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的民俗记忆、实践与传承研究—以四子王旗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新时代青年的民俗记忆、实践与传承研究—以四子王旗为例

武雅茹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011800

关键词:民俗记忆 民俗实践 民俗传承

一、新时代青年的民俗记忆

“新时代青年”作为一种概念,常见于大众传媒,指生长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和平安宁的,日新月异的优越社会环境中,并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的新一代青年。本文借用此概念,来对该区域的蒙古族青年在传承地方传统民俗文化之同时具有思想活跃,文化包容性强等若干特点。这些群体特点无疑对其群体或个体民俗记忆及传承起到重要影响作用。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民俗体现于一个社会群体的语言、行为和心理层面,故作为一种集体性的习俗惯制长久留存于民间。其传承、扩布与演变,主要借靠语言的交流、行为的互动与心理的影响来完成,而在这一全部过程中,记忆起到重要作用。首先,民俗的传承需要借助俗民的记忆方可完成。包括民歌、童谣在内的语言民俗及服饰、饮食在内的物质民俗均要依靠俗民的记忆得以传承,即记住方能习得,习得便能传承。其次,民俗的传承及演变程度要依赖记忆的形式与手段。民俗在传承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变异性在某种程度上受记忆的影响。当记忆不完整或出现记忆缺失时民俗被予以重构,以满足当下的需求。最后,作为民俗传承的主要手段与基本逻辑的记忆常被仪式、身体实践等民俗行为所掩盖,从而呈现出其隐蔽的一面。然而,当一种民俗事象的记忆被人们所意识到时往往就是记忆出现危机,即民俗传承出现危机的时刻。

二、新时代青年的民俗实践

1)服饰民俗记忆与实践

对于新青年,原来的传统民族服饰已变成当前的仪式性服饰。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穿戴传统服饰,新元素的服饰也并非热衷于每天穿。在环境的造就下人们开始隐藏自己的情感,不愿表达出来,对传统服饰的款式和记忆也变得模糊。即使有相对清晰的记忆也不愿意呈现于日常生活中。新青年几乎人均有一套以上的民族服饰。而这些服饰仅用于参加同学婚礼、毕业典礼、亲戚聚会等仪式性场所。传统服饰均为长款,现在可以制作短款和中长款。近年以来制作蒙古袍的面料逐渐增多,既可以水洗,也可以机洗。相比以前传统的服饰人们在不断地创新,不断地结合传统和现代元素进行重构。这也使人们的记忆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传统服饰的记忆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成了回忆。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其对传统服饰的记忆、知识与实践是不同的。与一些新青年并不在乎蒙古袍的部族性不同,一些新青年则比较重视地方传统的部族服饰风格。这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个体的民俗记忆与实践所呈现的多样性。

(2)饮食民俗记忆与实践

传统饮食习俗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在延续,因为新青年童年的习俗化环境使其完全适应了地方食俗,传统饮食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在饮食民俗得以完好传承的表面之下却潜藏着一种变迁的趋势。新青年正处于成家立业的特殊时期,建立新家庭后当然会面临自己亲手制作饮食的问题。从已婚新青年的日常饮食习俗中可以得知,相比上一代人,新青年更注意餐饮的营养均衡,注重搭配各种蔬菜。例如,在煮手把肉时搭配醋、辣酱、凉菜、蘸酱菜,以及蔬菜沙拉等。在主食或主菜未变的情况下,丰富副食与配菜的类型的现象是一种传统饮食习俗的创新,并且也属于一种对原有饮食结构的重构。

自媒体的发展使人们可以通过视频软件学习各式饮食制作技艺。而所需食材均可在超市里买到,这样一来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变得多样化,人们可以尝试各式饭菜,营养均衡。同时,传统饮食的记忆一直传承至今,一些特殊的食物类型,新青年虽不会制作,但都知道并且吃过那些饮食。新青年的父母做的味道和新青年自己做的味道是有差别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传统饮食加以改造,变样地创新出各类新式饮食。这对传统的饮食结构带来冲击,也影响了新青年的饮食记忆。

3)居住民俗记忆与实践

新青年从出生时就住在以砖瓦房为主的固定住居中,童年时期迁至城镇,居住于平房院落或楼房内,而后者早已成为其居住民俗之一部分。有关牧区传统居住习俗的记忆是完全借助于文本、图片、影像和长辈的回忆。值得一提的是新青年有关传统居住民俗的记忆竟部分来自于当地旅游区的蒙古包。

作为蒙古族最具代表意义的文化标志之一,蒙古包在近年兴起的文化旅游热中重获生机。当地的格根塔拉旅游景区、西拉穆楞庙观光区等旅游开发区内建有大量的各式蒙古包,以供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体验牧区生活,感受民族特色文化。最近几年,旗政府提倡发展“草原牧家乐”个体化经营路线,由此,居住于景区附近或主干道两侧的牧户从周边旗县的蒙古包厂订购蒙古包,并搭建于自家牧营地内,开始重塑蒙古包文化。这些蒙古包的室内装饰与摆设及上演于其中的待客之道均在向客人们展现着蒙古包的传统居住习俗。在宾客到来之际,旅游区的人们都穿着蒙古服饰,手捧哈达,迎接客人的到来并且倒上马奶酒,载歌载舞,请进蒙古包里,让宾客深深感受草原文化。

对于多数旅游点而言,当地人在游客来源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新青年也是这些当地游客之一部分,在同学聚会或招待外地朋友时一般都会选择草原牧户旅游点。因此也在旅游过程中重构了自己和他人的居住民俗记忆。旅游区的蒙古包是在回忆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习惯而重构的一种新式蒙古包。同时也是表演传统文化的工具之一。然而,它依然能够起到一种记忆场的作用。在蒙古包中的短暂居住能够给予居住者丰富的居住记忆与体验。

三、新时代青年的民俗传承

民俗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是一种行为规范的存在,民俗犹如一只无形之手,潜移默化地支配并约束着人们的所作所为,确切的来讲,从人们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到精神层面,譬如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社会互动到精神信仰,民俗通常扮演着一种最有力的深层控制的角色。

记忆是传承民俗的关键方式之一。但在传承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记忆本身是抽象的,它需要由具体的载体去实践记忆的传承。在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及社会学等学科中对于存活于现实日常生活中极为丰富繁杂的各类民俗事象,我们一般会采取实地调查的方法来获取我们所希望得到的真实资料,这可以是口述史、生活史、生命史,确切的来讲,其实就是我们所关注的记忆本身,这既是一种民俗记忆的传承性,又是表现为现实形态的民俗资料。

进入21世纪,在传统民俗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兴民俗,而民俗记忆也逐渐松散,地方性差别开始缩小,影响了新青年的民俗记忆。如公共祭火仪式是由政府主导,并由四子王旗民俗协会予以举办的民俗活动;传统民俗特色的产品制造也是对传统民俗的一种传承,商家制作传统民俗设计的商品时也是需要民俗记忆;利用传统居住民俗的记忆,开发民俗旅游业为重要手段;使用网络媒体,将民俗记忆中的民俗活动,在短视频上拍网络段子,实时直播的方式传承下去;通过学校的教育,开展民俗学的课程来增强传统民俗的传承等。

传承的途径有很多而记忆是最直接的传承方式。对于四子王旗民俗的记忆,长辈们随着年纪的增长,记忆也随之淡忘,并非能还原当时的场景和事实。民俗是在实践操演中不断地被回忆并记忆起的。所以新青年的民俗记忆也是在民俗事象和仪式活动中拼凑成的记忆。

     参考文献

[1]钟敬文著,民俗学概论[M]:上海出版社:1998

[2]国槐,刘欣著,民俗记忆[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

[3]彭斯格德庆等编,四子部民俗:蒙古文[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4]满都麦编,四子部落史鉴[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5

[5]王子涵,结构与过程:集体记忆视阈下民俗的能动性探源[J],民俗研究:2019 (6)

姓名  :武雅茹

出声年月日:19970928

性别:女

单位全称: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历:硕士研究生


[1]  钟敬文著.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