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永县合乐苗族乡便民服务中心 四川省泸州市,邮编646500
摘要:玉米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随着作物密度的增加,提高玉米生产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单株育苗是提高种植产量的主要技术。从原来提高玉米单株生产力,到提高群体生产力,增加我国玉米产量,再到提高群体团结度,花后物质高效生产方向发展,提高群体苗种产量,由传统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本文从玉米品种增产技术、玉米种植密度技术、玉米播种、合理施肥技术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玉米作物增产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我国;玉米栽培;增产技术
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中国越来越重视农作物的发展,玉米生产和发展水平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高,也提高了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农业生产结构也进行了调整,以便随着技术的发展提高产量,提高产量的栽培技术,这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玉米的产量。
一、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发展进程
玉米是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作物。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对种植玉米历史经验的总结,我国玉米的种植是处于一个成熟的状态。目前,虽然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玉米产量和总产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由于发展经济占用耕地,退耕还林,农民放弃了农耕劳动等各种因素,让我国的农业用地逐渐减少,因此,粮食生产产量是非常关键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都有重要影响[1]。
1.1开始时间
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早期的玉米栽培技术以增产为主,这一时期玉米产量相对较低,玉米栽培水平不高,主要集中在总结经验、创新和推广技术为主。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与建国前相比有所增加,我国玉米产量有所增加,但每公顷产量没有显著增加,产量较低,且面积对玉米产量影响过大。在此期间,主要采用传统的耕作方法,玉米生产和栽培技术水平不高。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和粮食短缺,玉米作物的产量正在大幅增加,国家引进了改良玉米栽培技术,加速了杂交技术,以促进种植增产,明确了在玉米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产物——氮肥,氮肥和磷肥的使用与玉米作物的生长周期、土壤条件和施肥技术之间建立了联系,提出了更系统、变形的技术措施,以实现玉米从农作物到杂交种的第一次飞跃。对氮磷肥肥力、用量、施用周期和施用方法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氮磷肥与施肥技术和土壤条件的关系,确定了氮磷肥在玉米生产中的增产作用。
1.2全面实施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是玉米栽培增产技术得到充分应用的时期。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玉米的生理、生物学进行了研究。在这一时期,氮磷肥的施用相对先进,玉米生产中的施肥技术逐渐科学化。在这一过程中,全国开展了大量研究,如:达到有效控制的环境条件和玉米叶片生长与开发的研究;为进一步提高玉米经济产量,研究了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为了阐明灌装过程,对玉米种子灌装过程进行了研究。还对玉米“源”、“库”、“流”进行了研究。研究了钾肥对提高玉米产量和抗钾性的作用,通过复合肥料与品种肥料量的比较研究,进一步阐明了我国不同土壤磷肥量不同的问题。
1.3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玉米种植增产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二十多年来,我国各地的科学家一直在研究玉米根系生长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玉米雌雄同体和雄穗的分化过程,玉米籽粒建成和败育;探讨了光合作用问题,比较了玉米在不同条件下的产量,如品种、肥力、密度等。在快速发展时期,玉米增产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从光合生理、生态因子调控等角度研究了玉米高产的生理机制,提出了提高玉米产量的原则。玉米植株密度逐渐增加体现了栽培技术的进步,检验了密度相对于玉米数量、籽粒密度相对于玉米根系、密度相对于光合生产力、密度与生产、研究的关系,在技术方面,密植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玉米生产,引领了全国玉米生产。在实际玉米生产过程中,根据条件选择不同的种植密度,进一步促进玉米产量的增加。
随着当前作物种植密度的不断增加,玉米作为我国的主要作物,在提高生产技术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产量的种植技术主要体现在从粗放型农业发展到集约型农业的种植单株苗、改良苗和提高集体苗产量的生产力上。大量的试验研究证明,生产水平越高,最适合的密度越高。玉米的密度与土壤的肥力密切相关。玉米早熟矮秆的品种适合高密度种植,茎秆高晚熟的品种适合低密度种植。20世纪90年代后,对玉米群体中光能的利用、源与库的辩证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阐明了玉米合理密度的方法。在这一快速发展的时期,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另一个重点是改善肥料的使用。对活性肥料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并对玉米的肥料用量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测定。在这一时期,玉米种植业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逐步形成了大学种植生产技术,建立了玉米生产和服务的信息平台,促进玉米种植向合理化生产、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技术方向发展,以生产出玉米的特色,在大范围内更有效地推广和应用
[2]。
二、种植科学
使用缓释肥料的模式,玉米栽培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高效栽培技术增产模式逐步显现,建立了玉米生产信息平台和服务体系,使我国玉米栽培密度和技术更加合理化、规范化。
生产强化技术的普及正在向标准化、索引化、系统化发展。玉米栽培生产技术综合玉米、环境、栽培措施若干子系统的研究经验与成果。区域性的存在不仅利用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利用了高效的资源和土地生产力效率,不仅生成了优化的技术规划、设计和演示,还推广了额外的调整和重要贡献,接近了机械化生产、阻力和抗密等方向。随着植株密度的逐步提高,玉米的基本状况是提高单独存活植株,进行植株扩增和时间延长、光合作用等。大幅度增加整体产量,提高整体平整度,多方面多层次加强花后物质高效生产和发展方向转移等,同时对株群适应性、抗病倒能力提出更严格的要求[3]。
三、我国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研究
玉米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玉米单产和总产量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这对我国粮食生产的稳步提高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栽培增产技术是影响我国玉米生产潜力的重要因素[4]。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国各个地区的科学家从许多方面研究了玉米栽培技术。如玉米根系的生产发展规律与玉米生长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玉米籽粒饱满度和饱和度对玉米高产的影响也很大,因此籽粒的两性分化以籽粒栽培为主;玉米生长周期、不同类型的玉米、不同的施肥成分和条件都与玉米产量密切相关。实践表明,玉米栽培密植技术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并得到广泛推广,使玉米生产在技术上更加可控,对保障我国玉米收获的产量和质量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玉米的生长环境与玉米根系的连接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玉米种子的饱和度直接影响玉米的高产;玉米产量与不同的植物类型、生长周期、不同的肥料用量等有直接联系。在玉米生产实践中,随着玉米栽培生产技术的不断完善,研究成果得到了大量的推广应用,保证了我国农作物的产量,提高了我国农作物的质量。大量实验研究表明,玉米生产水平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品种、水分、土壤、光照、温度、肥力、疾病和昆虫。生产水平高,相关玉米作物的密度就高。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也非常重要,对我国东北和南部的玉米种植密度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全国玉米种植有积极的影响[5]。
四、我国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我国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玉米模式化栽培技术已在全国各玉米产区推广应用。开展玉米模式化栽培技术研究,使单一适用技术朝着一体化和模塑栽培技术方向发展,研究水平从定性发展到定量研究,提高农业技术措施的准确性,提高应变决策能力。一些玉米高产地区的栽培技术已逐步规范化、系统化和指标化。近年来,玉米秸秆的密度逐渐增加,玉米秸秆增产的基本趋势是扩大群体的种植面积,扩大群体的光合作用,增加群体的产量,逐步向群体的统一、花后物质的高效生产发展,同时对玉米群落的适应性、抗逆性和抗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物生产将不断完善栽培结构、通过生产力研究提出的三个子系统有效的综合,通过研究,提出了优化栽培技术的方案,将土地的生产性、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经济效益等问题,不断完善并在全国大面积适用推广,并向简单化高质量高效的玉米栽培方向发展[6]。
开展模式化栽培研究,促进单一应用技术的广义发展,成为技术集成和模型育种的综合研究,从而将研究水平从定性研究提升到定量研究,这大大提高了农业技术措施领域决策的准确性和应变决策能力。随着植株密度的不断提高,玉米的特性产生了这种趋势,通过增加植株来扩大植株的绿保,提高光合,用灌浆增加群体的生产规模,在较大的群体整齐度、花后物质高效生产与转移方向发展,要求群体的抗性、抗病性和适应性。
五、结语
总的来说,我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玉米是我国农作物的重要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对食品工业和畜牧业都是一个巨大的刺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依靠先进的科技资源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因此,改进玉米栽培生产技术可以提高玉米作物的总产量。栽培增值技术可以提高单株苗栽培品种的生产力,进一步改善株型,提高苗种群产量。为了提高玉米产量,我国许多专家深入研究了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方法和措施,使玉米栽培增产技术有了较深层次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高瑞红,徐嘉,刘玉红.我国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研究进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09):204.
[2]郭玉锋.我国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研究进展[J].农业与技术,2017,37(16):45.
[3]杜忠洋.浅议我市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研究进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7(04):159.
[4]万丹凤,王敬.我国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研究进展[J].农业与技术,2016,36(06):97.
[5]吴志聪.我国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研究进展[J].农业与技术,2016,36(04):109.
[6]孙丽惠,陈长青,李月明,孔菲,叶雨盛.浅议我国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研究进展[J].辽宁农业科学,2011(04):64-66.
作者简介:安红丽(出生年份1991.09),女,民族汉族,籍贯四川古蔺,职务工作员,职称为助理农艺师,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