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 贵州省 550025
摘 要:既有老旧建筑物大多位于城市中心,见证了城市历史发展,有些甚至有上百年的历史。这类建筑面临维护缺失、抗震能力差、安全度不足等问题,但受政策、规范等因素制约,又无法拆除或不能拆除。既有老旧建筑物保护性加固改造设计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存在诸多设计难点需不断研究。本文结合某历史文物建筑保护性加固改造设计,对老旧建筑物的改造设计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 既有老旧建筑物 抗震性能 BIM技术
一、既有老旧建筑物定义
2000年之前修建的建筑物,根据其使用现状,均可定义为既有老旧建筑物。这类建筑物具有修建年代久远、项目资料缺失、结构体系混乱、多次改造装修、现状质量堪忧(房屋安全性差、消防救援弱)等共性,按年代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解放前建筑物:这类建筑大多属于传统营造方式、工匠式建筑,属于古建筑范畴,近代也吸收了一些西方建筑风格。目前保留下来的均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以不间断修缮为主。 第二类解放后至1980年之间建筑物:这个时期的大型建筑较少,主要集中在工业厂房类,民用建筑大多数为仿苏联建筑,以承载力设计为主,无任何抗震措施。目前保留下来的很多已属于文物保护建筑。第三类1980年至2000年之间建筑物:唐山地震后,建筑物开始考虑抗震,但主要集中在高层建筑。对于多层建筑,抗震性能改善不明显,结构体系依然混乱,同时材料强度低、施工质量差、房屋整体耐久性差等,影响房屋安全使用。贵州省典型既有历史建筑物见图1.1。
图1.1 贵州省典型既有历史建筑物
二、改造的意义
既有老旧建筑物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受制于国家现行法律、规划、技术规范等制约,这类建筑无法拆除,一旦拆除,无法按现行政策和规范重建恢复,故只能进行改造加固。既有老旧建筑物投入使用多年,房屋鉴定通常位于Bu级或Cu级,修建时无明确的使用年限,只能通过改造加固延续其使用年限。既有老旧建筑物无任何抗震措施或抗震措施不到位,与现行国家对房屋建筑抗震性能要求差距甚远,发生地震时几乎无任何抵抗能力,出现瞬间整体倒塌等脆性破坏概率极高,必须采用抗震加固提高房屋整体抗震性能。既有老旧建筑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开裂、渗水、露筋、混凝土碳化、墙体及砂浆风化、管道及线路破裂老化等涉及结构和消防安全的问题,必须采用改造加固的方式予以消除。
改造加固主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强化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确保地基基础安全;提高房屋整体抗震性能、提高构件承载能力;满足业主改造功能需求;满足消防疏散及救援要求,提高房屋防火减灾能力;提升保温节能、水电暖通设备性能,改善房屋使用舒适性;延续建筑物使用寿命,正规改造加固后使用年限至少延长30年。
三、设计流程
改造加固项目设计因其特殊性和独立性,其设计流程不同于新建项目。前期资料收集、设计依据完善、施工阶段动态设计是重点。设计单位应在对应节点及时向建设单位提出要求和建议,否则将会影响设计进程,进而耽误项目工期,既有老旧建筑物设计流程见图3.1。
图3.1 既有老旧建筑物设计流程示意图
四、案例介绍
1.项目概况
该改造加固设计项目为原省政法大楼,总建筑面积约1.85万m2,其中1#楼为建国初期苏联援建项目,为保护性历史文物建筑,2#~6#楼为后期不同年代分别建设。建筑功能布置不合理,结构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水电线路因年代久远破损严重,均已不能满足基本使用要求。项目现状见图4.1。本项目设计以“修旧如旧、维持原貌”为基本思路,在不改变建筑原有立面风格特点,对建筑进行改造、更新,满足使用要求。改造后项目鸟瞰图见图4.2。1#楼建筑高度为15.7m,为四层砌体结构,墙下条形基础,楼板为木板,屋盖主梁为木质桁架,设次檩条,上盖青瓦。
图4.1 项目现状图 图4.2 改造后项目鸟瞰图
2.加固设计
建筑加固后续设计使用年限30年,结构安全等级二级,场地类别Ⅱ类,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抗震设防类别重点设防类,抗震等级三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基本风压 W0=0.30kN /m2,场地地面粗糙度C类,根据检测报告,项目地基基础评定为Au级,承载能力好,地基及主体结构无沉降变形或开裂,本次加固设计不涉及地基基础。通过分析评估,加固设计内容主要为:抗震加固、构件承载力加固、木质楼板更换,木结构屋盖更换。采用 YJK 软件建立结构整体分析模型见图4.3。
图4.3 YJK整体模型示意图
通过计算分析,本项目因处于低烈度地区,结构形式相对单一简单,计算结果各项整体指标均能很好的满足规范要求,抗震性能设计和构件加固设计是本项目的重点。抗震加固措施采取增设构造柱及圈梁,见图4.4;承重砖墙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法,C25喷射混凝土施工;梁柱根据不同部位、承载力差异等因素,分别采用截面加大、外包型钢、粘贴碳纤维等方式加固;木质楼板更换为钢筋桁架楼承板,现场施工实景见图4.5;木结构屋盖更换为钢结构轻质屋盖。项目实施竣工后,取得了各方的一致认可,竣工后现场实景图见图4.6。
图4.4 增设构造柱圈梁抗震加固节点图
图4.5 梁柱墙及楼板改造加固施工实景图
图4.6 项目竣工后现场实景图
3.BIM技术运用
BIM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帮助项目参与者更好地完成设计、施工、运营及维护,取得了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项目属于历史文物保护建筑改造项目,原有建筑条件对结构、设备改造有较大局限。为了实现改造意图,达到“修旧如旧、维持原貌”的目的,通过BIM技术建立项目模型,见图4.6,建模的过程可同步完成全面的“三维校审”,土建及设备全专业建模并协调优化,全方位的三维模型可在任意位置剖切大样及轴测图大样,观察并调整该处管线的标高关系、结构构件尺寸及位置对其他专业的影响。BIM平台全面检测管线间、管线与土建间的所有碰撞问题,并反提给各专业设计人员进行调整,消除管线碰撞问题。采用BIM软件统计工程量,生成工程量清单和报表,用于指导工厂深化设计和加工制造,避免重复计量造成浪费。通过对统计现场实际量、商务预算量、BIM软件计算量三种工程量对比,BIM软件统计工程量误差很小。
图4.6 项目整体BIM模型图
六、结论与建议
随着国家大规模房屋建设进入尾声,未来既有老旧建筑物改造项目将会越来越多,通过正规的加固改造设计,能够有效的解决老旧建筑物地基安全、抗震能力不足、构件承载力不足、使用舒适度等问题,合理延长建筑物使用年限。基于作者近年来完成的多个老旧建筑物改造加固设计,有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建设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老旧建筑物改造的政策宣传和安全排查,提供必要的技术和政策指导,引导社会重视老旧建筑物改造,不能未经正规设计,盲目改造,埋下安全隐患。
2、设计单位应加强对老旧建筑物的认识,提高应对不同类型老旧建筑物改造加固设计能力,采取的加固设计方案,既要满足规范要求、达到设计意图,更要关注改造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和改造过程中的安全。
3、改造加固设计应重视对项目前期资料的收集,重视现场踏勘。对资料不完善的项目,应坚持“鉴定检测在前、改造设计在后”的原则。坚持信息化动态设计,主动根据现场情况合理科学的对改造加固设计方案进行及时调整。
4、加大在改造加固项目全过程运用BIM技术的力度,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合理设计、安全施工、可靠运营等提供技术保障。
5、改造加固项目宜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强化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在施工全过程中的协作和沟通配合。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
(2).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1999)
(3).国家标准《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702-2011)
(4).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
(5).行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
作者简介:王永,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