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2

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洪岑

厦门市翔安教育集团吕塘幼儿园 

摘要:由于幼儿心理发展水平较低,学前儿童对于是非对错、好坏善恶有着较直观肤浅的理解。目前,我国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幼儿告状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这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将影响幼儿性格品质的形成,对幼儿未来的终身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产生原因;指导策略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幼儿告状:某某推我了!某某和某某又在抢玩具了!等等, 但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幼儿教师对待这类告状行为几乎是草草应付了事,这将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告状的含义

告状,是幼儿与幼儿之前发生了冲突或者是矛盾,不能自己解决,需要借助其他人比如教师、家长来解决的行为。而幼儿告状行为指的是幼儿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同伴某种行为与幼儿园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符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1][2]

二、幼儿告状的类型

根据幼儿告状的动机,可将幼儿告状分为以下几类:

(一)逃避责任型

幼儿做出不妥行为被发现后而采取辩解或指责他人等方式的告状行为,意在逃避做错事情的后果。

(二)维护规则型

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发现旁边的小伙伴的行为与平常要求有冲撞进而向教师进行告状行为[3],意在试探教师对某事的态度,


若教师持肯定态度,可能会引起告状幼儿加入违反规则行列。

(三)伸张正义型

幼儿看到其他同伴对被欺负了,像教师进行告状解释,意在为被欺负的幼儿打抱不平或表示同情,也试图吓唬欺负他人的幼儿,阻止其不良行为。

(四)为自己辩解型

幼儿做错事情后怕被别人发现或指责而做出为自己辩解的告状行为,意在为自己的错误打掩护。

(五)陈述情况型

幼儿根据事发情况陈述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的告状行为,意在陈述事实。

(六)表现自我型

当幼儿看到同伴不合适的行为时,主要是为了获得教师的认可和关注,从这个方面上提高老师的关注度。

(七)嫉妒他人型

幼儿看到同伴的在其他方面好于自己,自己却无法做到,从而产生了愤怒、怨恨,主要是想破坏对方的优越状况。不过在平常的生活中,这种告状行为出现的比例是比较小的。

幼儿之间为何会出现告状行为,是一种原因导致的呢?

三、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幼儿自身原因

1.幼儿的评价多依赖于成人

幼儿期是幼儿形成评价意识的初步时期,由于处于评价意识初期的幼儿心理发展水平较低,对于是非对错、好坏善恶有着较直观肤浅的理解,因此,他们对于事情的是非对错的评价往往不是特别清晰,尝尝需要依靠成年人,用告状的方式让成年来帮助自己。

2.为了吸引教师的关注和认可

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或引起教师的注意,希望受到教师的表扬或奖励,例如:某某吃饭一直说话,我没有等等。

3.幼儿模仿

幼儿正处于对周围事物的好奇阶段,模仿能力很强,他们常常模仿周围的语言、动作甚至是情绪。当幼儿看到同伴的告状行为引起教师的关注或重视时,他们也会进行模仿。

(三)教师方面的因素

在我们国家,目前大部分幼儿园无法按合适的比例配备教师资源,所以我们的师幼比例相对不协调,为了方便管理,教师往往会制定一些规则,但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因此幼儿会出现违反规定的行为。

(三)家长不正确教育观

现在家庭更多重视幼儿的智力开发,认为幼儿只需要学好知识技能就够了,而忽视了幼儿合作、关爱、分享的个性,缺乏在集体中生活和交往的能力,不仅如此还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就造成幼儿出现了一些现告状行为[5]

了解了告状的原因之后,要有怎样对策进行指导呢?

四、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一)对幼儿的指导策略

发现自己身上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展现自我。幼儿告状有相当一部分动机是想引起老师的关注和重视,对于这一部分幼儿来说,需要让幼儿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和兴趣所在,并表现自我,树立自信心,发现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的一技之长,从而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二)教师方面的指导策略

1.重视告状行为,宽容对待

教师应理解幼儿,把幼儿当成一个发展中的人,相信幼儿是一个完整的人,3-6岁的幼儿正处于爱告状的时期,幼儿间的互相交往能得到其社会性的发展。其实,幼儿的告状行为并不是坏事,他们无非是希望自己得到重视,在不确定自己的判断时向成人求助挺身声张正义、维护规则,作为幼儿心目中公正的裁判,当他们求助于教师时,教师耐心听幼儿说完,为幼儿创造一个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这样会让幼儿感觉自己得到重视,自然而然也会变得更加勇敢自信。

2.了解动机,区别对待告状行为

当幼儿出于维护规则、伸张正义等动机而告状时,教师要问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给予明确的答复,让幼儿明白是非对错,增强幼儿的是非观念,对于维护规则声张正义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对于被告状的幼儿也应耐心教育,用共情的方式让幼儿明白其中的道理。

对于逃避责任的行为,教师应给予适当批评。倘若教师对这类告状行为采取不理不睬的冷漠态度,可能会导致这类告状行为屡次发生,变本加厉,欺负其他幼儿,给其他幼儿造成负面的影响。

对于表现自我甚至是嫉妒他人的告状行为,教师应在一日生活中尽可能地关注到每一位幼儿,发现他们的长处,支持并鼓励幼儿利用自己的长处帮助他人,为他人带来快乐,实现自我。对于自信心较弱的幼儿,要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让幼儿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优点也都不尽相同且不分好坏,及时鼓励进步的幼儿,帮助他们树立自信[4]

3.鼓励幼儿独立解决问题

幼儿之所以爱告状,跟他们欠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系。由于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幼儿遇到问题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而是我不知道怎么做,这就引起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

作为幼儿心中亲近的人,教师应放手让孩子解决,引导孩子通过沟通、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当幼儿自己尝试解决后仍存在问题或在解决过程中出现不可控的情况时,教师可以适当介入,充当引导者,帮助孩子共同解决问题。

4.家园共育,共同努力

教师除了在园做幼儿工作,还可以利用家园联系册、宣传栏、家长开放日等契机,与家长共同探讨,达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帮助孩子健康成才。

(三)家长方面的指导策略

1.正确示范,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做事的态度和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自然也跟着父母的方式做事。父母可以通过自己的示范,让孩子明白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接物待人。

2.放手尝试,积极引导

家长可以理性地培养孩子,不要着急得到结果和答案,耐心等待,相信幼儿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他点时间,让他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请幼儿帮助自己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不仅能锻炼到幼儿的独立能力,也能增进亲子间浓厚的亲情。

综上所述,不论是幼儿教育工作者还是幼儿的抚养者,要正确认识到告状行为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和成人的处理态度和处理方式会影响幼儿性格的形成,对幼儿发展会产生较很大的影响。所以,在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时,教师和成人要本着尊重、宽容,理解、信任,给幼儿创设一个大胆说、喜欢说并能得到成人回应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郑名,李春丽;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

[2]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0-21

[3] 鲁梦洁.《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

[4] 周长秋.谈教师对幼儿"告状"的分析评判能力[J]. 山东教育,1999.

[5]余志敏.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分析及适宜策略.《金色年华:教学参考期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