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市百色高级中学 广西百色市 533000
摘要:德保壮族山歌历来著称,它包括了北路山歌和南路山歌。尤其德保北路山歌深受群众喜爱而广泛流传,辐射到毗邻及云南地区的八个县区。其以流畅的旋律、雄浑的腔调和独特的合唱形式,以及独特的大二度平行和声,在壮族多声部民歌中具有典型意义,并成为壮族标志性的音乐符号之一,倍受民族音乐界的关注。
关键词:德保 壮族山歌 大二度平行和声
一、 德保山歌的历史渊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的德保县,为云贵高原东南部延伸部分。东与天等、田东县相连,西部和靖西接壤,北与天阳、右江区为邻。绝大多数操壮语南部方言即德靖土语德保话。
德保县为古镇安府所在地,治所在旧天保县城,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13年版)所附“各县异名表”载:“百粤”为广西天保(今德保)县,旧镇安府之别名。德保“土歌”即壮族山歌,久负盛名。天保(今德保)别称“百粤”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壮族先人越人“尚越(粤)声”、“作越歌”、“粤俗好歌”的民族风尚。可见德保山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形式多样。当代音乐理论家冯明祥、刘雯等对德保壮族多声部民歌的特点撰有专论,认为德保山歌概括了广西南部壮族山歌(主要是多声部民歌)的主要因素,较有典型意义。
山歌的载体是歌圩,德保歌圩俗称 “巷端”(hanghdonenq),歌圩是德保北南两路山歌的载体摇篮。德保歌圩在清代、民国时期、“文革”时期都被严禁,但屡禁不绝,最后终于获得全面开放。德保大小歌圩计有30处,最著名的歌圩有多敬、都安、龙光、那甲、大旺、古寿、朴圩、巴头等,但一些小型歌圩已自生自灭,只留其名。随着时代的进步,德保歌圩已不是纯粹的对歌场合,而是文化、体育、商贸、社交多位一体的盛会;但仍以对歌为中心。过去德保壮族人民的一生,从出生后听“三朝歌”“满月歌”“背带歌”,到了成年时代唱“岁时农事歌”都是在歌声中度过。德保山歌经久不衰,与歌圩这种形式分不开。
二、德保山歌的演唱形式和内容
历史悠久的德保山歌有其独特的演唱形式,德保山歌随处可唱,但比较有规模的对歌,则有不同场合。最传统最普遍的对歌场合,便是在东家厅堂或屋前屋后田边地头。
德保山歌的歌唱内容丰富多彩,包含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一是生活题材,天下万物,无所不唱,任何事物可以唱成歌。所以生活阅历丰富的人,就越能唱出好歌。二是爱情题材,爱情是德保山歌的永恒题材,不论老中青年歌手,都能信手拈来,出口成章。三是礼俗题材,这种歌是在特定场合演唱,与传统礼仪有关。四是时政题材,或鼓动群众参加革命,或某次大会,或宣传党和国家重大事件,都可利用山歌,这比演讲有用许多。五是节庆、恭贺题材,节日或庆典专唱。六是行业题材,利用山歌进行各行各业的专项宣传。
三、德保壮族山歌的特征
(一)德保壮族山歌的产生及流传范围
德保壮族山歌壮语叫“诗”(sei),有北路山歌和南路山歌两大类,均为大二度平行的二声部民歌。也有多声部民歌。北路山歌传唱于全县除龙光之外的所有乡镇,辐射临近的田阳、靖西、那坡、田东、右江区、西林及云南富宁、广南等县。南路山歌流传于南部地区的龙光、荣华、燕峒等乡镇及天等、大新、靖西、田东等县。壮族山歌,以七言为一句,讲究平仄、押韵。
德保山歌讲究一个“新”字,常唱常新。德保山歌的南路山歌,高亢、激情,远近出名。在壮家瑶寨,无论男婚女嫁、劳动生产、逢年过节、谈情说爱等场合,多听到德保人们唱山歌,他们以山歌来表达喜庆、欢乐、爱情等。德保山歌讲究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德保山歌还讲究一个“快”字,信手拈来,出口成歌,而且往往不乏幽默、诙谐之作,引来阵阵笑声。
在德保来说,北路山歌分布区域主要在较宽阔平坦的稻田工作区而得名,有按其歌唱形式称之为“诗抬八”(seitambet),即八人以上合唱的山歌,其因为集体合唱形式而名之。而这种演唱形式,有他的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如:“凡耕获皆通力合作,有古风”,“坐祠前共饮”“男女相互歌唱”(《镇安府·风俗》),集体性相互劳动,群体性文化和群体男女社交情谊,是产生德保壮族多声部民歌的历史环境和文化因素。因此,自古以来所沿用的集体歌唱的形式,使德保壮族具有多声音乐的传统,充满雄浑、豪迈、奔放的合唱精神和集体的精神。群唱形式,参与性强。如:北路山歌为群体性合唱形式,一个歌组3至10人,各自围成一圈,由一人或二人唱高音部,其余唱低音部,声腔雄浑豪迈,此起彼伏,气氛热烈,这就是自然促成更多人参与唱歌活动,感染众多的人喜爱山歌。
(二)德保壮族山歌的韵律
德保山歌的韵律:对歌步韵,一韵到底。对歌是山歌活动的主体,德保北路山歌凡男女男女对歌连情或山歌比赛,都要求发歌定韵,按脚腰韵的韵律行歌,并且在一场对歌中,从始至终一韵到底。这在壮族的对歌方式中,凸显其韵律要求最具严谨性的特征。而在男女对歌中,第三者发歌从中“抢歌”把女方引来步自己的歌韵而酬唱,则是德保山歌的独有形式。凡此,即显示歌手高超的歌材技艺,亦反应了德保山歌韵律的特有功能。
(三)德保壮族山歌的独特和声
德保山歌和声独特,名扬乐坛。德保北路山歌为五声羽调式,南路山歌为六声羽调式,曲式结构均为引子加上上下两乐句构成乐段。两者均具有别致的壮族音乐色彩。它的大二度平行和声是最大的特点,北路山歌为合唱形式,从开唱乐句第一节至曲调终止形成简单的双声部,构成一个大二度的双音和声(即支声声部)。“大二度平行和声”具有国际性学术研究价值。德保山歌的双声部(即支声声部),音响上构成一个双音和声,为大二度的和声音程,其双声协调统一,给人以清新、别致、悠扬的音乐美感。从而打破了西方和声学认为大二度是不和谐音程的理论,在不和谐大二度和声的碰撞中体现了山里人的粗狂,和热情。也体现了壮族的所谓“不和谐的和弦”的审美情趣,成为了民族和声学种的一个新亮点。
综上所述, 集体合唱、韵律、和声独特等都是德保山歌的特征,它们构成了德保山歌的独特。
四、德保北路山歌
(一)北路山歌的演唱形式
北路山歌为集体合唱形式,演唱时3至10个人为一组,一个人唱高声部,其余唱低声部,歌词七言体两句式,下把头句的“腰”(第一至第六字)与上一距脚韵相压,对歌时首句尾韵一韵到底。一般对歌程序是:求歌、答歌、接歌、斗歌、情歌、别歌。还有一种特殊的歌类是“抢歌”。即在两组男女对唱时,另一男歌组冲中发歌,把女组“抢”过来与自己唱,使对歌活动更加强烈有趣。
结语
山歌是德保壮族人民不可替代的文化需求。过去德保壮族人民的一生,从出生后听“三朝哥”,“满月歌”,到成年时代唱“岁时农事歌”“劳动生产歌”“恋情婚仪歌”,到步入老年听“祝寿歌”到了今天,尽管现代文化文化通过各种媒体广为传播,年轻人也少有会唱山歌的,但每当歌圩举行山歌比赛,还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群众,民间录制山歌光盘为中老年人津津乐道。反映了德保壮族群众对传统文化生活的心理素质,是其他形式不可取代的。所以保护和传承好德保山歌,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升浩;《论广西多声部民歌中的支声现象》歌海;2011年04期
【2】余铭奎 訚奇雄 《浅谈德保山歌》民族艺术;1987年02期
【3】李俊康; 《感受德保》广西日报 2006年2月9日
【4】李学伦《浅谈百色地区壮族语言与民间歌曲的关系和发展》广西音乐文集 【5】庞革平《德保《“南路山歌”唱出“壮家神韵”》华南新闻;2003年10月15日 第四版
【6】罗慧芳《“郎唱侬酬歌不了”——记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德保壮族山歌 》右江日报2011年03月05日
【7】刘雯《德保北路歌手民间合唱观》歌海 2007年
李俊; 《感受德保》广西日报 2006年2月9日
罗慧芳《“郎唱侬酬歌不了”——记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德保壮族山歌 》右江日报2011年03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