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 201102
摘要:戏曲服化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属于戏曲舞台美术的分支艺术。其专业特色,除了民族性和程式性,更有继承传统任务而带来的创作上的艰巨性。以话剧蓝本改为的戏曲新编戏《暗恋桃花源》为例,从戏曲服化的剧种、行当、穿戴形式进行系统分析,结合人物角色的服饰款式、色彩、刺绣进行设计分析,旨在为现代新编戏曲舞美服化设计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建言献策。
关键词:戏曲服化设计;暗恋桃花源;传承与创新
传统的戏曲服装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艺术积淀丰厚,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精华之一。戏曲服装设计的创造基础在于继承传统戏曲服装。因此,必须忠实地继承这一艺术传统,以此作为设计基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当代戏曲服装设计的实践、得失成败,关键在于纵向继承,以及在纵向继承基础上的横向借鉴。谭元杰教授所说,对戏曲服装设计的独特原理用一段话来概括地表述:从艺术形式继承要素丰富,艺术形式成熟稳定的客观实际出发,在有限的创造空间自由发挥。
一、戏曲服化设计面临的现状思考
目前,以当今整个戏曲界舞美设计的趋势来看,戏曲服化在设计理念和基本规律等方面还存在着盲点和缺憾,由于时代变化发展迅速,科技与娱乐项目的多元化发展不断侵蚀着人们的视觉、听觉、精神层面,人们已经习惯了什么都是快节奏,这对于需要学习、思考、研究、继承、沉淀的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相对来说是不利的。我们是从事戏曲舞美专业的教师,肩负着对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扬的责任,在教学上对现在戏曲舞美设计的学生更需要保留口传心授、“师傅带徒弟”手把手亲传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也是戏曲艺术特殊的教学方式。所以,如何能够客观地认识与面对当今社会与艺术形态的发展状态;如何面对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性有相对正确的三观与传承的态度;如何去总结反省戏曲服化设计专业的瓶颈问题;用哪些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教学是我们戏曲舞美工作者在当下需要研究的重中之重。例如戏曲服化设计投资成本高、人力资源短缺、实践资源短缺等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戏曲服化专业老教师年纪大,人才流失严重;老先生以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学内容容易不够全面、不够系统,理论支撑不足,“五祖传六祖,越传越糊涂”的情况越发严重;传统科班的弊病“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观念至今还是存在,导致服化专业知识与实践的传承越发萎缩。同时,学生上手实践操作困难,戏曲服化设计师必须懂得怎样给演员穿戴、旦角包头。只有动手技能非常熟练,各个人物穿戴方法了如指掌才能开始琢磨探索在原有的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否则设计出的作品就是纸上谈兵无法进行实际佩戴。但剧团成年演员传承傍“角”体系的特殊性需要的是非常成熟的动手性强、专业技术好的舞美服装师、包头化妆师,导致初学者很难接到创作剧目、演员也不要初学者给自己穿戴,因此专业实践能力不足,没有经验的服化设计很难遵守戏曲服化的创作原则,设计质量与效果较低。
另外,与设计师的审美与素养也有直接的关系。很多设计师认为戏曲风格,就是浓厚、对比鲜明、永远的程式化定位,无非就是戏曲服化元素这几样,由于审美意识上的盲从和混淆,导致很多设计作品的品味不高,不但没有真正达到作品的要求,而且也造成了让人误认为戏曲就是简单、错误定位的社会影响。究其原因,还是部分设计师心态浮躁,不能准确地把握戏曲服化设计的艺术尺度。这绝不是缺少创作灵感和创作能力。结果就是不知道设计出的戏曲服装到底是否准确;是否符合人物与情境;是否体现出戏曲服装特性;是否具有可舞性、实用性;是否能够服务于演员;制作的师傅是否真正能按着设计图纸来制作;甚至否定戏曲最传统的服饰,认为年代久远样式老化、不愿意去研究各类老剧照。长此以往,便不知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好,无法在正确的道路上进行创新和探索,从而更加使戏曲服化设计者蒙上双眼,导致戏曲服化创作在低谷中停滞不前。也有部分设计师是时装设计师出身完全不懂戏曲的规矩,所设计出的服化作品有违背戏曲服化穿戴的规则,“京剧危机”、“戏曲不景气”状况出现多年,令人堪忧。因此,我将自身参与的实践剧目作为研究载体,浅谈一下戏曲服化设计的创作心得。
二、 以戏曲新编戏《暗恋桃花源》为例准确归纳运用传统戏曲服化
设计创作流程第一步为设计酝酿,需进行剧本分析、搜集及研究设计素材。戏曲服化设计酝酿在两个方面有独特的要求:一是在人物分析时即开始启动程式思维,将继承点找准并落实;二是在研究素材时即开始启动意象思维,强调通过“灵感启示源”出发艺术想象,促进意象形成,初步形成创新概念。
(1)通读剧本、确定导演构思、定位戏曲的剧种气质
剧本属于戏剧艺术一度创作,是戏曲服化设计的依据。通过阅读剧本获得初步感受。与导演进行配合,在二度创作中导演居于总摄全局的地位。导演分析剧本,服化设计师也分析剧本,对剧本的主题思想、艺术风格、人物脉络等达成基本共识。话剧《暗恋桃花源》是著名导演赖声川先生的重要作品之一,首次以戏曲的表现方式进行改编,通过剧情的起承转合,导演将整出戏划分为越剧、京剧、昆曲、话剧,以戏曲四大剧种的表演形式进行改编。因此,作为服化设计,首先需要通读剧本、确定导演编排与构思要求,在服化设计的整体上以宏观的角度确定每个剧种的表现审美风格与剧种气质,明确设计框架。分析:越剧的审美风格清新唯美、精致灵秀;京剧的审美风格定位夸张个性、鲜明通俗;昆曲的审美定位轻柔婉转、古典高雅;话剧风格定义自然真实、朴质现代。因此,基于《暗恋》的故事情节,江滨柳与云之凡两个人物从年轻到老年都是围绕两人一生的情感为主题,很适合改编为越剧。《桃花源》一场三个人物插科打挥、无厘头的表演方式、幽默夸张的基调被改编为京剧。《桃花源》梦境一场的基调悠扬婉转梦幻,被改变为昆曲。先将剧种的气质与审美风格准确定位,服化设计就有了第一步的主题创作思维。
(2)融入剧本情境、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类型划分归纳戏曲行当
按照剧本分析常规,人物分析本应包括在剧本分析之内,贯彻“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设计指导思想。人物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外貌、性格、身份、品格,通过“综合分析”从中提炼出最能为人物“传神”的特征,以“神似”为原则,从中择取最有利人物传神的特征,加以突出和强调。由于戏曲划分角色行当,因而人物自有其一定的类型性。例如越剧中人物行当小生、小旦一般体现的是有修养的才子佳人,多数是年轻男女,云之凡与江滨柳的人物气质很像越剧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中旦行扮演性格泼辣的角色,性格鲜明、语言锋利,举止放荡不羁,《暗恋桃花源》中春花的性格神态与特征与京剧传统戏《乌龙院》中阎惜娇、《翠屏山》中的潘巧云等人物神似,所以可以将其归纳到旦行中。生行中的老生行可以体现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中年男子,剧中的袁老板神似《红楼梦》中的贾琏,因此可以将其归纳到老生行当中;丑行一般饰演下层劳动人民迂腐酸气性格的人物,剧本对老陶形象与性格与《水浒传》中的武大郎有些相近,所以人物的描述也适合以丑行来展现。戏曲讲究传神特征的提炼,注重传统类型人物的沿袭性,因此,准确将人物划分到合适的戏曲行当中,基本正确完成戏曲服化设计的第二步。
三、继承戏曲服饰美学特征、突破程式的创新
通过《暗恋桃花源》服化设计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地体现了戏曲服化设计纵向继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而在此基础上的横向借鉴主要体现在戏曲服装的五大构成要素中:款式、色彩、纹样、刺绣、面料。首先是款式,作为服装的载体,包含了戏衣、盔头、戏鞋三大部类,起着构成服装基本艺术形式的决定性作用。二是色彩,则是服装的“灵魂”。三是刺绣,戏曲服装上刺绣的广泛运用使戏衣成为“刺绣之服”,四是纹样,纹样不仅是“装饰性”美学特征的主要表现,并具有表意的重要作用,而纹样和刺绣这两个互相关联的要素,正突出体现了戏曲服装的鲜明特色;五是面料,戏衣所运用的缎料为主的丝绸织品不仅充分体现丝绸品的富贵华丽,又可以染出鲜艳之色,更能负载繁密的刺绣纹样,是所有组成原素的承载体。下面我就以列表的方式具体阐述《暗恋桃花源》中几个人物在服化设计不同方面的突破与创新。
(1)服装款式
戏曲的服装款式,作为构成服装基本艺术形式的载体,不仅要在款式上体现出“装饰人体美”的服饰美表现形态,主旨是通过服装对人体的装饰去体现人的精神意蕴之美,同时,更要注重款式与表演艺术高度协调,既受表演动作制约,又有助于表演动作完美发挥,最终通过装扮技艺,服饰组合充分地体现出款式的完美, 以人物“春花”的服装款式设计举例:
人物: 春花 | 传统服装款式 | 突破式创新服装款式 |
版型 | 传统宽版型齐腰上衣、 宽版大裥裙(传统袄衣裙) | 结合戏曲古装衣、舞蹈服的西式款式,中式裁减做法,上身紧致贴身收腰下身大波浪裙(连身型) |
领式 | 传统中式小立领 | 结合西式领口,深V型 |
袖式 | 传统齐腕长袖 | 结合西式袖口,7分长开口大喇叭袖 |
裙摆 | 传统绣花马面大裥裙 | 结合西式交谊舞的裙摆,宽幅尺寸360维度 |
前片 | 传统斜襟开襟 | 对襟、长及足面 |
饰物 | 传统腰巾子、盘扣 | 立体干花、长发带、时尚小花腰带(毛线)、时尚花样盘扣、摁扣、魔术贴(方便赶装) |
鞋类 | 戏曲传统彩鞋 | 汉朝古装鞋 |
发式 发饰 | 1、传统大头样式 2、贴小弯片子 3、传统水钻头面 4、绸缎长绸条 5、传统戏曲俊扮妆面 | 1、戏曲古装头套(加大辫子) 2、借鉴各类型假发(突出发型立体肌理),运用假发包做造型 3、贴歪桃形状片子 4、红色发带、白色透明蕾丝(与传统绸条尺寸一致)、现代时尚饰品(鲜花类、珠花类等) 5、结合影视剧化妆技法与妆面色彩 |
(传统服装款式) (创新服装款式)
(2)服装色彩
戏曲服化的色彩艺术分为“上五色”、“下五色”、“杂色”三大类。戏曲服装艺术继承色彩强烈对比这一传统特色是必然的,是戏曲艺术特性的要求。人物形象对比十分鲜明,动作的节奏感、韵律感极强,这也决定服装色彩必须有强烈的对比。同时中国戏曲服装艺术里的色彩象征性,最其显著的特点是:标示人物身份,外化性格情绪、暗示所处情境。某一色彩象征某一抽象概念,既具有色彩象征的共通性,又具有戏曲色彩象征的独特性。本戏遵守了传统戏服的规律,运用“下五色、杂色”进行人物造型设计。以人物“春花”的服装色彩为例:
人物:春花 | 传统服装色彩 | 创新服装色彩 |
强烈对比 | 色块搭配——以大红色或湖蓝色为主体,以白色为间色 | 色块搭配(暖色系、冷色系)——运用桃红色、紫色(全部下五色)、白色(高明度、高纯色对比、上五色) 明度:桃红色(高明调——中明调,渐变手法纯度强对比);紫色(高明调——低明调、紫色为主白色为辅,面积强对比)。 |
表情达意 | 1、大红色或湖色(常用色) 人格象征:风流、泼辣 年龄象征:年轻女性 气质象征:轻浮 权利象征:比较低级的平常百姓 | 1、桃红色 情境象征:与袁老板偷情出轨、红杏出墙 人格象征:放荡、风骚、泼辣 年龄象征:因艳丽而转义象征年轻貌美的少妇 气质象征:轻浮 权利象征:比较低级的平常百姓 2、紫色 情境象征:与袁老板婚后生活悲惨、破败 人格象征:泼辣、怨气浓厚 年龄象征:因生活环境恶劣、面相比真实年纪老 气质象征:粗糙、邋遢、疲倦 权利象征:比较低级的平常百姓 3、白色 情境象征:梦境 人格象征:知书达理,文静安逸 年龄象征:年轻女子 气质象征:高雅、随性 权利象征:仙类 |
(传统戏服色彩搭配) (创新戏服色彩搭配)
3、刺绣
刺绣,是戏曲服装中“纹样”体现的重要工艺手段,成为戏曲服装区别于其他戏剧服装的重要标志。传统刺绣主要体现在平、齐、细、密、均、顺、和,其立体感表现为以绣线“色阶变化”所产生的视觉立体。以京剧场中的“水元素”角色服装刺绣设计为例:
人物 | 传统服饰刺绣 | 创新色彩刺绣 |
水元素 | 1、材质:传统银线、金线 2、制作方法:传统中国刺绣 | 1、材质:烫钻辅料、网纱贝壳刺绣花边珠片、金葱细丝带、皓石手缝钻、各类宝石、弹力亮片花边条、各型号小钻石 2、制作方法:西式法式立体刺绣 |
(传统水族服饰) (创新水元素服饰)
四、解决方案与教学方法探索
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在观念意识上要遵守戏曲服装设计的宗旨,更需要在实践中重视方式方法进行正确的实际操作。本人以改编剧目的创新设计为突破,不断探索戏曲舞美服化传承与创新的解决方案与教学方法。一是以忠实继承戏曲服装艺术传统为创造基点,深入掌握传统戏曲服装的艺术内涵和构成要素,尤其是必须谙熟作用于创造系统、应用系统的穿戴规则,以剧种、剧本情境、“为人物传神抒情”为最高审美追求;二是以现代审美意识对艺术传统进行关照,激发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创造意识,能够保持戏曲美学原则、美学特征的恒定性,注重戏曲服化的特征,力致于不断开拓新的艺术表现领域;三是坚持“以程式思维为先导的意象创造”及其相应的艺术表现手法:夸张、变形、寓意、象征等,能够在纵向继承的基础上加强横向借鉴,开放型思维,寻求古典美与现代美的有机结合。另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学生临摹,注重设计图技法,绘制出高水准的人物造型设计图;正确对待、灵活程式性,告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戏曲服装在应用上所具有的程式,深入理解多种程式的综合对位;戏曲的构成要素的种种变化,始终受到写意美学原则的总体支配,不论怎样创新,仍保持着程式性美学特征等等。通过一切中国传统艺术、一切中外姊妹艺术寻求灵感,探索全方位的启示获取创作灵感,最终创作出优秀的戏曲服化设计作品。
五、总结
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学校系统施教是为有别于传统师徒相授的新型艺术教育。我们学习戏曲服化设计,是一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光荣使命。当我们对民族艺术研究、探索,放慢脚步去慢慢品味其中的魅力时,我们依然感到自豪和自信!作为文艺工作者,学习钻研“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并加以改良性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挑起历史重担、不忘初心使命、凝聚艺术智慧、繁荣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
参考文献:
[1]、谭元杰编著,戏曲服装设计,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9月
[2]、赵梦林著,中国京剧人物,北京朝华出版社,2014年8月
[3]、安葵著,戏曲理论与美学,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年3月
[4]、张乃仁著译,外国服装艺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2月
[5]、潘嘉来编,中国传统戏衣,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10月
[6]、胡芝风著,舞台艺术创作规律,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10月
[7]、陈申著,中国京剧戏衣图谱,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12月
[8]、刘文峰著,中国戏曲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