养治国人才的音乐教育体制中分离出来,转向以学习“技艺”为中心,以乐人的培养和技艺的传播为主要教授内容。 纵观全书再认识今天,可以看到音乐教育“技艺体系”这一人文类型,在历史上存在,在今天也存在,并且,在新时代音乐教育中,若无文化教育方向上的正确选择,任其发展,“技艺体系”也会得到强化而走向“育人”的反面,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更会阻碍音乐人才的培育和发展之路。因此我们需要坚定的信心、长久的耐心和持续的努力,在古人研究的基础上,用好课程思政这一有效途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构建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作为第一要务。

三、《古代音乐教育史》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古代音乐教育史》课程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落实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用好课程思政这一有效途径,将思想政治因素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层次、高站位育人,就是要梳理好《古代音乐教育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素材,运用好这一课程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强有力的支柱参与到《古代音乐教育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来。

(一)渗透性策略

渗透是音乐教育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的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古代音乐教育史》教学的内容,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在教学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古代音乐教育史》知识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防止在课堂上对学生单一地讲授思想政治相关内容;二是把握好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教育史专业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课前对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因素、素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理解,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将其合理、恰当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三是音乐教师需要提前对学生有一个深入地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利用这些特点,从而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在进行儒家六艺—礼、乐、射、驭(御)、书、数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科目综合的渗透,使学生深入理解国家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音乐技能掌握的基础上,文化理论的学习也非常重要。音乐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音乐承载和体现着文化,文化素养的缺失既不利于音乐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也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因而必须向古人学习,对当今音乐学习者加强综合文化素质的教育。

(二)适度性策略

适度性是指《古代音乐教育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依据教学内容,实事求是地把握学生的认识水平,从实际出发,适度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达到既能对学生进行教育史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又能对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一是要准备抓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阶段,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二者结合的“度”, 即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既能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技能培养,又能有机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相得益彰,但是需要注意不能讲教育史方面的内容讲授变成枯燥乏味的哲学研讨;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老生常谈,注重因势而新,根据学情有选择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三是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广度等进行研究,力求教育教学效果最优化。如通过“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教育思想的学习,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了解历史线索的发展规律和变迁特点,深刻把握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现象与本质,逐渐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三)情感性策略

情感因素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并且还影响《古代音乐教育史》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热烈情感的教师,无论是对学生的音乐专业知识传授和音乐素养的提升,还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都有很大益处。这就表明,一是音乐教育教师在课前必须要达到积极的教学情感状态,对课堂教学内容有着事无巨细的准备和计划;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要观察和把握好最佳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的冲击,以便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出情入境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为学生创造一种触景生情的氛围,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进而达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效果。如在每一朝代的音乐教育特征教学中,通过视频或听音乐的形式,适时介绍我国周朝时为了巩固等级制社会推行的礼乐教育模式,思考“雅乐”是如何从内部陶冶人的性情,从外部规范人的言行的,秦朝时为了鼓舞士气盛行的军乐,分析军乐与战争胜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唐朝时统治者与劳动人民都很享受的宫廷音乐,总结宫廷音乐与唐朝当时的强盛国力、发达经济以及繁荣文化的时代背景之间如何相得益彰。

结语:

音乐教育不仅能够陶冶人的性情,更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因此,不论是从音乐与音乐教育本身的发展来看,还是从现代社会对具备全面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来看,从古代音乐教育中汲取优秀的经验都是十分有必要的。现代社会中,音乐不论在娱乐方面还是在社会方面都发挥出了巨大的价值,与之相应的是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这与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起到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分割的。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辉煌历史为现代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教育发展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对优良传统的回顾与继承,不仅是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更是社会主义音乐文化建设的实然要求。鉴于此,在音乐教育课程《古代音乐教育史》教学中开展有意识、有方向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是高校音乐教育教师应当不断思考的核心问题,更要通过多手段、多路径的教学方式,创新出一条培养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音乐人才的良性生态发展道路。

作者简介:

夏雄军(1968—)男,汉族,湖南娄底人。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曹凌(1998—),男,湖南汨罗人。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2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蒋占峰,刘宁.高校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逻辑进路[J].中国大学教学,2022年第3期.

[3]杨林艳,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史》评介[J].文教资料,2018年第14期.

[4]汤雨琪,音乐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协同发展研究.[J].品位·经典,2021年第12期.

[5]纪俊娟,音乐教育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2月第41卷第1期.


[1] 何玉海,新时代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2期.

[2] 徐雷、李琲琲、夏璐,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21年第12期.

[3]  曾繁仁主编;祁海文著.《中国美育思想通史 秦汉卷 精装本》[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7年。11月,第214页.

[4] 崔向东著.汉代豪族文化与精神世界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2019年10月,第3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