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县白塔埠镇农村经济和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洪庄镇国土所
内容简介:本文介绍了白塔埠镇在“决战决胜公共空间治理,实现三农大发展”的工作经验,白塔埠镇采取扎实有效措施,“真”字打头,围绕“真实真据清、真心真意谈、真刀真枪收、真山真水美的工作方法,将公共空间治理工作与基层党建、环境整治、集体增收等工作相结合,实现群众共治共理、共建共享,奏响乡村振兴乐章。
关键词:公共空间; 治理; 经验做法;
1公共空间治理的内容和概念
公共空间治理包括哪些:“既包括城市公共空间的生产、发展和治理等环节,也 涵括城市街道、广场、公园等重点空间的治理,同时还要解决城市公共空间环境、 公共空间安全和公共空间流动摊贩治理等棘手难题。”
“公共空间,狭义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及室内空间。室外部分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室内部分包括政府机关、学校、图书馆、商业场所、办公空间、餐饮娱乐场所、酒店民宿等。广义是指公共空间不仅仅只是个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以及展现在空间之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这些活动大致包括公众自发的日常文化休闲活动,和自上而下的宏大政治集会。
2“真”字引领,决战决胜公共空间治理
2.1核实家底真实真据“清”
为了做好公共空间治理工作,镇成立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制度实施方案,组建公共空间治理督查办公室,镇政府与各村签订了《农村公共空间清理目标责任书》,明确公共空间治理工作重点。通过广播、悬挂横幅、发放一封信、张贴宣传公告等方式在群众中炒热工作治理氛围。设立线索举报信、举报热线,实现党员群众带头、群众跟上的清查模式,截止目前全镇16个村清理各类不规范资产资源合同1791份,以拾荒为借口侵占机动地及四荒地共计3146.76亩(仅徐圩一个村就近500亩),抵债为由长期占有集体土地130亩,村霸地痞侵占集体鱼塘106.8亩,房屋间54间。16个村清理的资产资源变现累计可增收金额2000万元左右,当年村均增收可达30万元。全面摸排基础上全面“晾晒”资产,通过“三务”公开,召开党员群众大会等方式,对摸排出来的资产资源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实现摸清家底真实真据“清”,也让侵占集体资产的群众感受到压力,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
2.2找准方法真心真意“谈”
问民情知民意,践行群众路线真心问计于民找解决方法、真意解惑于民取得治理成效。通过党员干部带头,要求群众退出长期侵占的土地、河堆等资产。对不配合的群众,主要采取村干部上门、党员群众代表大会评议等方式,让既得利益的群众感受到来自周围村民的压力,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从而主动退出侵占的集体资源。对拒不退还的群众,村里采取强制收回,村公开走程序发包的路子,坚决收回被侵占的资产。清理时各村对农户占用的零星机动地,五保户土地全部通过下发通知书,通过党员带领群众上门做工作。镇派工作组讲清政策、召开群众议事会等方式让请侵占土地的群众曝光在村“镁光灯下”,从而顺利“谈好“回收工作,仅东埠后、西埠后两个村就通过农村产权交易所绿色通道重新发包79份合同,收取承包费12.5万元并回收267省道东侧5.5亩原村办矿厂土地用于开发;沈园、军屯、城后等村顺利重新修订废止合同23份;仅此一项,村集体增收村均达5万元以上。
2.3用好助力真刀真枪“收”
推行公共空间治理+纪委监督+公安打击+法院追缴等模式,依法依归回收村集体资产。镇党委纪委全程参与监督工作,对工作不力、资产处置不规范的村支两委同志及时进行约谈、对涉嫌违纪的将严肃追责,全力护航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工作中坚持分类施策,各村从合同入手,针对各类资源承包合同签订不规范、显失公允等问题合同,分类制定解决办法。镇成立有法庭、派出所、国土所、农经等部门组成的工作组,针对霸占农村集体资源涉黑涉恶等行为进行依法打击,除恶必尽;对拒不配合的一部分群众依法进行起诉,机场村两块 700亩果树承包地承包人乔某长期不缴纳承包费近80万元,镇农业园区大棚承包人郑某三年拖欠租金72万元,均已经法院审理判决进入执行阶段。新元村孟某长期侵占集体鱼塘6000平方,垫土用于放置数十辆水泥罐车以及集装箱等物品,多年来一直影响镇村形象,群众也多有怨言。为此镇党委政府牵头,镇专项工作组联合城管建管、公安交警等部门进行联合执法,一次性成功打击清理到位。在这种高压态势下,白塔村冯某、于庄村马某、张河村单某等对长期侵占267省道两侧农田行为,均主动与镇村工作组联系,退出侵占行为。目前仅267省道两侧清理房屋9间、二手车市场一个、汽车修理点2个、煤炭沙子堆放点三处;311国道两侧清理违法侵占点5处。这些工作的完成,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群众都说,当地的几个能人都被治理工作的第一枪制服,白塔埠镇党委政府是真刀真枪进行公共空间治理了。全镇各村和把村
两委班子、干部亲属、党员等重点人群列入治理的第一方阵,推动全镇各村工作动起来、实起来,工作仅开展2个月全镇16个村共清理追缴集体资源近1100万元。
2.4增加收入真山真水“美”
通过排查治理,全镇各村把清理回收的资产进入产权交易中心或者村级股份合作组等集体经营,壮大了集体收入。于庄村通过回收的建设用地投入水泥制品股份合作社,获取分红收益;前营村利用回收的集体土地,争取上级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利用60万元的财政资金建设6栋蔬菜大棚;徐圩村利用与市农发集团整村流转土地这一契机,对村内机动地、拾荒地等进行清理,共清理出集体土地500亩左右,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50万元。各村将把清理出的集体资源和集体收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等方面,让群众感受到集体增收带来的真山真水真实的变美的过程。目前,16个行政村,191个村民小组,每个村制订了公共空间治理推进日程图和计划表,分类序时开展村庄内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的治理,美化村庄环境。当前白塔埠镇累计拆除乱搭乱建 100余处,清理沟渠、河塘、排水沟共 200余处,沟渠清淤 5公里;栽植绿化树木7000余棵,新修水泥路6公里,安装路灯380盏,河道护坡3公里,护栏2500米;这些极大改善了农村环境外貌。全镇下一步还将围绕打造特色田园乡村、美丽宜居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等项目,进一步改善镇村面貌,提升群众生活质量。
3乡村公共空间现存问题
3.1缺乏活力 传统的乡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生产生活链。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革新,乡村与城市的差距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人口比例结构差距逐渐拉大,导致乡村大量的青壮年由于各方面原因外出务工,逐渐脱离乡村,因此,留守在乡村地区的大部分人构成为老、幼、妇、残等,他们都是乡村的“边缘人物”,这些已逐渐构成了乡村公共空间中的最大使用主体。从而导致空间闲置,缺乏使用活力。
3.2功能单一 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现状并未对人群的需求进行分析推敲,所以公共空间内部部分功能的缺失导致了空间本身的适用性大大降低。由于实用性较低,又导致一部分功能的退化,而退化又会降低使用率,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现如今人们所追求的乡村生活不再是满足简单的基本需求,同村人围坐在一起闲聊,再加之原来的公共场所和娱乐场地也在逐渐消失。如乡村里的大戏台、公共祠堂等,加上环境的破旧和人们兴趣的消散,导致了部分传统活动和场所慢慢脱离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3.3趋同性 新形势下美丽乡村建设在近几年快速发展,出现了明显的趋同性特点,大部分村落不能体现出当地特色,不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的建筑特色上都是比较统一的造型和风格,同一套标准在不同地方复制。整个村落建设规划仿照城市发展规划,破坏了原本村落因势而建、自由错落的乡村风貌,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街道和相同建造手法的建筑形式。村与村之间在规划和建筑上相似,公共空间的建设面积、使用功能、景观规划也相似。不断呈现出的明显趋同性,不但削弱了各乡村的特色,也逐渐削弱了人们心中对于故土的乡愁记忆。
3.4缺乏在地文化特色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部分村落不断被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渗透,有些村落具有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族氛围的公共空间被冲击。在地文化特色是区别各个不同乡村之间的重要因素,也是各个乡村发展中最易忽视的问题。在传统村落中,村民对于过去的记忆都是在生活中留下的印记和情感映像,以时间为联系进行叠加重构。现今诸多设计师建筑师也在努力挖掘在地文化特色,凸显各个村落之间的差异性。因此村落中的公共建筑作为公共空间的组成形式,是村民日常使用率最高的一个场所,也是最能体现一个村落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
4探索与建议
4.1乡村公共空间的多元化 乡村公共空间的参与核心是乡村活动主体——村民,只有活动主体的使用需求被满足,乡村公共空间的生命力和活力可被激活。建设一个有活力的乡村公共空间,需要一个具有多元化的设计策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又要满足对功能的需求,空间的多样能带给人们更多的活力和体验。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要注重体验乡村的地域特色,既要提倡发展多元产业。多元化的策略应尊重当地人们的意愿,实现人群定制化。为建设满足村民使用者需求的公共活动空间,让村民参与规划与设计,尊重村民意愿,保障村民公共利益,要深入了解和研究乡村公共空间中村民的日常行为活动,从而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例如:建社一个老年活动中心,前提要去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活动行为,让每一个留守老人有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共活动空间场所,从而增加老年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提供更好的生活方式。
4.2提升公共空间的地域文化性 提升公共空间的地域文化性是指对于规划地域的尊重,对于延续地域文化及设计具有因地制宜的规划方案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在地化的设计注重研究当地的生活方式和空间特色的“当地化”设计。如今随着流行文化的快速传播,使地域文化极易被影响,而优秀代表的乡村规划前提就是充分挖掘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与景观特色,提取当地设计元素和建筑形式,以此来唤醒人们心中的乡土记忆,重塑村民的“乡愁”记忆,重建起地域性的文化认同。地形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也是关键之一,自然地形地貌的适应也充分说明建筑要真正地扎根于地形地貌之中,并非简单地复制和粘贴,地域性也就由此产生。
4.3加强公共空间的时代性 乡村公共空间的营造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顺应人们不断提升的生活方式水平。在未来,重视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会在5G网络时代发展下更具现实意义。乡村虚拟公共平台搭建成为5G时代乡村发展的一个趋势,如今国家也在逐步完善全国乡村网络覆盖,这也为乡村虚拟公共平台发展提供更多全新的机会。
4.4在乡村规划的过程中,要注重当地自然环境、乡村社会网络、空间布局功能、整体地形地貌等整合资源,使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乡村文化宣传展示的平台,承担起乡村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义务,也为整个村落的发展提供更多未知的可能性。 结 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乡村建设不断地发展,乡村规划中的问题也不断突出,特别在城镇化过程中,乡村公共空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加强邻里关系、传承地域文化、宣传村落特色的重要载体。对乡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探索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节约资源的原则,使公共空间能充分利用,展现乡村地域文化特色,同时起到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的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重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使之成为新时代满足乡村民众美好生活需求的摇篮,这对整个乡村的规划和设计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资料:
1《人民日报》2017年4月26日17版版面
2《人民日报》2017年4月26日17版版面
作者简介:马玉芹,女,出生1975年5月,东海县白塔埠镇农村经济和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主任。1996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研究方向:农村财务、资产、资源、资金。2016年被评为全省扶贫办系统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