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的开发和利用——以中山古镇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文旅融合背景下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的开发和利用——以中山古镇为例

姜言斌 ,黄黎平

重庆科技学院

摘要: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山古镇通过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本文以重庆市中山古镇为例,从历史文化名镇研究现状及其实际问题出发,对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开发和利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文旅融合;历史文化名镇;中山古镇

中山古镇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地处三省交界中心,向南距贵州习水县约90公里,向西距四川泸州约120公里,向北距江津区城区约5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其别名为三合场或龙洞场,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南宋时期且可考证历史高达869年。由于地处渝川黔交汇地域,交界地域又被称为渝川黔生态旅游金三角,全镇面积15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面积达15万亩,全年无霜期达260至300天左右,拥有全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原始常绿乔木阔叶林和针叶林混生带,自然条件优渥是中山古镇旅游业的一大优势。近年来大力倡导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摒弃无文化学习以及空洞的美景,让文化赋予旅游深刻的内涵,同时旅游也促进的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二者互补形成良性循环。在历史文化名镇旅游业的发展中,深厚的地域特质和历史文化底蕴是核心竞争力[1]。因此,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山古镇通过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本文以重庆市中山古镇为例,从历史文化名镇研究现状及其实际问题出发,对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开发和利用展开研究。

一、重庆市历史名镇研究现状

重庆范围内的历史文化研究多以某个具体的历史文化名镇为研究对象,由点到面的来研究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利用和开发。马一丹[2]以涞滩古镇为例说明了古镇的发展建设与古镇的保护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并以涞滩古镇为例,说明了在古镇建立保护区的有效性和实际功能。邹启朋[3]以安居古镇为例,从地域文化特色宣传,文化功能产业化设计,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政策扶持、拓展途径等多方面推动历史文化名镇发展。上述以某个具体的古镇研究,还有从整个重庆区域研究历史文化名镇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孙俊桥[4]等从古镇发展过程中空间变化尺度的变化出发,提出外围空间、整体空间和围观空间三层尺度保护策略。毛长义等[5]从古镇所具有的局限性出发,即古镇自身资源存在局限,运用区域共生思想,提出古镇旅游通过区域关联要素协同发展以突破困扰发展的瓶颈。并以重庆地区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分析了可行性。杨乐等[6]学者从历史文化名镇历史街区方面的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阶段存在街区保护中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从优化原住民的生活条件,鼓励原住民参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角度提出了建议。由于现阶段历史文化名镇数量较大,同时对所有的历史文化名镇进行保护难度较大,所以也有学者提出对历史文化名镇进行专业的综合价值评估和特色价值评估,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进行优先保护与开发[7]。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发展研究从多个领域已经形成了比较丰富的古镇开发保护利用方法,并且从保护和开发的角度都提出了很多的方式。对中山古镇而言,保护与文化的传承也应该放在第一位,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都需在发展旅游业中着重考虑。

二、中山古镇现存问题

(一)管理水平不足

历史文化名镇评选多由名镇所在政府申报工作,普通的居民参与度不高,导致名镇所在地居民无法将历史文化名镇和家乡有机结合,无法将古镇作为文旅景区进行有效管理,除所在地政府负责相关文旅工作的部门外,无有效管理部门和企业运作。目前,历史文化名镇商业街区大多为独立经营商户,整体尚处于独立家庭式小作坊,缺乏统一管理,易导致经营混乱,一旦某种商业或商品有利可图,便有大量同类商品或商铺同时出现,从而经营同质化严重,不具特色且质量降低。

(二)服务意识欠缺

现阶段重庆市所有历史文化名镇都没有进行门票的收取,没有票务部门意味着没有一个良好的前期服务能力,一个良好的前期服务能力是接触一个旅游地的初试体验,同时这样也导致了本地居民服务意识低或者没有服务意识。

三、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开发和利用改善对策

(一)建立统一管理制度

历史文化名镇具有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特色文化可导致文化的服务管理受到限制,毕竟传统文化重在保护和发扬,在发扬的过程中涵盖了服务管理的板块,重点还是应当在将历史文化名镇往旅游风景区的建设转变才能有一个完整的服务管理。转变之后,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可以采用景区类似的服务管理模式,以游客感受和满意度为基础,进行历史文化名镇的管理,提高历史文化名镇的管理服务水平。

目前重庆市的历史文化名镇,都停留在保护与开发的阶段,保护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是开发尚且不足,建立统一管理制度,将原住民的生活区与保护区分开,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的长期规划后建设,在保护区内实行门票管理,居民区规划后,在整个历史文化名镇外围设立关口,采取不收费进入但登记的接待方式。收费地区的经济效益分出足够的部分分红给本地居民,让本地居民有利益分配,自主的参与到历史文化名镇的建设中来。同时解决部分本地居民的就业问题,管理好员工就是管理好本地居民,一举多得。半开放的景区制度一方面延续了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作用,一方面也解决了本地居民生活和游客游览的冲突问题,但是需请规划专家做好长期规划后再动工,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负责管理或者对外招商有资质的旅游公司进行管理。利用科学的可持续的办法进行管理,可以完善整个历史文化名镇的有效建设,取得合理的收益后可以有资金进一步的保护历史文化名镇也可以合理分配收益后进行历史文化名镇的推广。

还可合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目前成熟景区,无论是商业景区还是公益类景区,互联网票务系统都已经较为成熟,一个合理便于使用的互联网票务系统可以给游客带来良好的游戏体验。由于景区外围采用不收费匝道,可以推广给游客或者前来体验的传统历史文化的人,直接采用线上预约,一方面可以减少拥堵和排位时间,另一方面可以更加便捷的统计到访人员信息,便于下一步统计分析决策使用。还有大数据运用方面,大数据现阶段的使用已经普及化,各个行业或多或少都运用到大数据来处理数据和推广,运用大数据可以对来访游客进行分析,进而对客户群体进行分类,后期推广过程中可以侧重对大数据分析中感兴趣的人,达到精准投送目标人群的目的。

(二)提升服务水平

在整个历史文化名镇所处的群体中引导出一种历史文化的氛围,引导出热情好客的民风,将之塑造为历史文化名镇的又一张名片,本地居民引以为豪的东西,这样既淡薄了居民这是在为游客服务的牺牲感,也提高了游客被服务的感受。同时打造的整个景区按照相应的比例进行分红后,历史文化名镇的作用向心力会更强,群众的参与度会更高。处于历史文化名镇范围内的居民和员工都要进行培训,这种培训多是引导式的培训。

除了让游客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风俗外,跟上时代的服务意识可以大大提高游客的愉悦度,既感受了热情质朴的传统文化后,也能感受到专业的现代服务。除开本地的居民外,参与历史文化名镇工作的员工需要进行专业的服务培训,专业的服务会让人感受到舒适,也可以提升整个景区的质感和水平。这一批的培训需要请到专业的培训师进行分析培训,并附上一定的考核机制才能上岗,要让游客在体验到传统文化后觉得服务也非常不错,就会给相应的人推荐,也会增加再次前来游玩的几率,对于再次前来的游客,系统监测到后可以赠送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创小礼物。

    对已经经过培训的历史文化名镇内的居民和员工,还需进行投诉追踪考察,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主要是针对投诉类的事件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处理机制,对游客的投诉等应急事件有一个快速且有效的反应,解决好外部游客的投诉问题后,再反观被投诉的人存在何种问题。出现问题后,工作人员与其业绩待遇关联,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出现问题时,将扣除其规定的业绩,保证好每个职业性质的服务人员具有如同高速路收费员的服务意识。让游客感受到高级专业的服务。同时对于历史文化名镇中的居民如果同游客发生冲突,相应的应急部门须立马到场进行处理调节,了解清楚原委后妥善处理,遇到原住居民处理不当的时候须在镇内进行通报,并处以一定年底分红的扣除。对居民和员工都进行一定的约束,以求给顾客一个更好的服务体验。

参考文献

[1]曾静.历史文化传承视阈下的柘皋古镇旅游开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6(01):45-48.

[2]马一丹.多政策支持背景下的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涞滩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9.

[3] 邹启朋. 历史文化名镇文化功能提升研究——以重庆安居古镇为例[J]. 重庆建筑, 2018,17(4):1-3.

[4] 孙俊桥,朱彦云,杨静. 古镇空间生产与尺度演变中的平衡策略——以重庆历史文化名镇为例[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4(5):1-10.

[5]毛长义, 张述林.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村)旅游驱动模式探讨——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5):1-7.

[6]杨乐,辜元.重庆历史文化名镇、街区保护利用成效与建议[J].城市建筑,2021,18(28):10-13.

[7]曲明晓. 重庆市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性利用价值研究[D],重庆大学, 2012.

 1.姜言斌,重庆科技学院,旅游管理研究生

 *黄黎平,重庆科技学院,旅游管理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